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杂碎

更新时间:2023-03-14 04:09:02 阅读: 评论:0

苹果手机屏幕上的圆点怎么设置-祛斑养颜

李鸿章杂碎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菜根谭经典名句)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5篇

羊肉泡,可以说是下层劳动者的美食。对羊肉泡馍,宋苏东坡曾

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

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羊肉泡馍的由来

相传在五代末期,赵匡胤因未得志而穷困潦倒流落长安(今西安)时,

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难以下咽。他恳求一家羊肉铺的店主给一碗羊

肉汤,顺手把馍掰碎泡在汤里,馍也软,汤也香,异常可口。赵匡胤

后来当了宋代开国皇帝,仍念念不忘那一顿美餐,又去那家羊肉铺,

让人如法炮制。他食后大加赞赏。于是,皇帝吃羊肉泡馍的消息不胫

而走,很快风靡整个长安。自此,羊肉泡馍就成了长安的名食。

古时候,贩夫走卒、工匠农人,吃不起馆子便自带干粮,只须两

个铜板买碗羊肉汤,把馍一泡,就吃得满意。虫茶的由来

虫茶,呈黑褐色,颗粒状,像油菜籽般细小。品饮时,先在无色

透明的玻璃杯内倒上开水,然后投入十多粒虫茶。一般来说,500克

虫茶能供五口之家饮用一年以上。初时,只见茶粒飘于水面,继而徐

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烟雾霭,袅袅娜娜,婉

蜒起伏,散落水中,然后如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虫茶汁水呈淡

古铜色,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颇似高档绿茶。

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它含有十八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

酸,相当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微

量元素。清代光绪年间的《城步乡土志》记载:“茶有八峒茶......亦有

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或数,茶悉化为虫,余名曰虫茶。茶收贮经

久,下能消痰顺气。”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速溶饮料。经常

饮用虫茶,能止渴提神、降血压、促消化、利尿、顺气化痰、解毒消

肿,对鼻出血、牙龈出血、痔出血、腹泻等病均有一定疗效。据说从

清代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如今,

虫茶已闻名海内外。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城步亩民起义,朝廷出兵抵压,百姓们被

赶进深山老林,以野莱、茶叶充饥。谁知,屋漏偏遇连雨天,茶叶遭

到虫害,被吃得净光,只剩下了漫山遍野的虫屎渣滓。人们偶然发现,

虫屎落入水中,泡出缕缕血丝般的茶叶,试着一喝,味道香郁甘美。

后来人们索性就有意以化香树叶诱蛾产卵,专取幼虫粪便熬茶,这就

是现在饮用的虫茶。这一偶而所为,使虫茶走出大森林,来到人间。

虫茶的制作方法不同一般茶叶。每年谷雨前后,当地老百姓就上

山,把野生的化香树、三叶海棠、大白解的树叶采集下来,混杂一些

苦茶的叶子,放在竹篓或木桶里面,洒上淘米水发酵,即可引来许多

极小的黑虫子——主要是化香夜蛾和米黑虫来取食、产卵。当这些虫

子吃完了植物叶片,便排出许多细小如珠的粪粒,当地人取名叫“虫

珠”。人们随后用筛子把杂渣去掉,利用阳光晒干,即为“虫茶”。

更为考究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后,还要在180摄氏度的铁锅里炒上20

分钟,再加上93克蜂蜜、93克茶叶,虫茶才得以制成。

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此虫属鳞翅

目,夜峨科,分布在海拔500一1000米的山地,喜食腐熟的化香树

叶。

“杂烩”的由来

“杂烩”是一种著名的传统美肴,中华古今均有制作。此菜选料

“杂”,动、植物水陆俱陈,既有高档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荤的,

又有素的,还有荤素相混的,一菜多样,琳琅满目,质地软、嫩、脆、

滑,色、香、味俱美,无论官场或民间筵席饮宴,均是人们喜爱的美

馔佳肴。

“杂烩”,顾名思义,即是用几种原料混合烹烩而成的菜肴,其

制作历史悠久,传闻亦颇多。在中国烹饪史上,最早发明“杂烩”的

是齐鲁之帮的娄护,字君卿,为汉武帝时人,曾做过京兆吏。当时娄

护常往来于汉武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这五位同时被

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创造出了“五侯鲭”佳肴。鲭,就是

用鱼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杂烩,即“五侯杂烩”。《西京杂记》卷

二载:“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

得其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后

用以指佳肴,影响较广。

据传,在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被奸贼秦桧诬陷而死。当时福州

有一名厨,特意取用多种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杂烩”的菜。有一次

官府接待一位来自京都的大官,特地品尝这位名厨的“杂烩”菜,当

客官问及菜名何叫“杂烩”?厨师则大胆应道:“小的识字不多,只听

人讲杂是杂种的杂,烩是秦桧的桧,木字偏旁换上火字旁。”这位京

都来的大官听了虽感到惊恐,但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他也恨秦桧,

只是虚张声势地吆喝了一声:“滚!”从此,“杂烩”一词由福州传到

各地。

又据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年的元宵佳节,举国上下,大闹

元宵,家家张灯,户户结彩,尤在京城更是灯火辉煌,鞭炮焰火,鸣

金达旦,热闹异常。这天,皇上兴起,传谕出宫,皇后、太子及大臣

等人随驾上街观灯,与民同乐。直到深夜回宫,帝、后及太子等人均

感腹中饥饿,便令太监速即传膳。因原来所备御膳早己冰冷,御厨措

手不及,只得将各种美味冷荤一起放入锅内,经烩制成热气腾腾的菜

肴装盆进献,由于复合多味,醇香滋美,明帝特别高兴,即传问:

