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14 04:40:31 阅读: 评论:0

水母是什么-查岗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带刺的朋友读后感)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引言:题西林壁是作者被贬汝州游庐山所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

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以下就

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题西林壁诗意赏析(一)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

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

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

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

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

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

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

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

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

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

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

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

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

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

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

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

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

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

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

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

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

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

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诗意赏析(二)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

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

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

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

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

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

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

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

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

习中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

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

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

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

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

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

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

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

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

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

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拓展阅读: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

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

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

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名家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

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

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

1987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

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4:4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400319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