功能关系

更新时间:2023-03-14 06:55:25 阅读: 评论:0

心态怎么调整-半水调漂怎么调

功能关系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手机号查位置)

1

功能关系

一、功能关系

1.合力做功等于动能变化:k

EW

或2

1

2

23212

1

2

1

mvmvWWW

2.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pG

EmghW

3.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

'

p

EW

4.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功等于机械能变

化:

EW

5.摩擦发热:

SfQ

Eg1.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刘翔重新回归赛场,

以打破亚运记录的方式夺得110米跨栏的冠军。他

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发令枪响后,左脚迅速蹬离起

跑器,在向前加速的同时提升身体重心。如图所示,

假设刘翔的质量为

m

,在起跑时前进的距离

s

内,

重心升高量为h,获得的速度为

v

,阻力做功为

W,

则在此过程中()

A刘翔的机械能增加量为2

2

1

mv

B刘翔的动能增加量为阻

Wmgh

C刘翔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阻

Wmgh-

D刘翔自身做功为阻

Wmghmv2

2

1

2

二、探究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1.实验原理:如图,用细绳连

接质量为

m

的钩码和质量为M

的滑块做加速运动时

(Mm),只有钩码重力做功。若某时刻的瞬时

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做功为

mgh

,动

能的变化为0

2

1

2Mv;通过比较

G

W和

K

E,即可探究

出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夹子、毫米刻

度尺、学生电源(交流电)

3.实验步骤

(1)组装器材:如图用细线讲木板上的小车通过

一个定滑轮与悬吊的钩码相连。改变木板的倾角,

以小车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

擦力,使小车做匀速运动。

(2)平衡摩擦力: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轻推小

车,若纸带上相邻的点间距相等,即小车匀速滑动,

则摩擦力恰好被平衡。

(3)在细绳另一端挂上钩码,使小车的质量远大

于钩码的质量,小车在细线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

运动。由于钩码质量很小,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

F的大小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

3

(4)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另一端穿

过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

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

点。

(5)重复以上实验。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

行数据分析,由纸带可以找到位移和时间的信息,

有钩码可以知道小车所受的恒力

4.数据处理

5.系统误差分析

(1)实验中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

要是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

K

E

必定稍小于重力做的功G

W。

(2)因为钩码和小车都在加速,所以拉力小于钩

码重力,造成动能的增加量

K

E必定稍小于钩码重

力做的功G

W。

6.注意事项

(1)应选用质量大的重物,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

(2)做实验前一定要平衡摩擦力

(3)实验时必须是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让重

物下落

4

Eg2.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步骤如

下:

①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另一端穿过打

点计时器

②改变木板的倾角,以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及

纸带受到的摩擦力

③用细线将木板上的小车通过一个定滑轮与悬吊

的砂桶相连

④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

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测出x、x1、

x2(如图乙所示),查得打点周期为T.

判断重力的一个分力是否已与小车及纸带受到的

摩擦力平衡的直接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还需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探究结果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用相应

5

的符号表示)

Eg3.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

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①连接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将质量为200g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

按住小车。

③在质量为10g、50g的两种钩码中,他挑选了其

中一个钩码挂在拉线的挂钩P上。

④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

带。

(1)为了实验减小误差,步骤③当中应当挑选质

量为g的钩码

(2)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

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

①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cm。

②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5m/s。该同

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拉力对小

车做的功为J,小车动能的增

量为J。

6

(3)此次实验探究结果,他没能得到“恒力对物

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显

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有操作不妥的地方。请你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帮助分析一下,

造成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写出一个原因):

Eg4.某同学做探究恒力做功和动能改变的关系的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绳的拉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

为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还应该采

取的两项措施是:

a

b

(2)如图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

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

7

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则打C点时的速度为

vB=;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

的关系,测得位移和速度后,还要测出的物理量

有。

(3)根据纸带算出相关各点的速度v,量出小车运

动距离s,则以v2/2为纵轴,以s为横轴画出的图象

应是下图中的,图线的斜率表

示。

8

三、验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实验原理: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

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

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即

2

2

21

2

12

1

2

1

mghmvmghmv,若初速度为0,末

速度为

v

,下落高度为h,以最后时刻

所打的点为零势能面,则公式可简化

为:2

2

1

mvmgh

2.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

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3.实验步骤:

(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

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

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

打点计时器附近,纸带上端用夹子夹住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

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

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

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9

(6)应用公式

T

hh

vnn

n2

11

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

v1、v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

加量1/2mvn

2,进行比较

4.注意事项

(1)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

作正常后才松手让纸带重锤下落.

(2)重锤的选择应是质量较大,从而使重力远大

于下落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实现减小实验误差的目

的.

Eg5.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中若重物质量为

0.50kg,选择好的纸带如图,

已知相邻两点时间间隔为

0.02s(OA之间还有一些点未画出),长度单位是

cm,g取9.8m/s2。则打点计时器打下点B时,重物

的速度vB=________m/s;从起点O到打下点B的过

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P=_______J,动能

的增加量ΔEK=_______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

数字)

1

0

Eg6.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完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的实验

(1)下列物理量需要直接测量的是_____

_______,需要通过计算得到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两空均填写选项字母)

A.重锤质量

B.重锤下落的时间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下路高度相对应的

重锤的瞬时速度

(2)某同学根据纸带打的实际点,连续取A、B、C、

D、E等若干计数点,讨论B点到D点过程中重锤重

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否与重锤动能的增加量相等,设

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重锤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则重锤重力势能的较少量的表达

式:___________________,重锤动能的增加量的

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读数误

差)这样实验时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_____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

1

Eg7.在一次实验中,质量为M的重物自由下落,

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

点的时间间隔为T),纸带的左端与重物相连,测

出S1,S2,S3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

①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

VB=__________。

②从初速为零的起点O到打下计数点B的过程中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__________,此过程中

物体的动能的增加量△Ek=__________。

③根据某次实验的测量数据,通过计算得:△EP

=0.490M,△Ek=0.481M,即△EP>△Ek。这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过实验误差分析,计算出该实验允许的最大

误差为0.025M,据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6:5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48125293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功能关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功能关系.pdf

上一篇:道德大讲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功能关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