“此膳何名?”御厨见皇帝全家合餐,便急中生智回答曰:“此乃‘全

家福’。”明帝大悦,欣然御定此名,流传至今。“全家福”,即

“什锦大杂烩”。

还据传,在晚清年间,即公元1896年的清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

派洋务大臣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出使美国。

一天,李鸿章用中国菜宴请美国高级官员,其菜味鲜美,令人赞不绝

口。当美国官员问及菜名时,不内行的翻译却解答成为“杂碎”,于

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国菜称“杂碎”,一时传遍美国。从此,在英文

辞典里便出现了“杂碎”的译音,甚至美国唐人街华侨开设的餐馆,

也多改名为“杂碎”馆,继而在杂碎馆食单上,莫不大书“李鸿章杂

碎”,果然“杂碎”的名称由此大振。杂碎、杂烩,乃一菜双名,故

又称“李鸿章杂烩”。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也曾写过《李鸿章杂

烩》文,称它“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如此一菜”。

“杂烩”,这一菜美名俗的肴馔,其由来传说甚广,可谓史籍多

有记载。因其味美好吃,颇受人们喜爱,故一般各地都有制作。烹制

比较出名的有安徽“李鸿章杂烩”、湖北“全家福”(什锦大杂烩)、四

川“红烧杂烩”和贵州“烘杂烩”等,由于配方制法不同,风味各异,

皆为筵席上撰。而“杂烩”之出名,在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三侠五义》以及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等书中,也均有提及。

看来,“杂烩”这道雅俗共赏古已有之的名菜,之所以能够广泛

沿传至今,它不仅醇浓鲜香,味美好吃,还含有十全十美的寓意,因

而颇受国内外食客的欢迎和喜爱。

楚乡湖北遐迩闻名的传统杂烩菜一一全家福,俗称“什锦大杂

烩”,这一由明代御膳传入民间的美味珍馐,已成为当地喜庆筵席中

经常出现的一道头菜,建国后还被列为山珍海味类的中国名菜。此菜

系选用“八珍”中的“四珍”,即海参、鲍鱼、鱼肚、鱼翅作主料,

以鸡脯肉、鳜鱼肉、香菌、蘑菇、鲜虾仁、猪蹄筋作配料。其具体制

食法是:将炒锅置旺火上,放适量熟猪油烧六成热,先把上浆鱼片、

虾仁分别拉油后沥出。再把发制好的海参、鱼肚、蹄筋和鸡脯片、香

菇、口蘑分别置旺火沸水锅中焯水,用清水冲凉。然后,炒锅酌放熟

猪油,下入葱姜汁、高汤、精盐、味精烧沸,倒入各种原料烧烩入味

后勾芡,淋上鸡油而成。

此全家福肴撰,因其选料高档,制作精细,一菜多姿,脆嫩滑爽,

馨香浓郁,身价很高,驰名全国,誉满江城。

圆梦烧饼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睛栏花韵一组古建筑群内有

一座仿膳饭庄,它的前身是清宫御膳房,专供皇帝、妃子用膳的地方。

据历史记载,共有一百零八种名菜,而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

法制作各种菜点。其中有一种名菜叫“肉末烧饼”,也叫“圆梦烧

饼”,为什么叫“圆梦烧饼”呢?那可是有一段典故的。

据说老佛爷慈禧太后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她吃了一种夹着肉

末的烧饼,非常的好吃,醒来后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很巧的是当天用

膳的时候竟也吃到了这种烧饼,慈禧非常高兴,就问是谁做的。

太监打听后禀告说是一个叫赵永寿的御厨做的,慈禧太后一听,

更加的高兴了,因为永寿代表着永远健康长寿,就下令赏赐这个御厨

二十两银子和一个官职。

因为这道菜圆了慈禧太后的梦,所以后来流传下来就叫做“圆梦

烧饼”,它象征着梦想成真,并有祝愿吃到它的人健康长寿、升官发

财的寓意。

东坡肉的由来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

“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

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

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苏东坡的事迹在浙江民间流传极广。

至今人们仍称西湖那条湖堤为“苏堤”,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与

修“苏堤”有关。

苏东坡早年曾在北宋京城做官,因与当时的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

同,自动请调到地方做官,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以后还到密州、徐

州和湖州等地当过知州。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

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史”这样

一个挂名小官,其实质是流放。在这个时期苏东坡心境之悲凉、门庭

之冷落、生活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黄冈一带猪肉比较便宜,

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曾作诗一首介绍

他煮猪肉的经验,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东坡肉”

的研究工作是在谪居黄州时开始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一派重新执政,次年苏东坡奉调回汴

京做官,但这时他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意义上看法发生

分歧,于是再次被贬为地方官。1090年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那时苏

东坡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

谢这位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酒(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则吩咐家

人:把猪肉烧好后连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谁知家人误认为将

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办法炖

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不胫

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他的烹调技法,

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4:0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814229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鸿章杂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鸿章杂碎.pdf

上一篇:书面检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李鸿章杂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