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于先秦前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
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
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发展于西汉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
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
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
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
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
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唐朝为正式传统节日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
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
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
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
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重阳节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
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
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
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
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
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
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
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
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
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
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
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
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
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
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
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
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
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
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
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
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
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重阳节的传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
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
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
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3:2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548229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是重阳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是重阳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