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1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
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
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
的诠释。
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
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
说:“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
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还给
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
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
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
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
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
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
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
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
候,他忽然发觉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
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
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
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钉子
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看完这个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曾上小学时,我对我的班
主任至今难忘。正是因为我很喜欢她,所以她教的语文我也很喜欢,并且我的语文
成绩很好。我的小学班主任教了我们五年,五年中她像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
花儿。她很和蔼,很少无故发脾气。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
新。正如于丹教授举得那个小故事,它正如那个钉子拔下后留下的那个洞一样。那
天不知何故,一上课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简单的讲了几句就开始让我们
下笔动手写作文。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写字速度快,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而且
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过去让她批改。谁料,看了不到十秒钟,他就把我的作
文撕下连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门外。顿时,我就惊呆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
掉。全班同学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当时我已经忘了如何捡本子的,只
想着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这是小学六年来我唯一一次被老师批评。事后,我才
知道那天老师因为家务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原本一点小错在她眼
里北方大好几倍,难怪她会对我们发脾气。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还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脾气,伤害学生的自
尊。可时间一长,我便又忘了。每当孩子们作业没完成,纪律涣散,课文不会背,
打扫卫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们发脾
气。当时是痛快了,可效果却不佳。孩子们的这些小错照犯,对我的疾言厉色也毫
无反应了。而且我在孩子们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想想真是悔不当初,
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改正。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心灵上那一个个小洞的创伤
缩小,抚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静下心来想想,我所教的学生年龄不
过七八岁,他们反的那些错,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称不上错。他们无非是调皮,好
动,贪玩而已,这些错我们成人谁都犯过。可我们为何总是把这些小错无限放大,
然后以此来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一再在他们的心上钉钉
子,拔钉子。最后,钉子拔掉了,可那一个个洞呢?
还有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当我们向他们发火,产生矛盾时,有时往往
为了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在他们心上留下一个洞。每当
回顾之时,又往往后悔不已。但伤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却成了终身遗
憾。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钉子敲
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
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日后自己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
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我可不想在我的学生心中留下爱发脾气的
印象。时刻记着,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也就是让自己少做
错事,悔事。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说
的:在生活中还要少些指责与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
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话,社会上
就不会出现不公平的事了。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公平的事绝不能斤斤计较,不然你
会活得很累且不快乐。我们对此可以反过来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修身养性,做
好自我,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2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
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
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
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
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
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
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
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
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
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
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
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
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
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
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
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
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
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
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
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
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
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
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
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
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
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
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
中,小的就是家庭中,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
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师徒结对徒弟总结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
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
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
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
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
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
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
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
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
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
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4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
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
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
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
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
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
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
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
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
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
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
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
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
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
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
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5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
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
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
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
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
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
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
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
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
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
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
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
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
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
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
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
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
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
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
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
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
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
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
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
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
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
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
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
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
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
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
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
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
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6
假期里读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
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
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
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
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
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
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
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
《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
〈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
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
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
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
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
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
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
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
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
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
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
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
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
些,知足常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
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
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
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
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
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
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
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
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
动自己的事业。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
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
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
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7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
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
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
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
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
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
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
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
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
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
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
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
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
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
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
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
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
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
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
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
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
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
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
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
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
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
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
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
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
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
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
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
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
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
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
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
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
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
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
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
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
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
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
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
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
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8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
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
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
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
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
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
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
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
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
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
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
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
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
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
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
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
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
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
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
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
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
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9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
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
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
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
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
“《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
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
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
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
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
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
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
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
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
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
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
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
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
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
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
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
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
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
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
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
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
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
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鼓舞士
气的话。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10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
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
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
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
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
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
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
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
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
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
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
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
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
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
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
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
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
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
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
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
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
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
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
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
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
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
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
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
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
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
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
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
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
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
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
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
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
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
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
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
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
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
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
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
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
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
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3:1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51941417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于丹讲论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于丹讲论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