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篇一: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
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
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览易安之词,
充满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
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
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
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
「谁怜憔悴更凋零」。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
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
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
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
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
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
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
神享受。且看这首《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
2/14
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
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
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
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
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
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仅仅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
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锋
利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
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
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
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土,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
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
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
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
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
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
便决定与她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
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揭发张汝舟在科举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
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
3/14
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的
雨恨云愁!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
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
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
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
丧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
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
况境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
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
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舟」那种逸兴消失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
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像坐在剧场
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的景色: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
残红已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那么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兼做书斋
的闺房,案头堆着史书,妆台放着镜奁,一只宝鸭香炉,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
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
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怠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
唱。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
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
4/14
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
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
伤痕。「故土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
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
中的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
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
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清照曾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
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
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单看这首词的气势,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呀。
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木兰横戈好女子,老
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
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呀!这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
千里。这愁中又多了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
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
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
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
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
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
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
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1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
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下面,着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
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
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
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
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
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波,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
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
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
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声声慢》词,就是李清
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
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
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
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一〕
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
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
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半阕又用
「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
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
6/14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
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
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
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
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
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
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那么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
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
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那么迭字缺乏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
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
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二〕叙写伤感,层次清楚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
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
觅觅」,叙写恍恍惚惚,假设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
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
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
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
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
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自「乍暖还寒时候」
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
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
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
7/14
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
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
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
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
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
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总
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三〕藉景
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
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
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
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是愁苦已
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
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
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
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
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
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
使人动容。〔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
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
8/14
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夏承焘《唐宋词欣
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
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
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
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
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
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
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
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
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
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另外,还以双
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
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
发挥无遗。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
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
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
品。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
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
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
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
9/14
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
纪念堂,郭沫假设题有一副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
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
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
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
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积300年北
宋南宋之动乱,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篇二: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晚年所写名作《声声慢》。这首一直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将李清照忧
患余生、孤寂无依的凄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
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以凄凉、婉转的笔调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一
个秋日里,从早晨到黄昏一整天孤寂、悲凉的心情。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起
笔非凡,在众多词作中实属罕见。〔1.十四个叠字皆是唇齿音,它们连在一起,
正表达了女子那种“软语叮咛〞的特有口吻;2.它又极为深切、细腻地表现了女
性词人那种孤栖独居的痛苦心态。〕她如何写抽象的感情世界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内蕴丰富。“寻寻觅觅〞
是第一层境界。〔举动行为〕从动态着墨,描绘主人公整日假设有所思,东寻西
觅,执著而急迫地要把丧失掉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
这里决不是一种动作的临摹,而是词人所受到精神创伤的一种形象的外在表达,
10/14
即真切地剖露了词人的心境。在记忆的旧仓库中爬梳,期冀找回些什么。但是,
词人在这场罹难中失去的一切——故土、丈夫、金石文物、幸福生活,哪一样还
能再回到她的身边呢?因此寻觅的结果必然是一片空幻,那么更显孤身一人形影
相吊的孤苦。
由寻觅的结果的“冷冷清清〞〔寻觅结果〕即为第二层境界〔环境〕。作者
以从过去折回到现实,碰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的风,淅淅沥沥的雨,因此一颗芳心
只好坠入冷冷清清的“冰水〞之中。又与上层起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扶衬的作用。
将词人的身外之境与心内之情融合统一起来。
更为深刻的在于第三层境界:“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因为如假设不动感情、
不做会议那么罢,而一动感情,在那客观存在的“冷清〞气氛之上,更添上了一
层主观心理的“悲戚〞一种凄恻难言的心绪。这是内心深层得直剖。作者从“寻
觅〞往事开始,又被“冷清〞的现实弹了回来,终于落进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
的心境中去。这样一种极为抽象、极为幽微的心路历程,被他女性特有的笔触描
绘得如闻如现。〔内敛的手法,向深处开展〕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开展过程,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
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是内
心主观感受的总写。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
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
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
旋式的表情法、奔迸表情法。例如以下词里有几层可伤之事,以景衬情,也可说
11/14
是以情造景,其表述一层一层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于一层。接着,词人
进一步将主、客观结合起来抒写外界特有的客观条件下自己独特的心理反映。
正是萧条的秋季,1.天气乍暖还寒,先写气候的恼人,让主人公无所适从,
难以将息;2.即使借酒消愁,“怎敌他,晚来风急?〞再写酒力难敌风力,已显
身心交瘁;3.有雁儿飞过,看见雁儿却更加伤心,想到如今是自己一个人凄凉地
在这尘世漂泊,又引出她对旧时“云中寄书〞的甜蜜回忆之事,心中的悲哀与酸
楚有谁知晓!怆然四顾,4.只见秋风中菊花零落满地,如同她一样憔悴,不堪摘
取。昔日曾与丈夫一同饮酒赏菊,而今却无人相伴,便觉孤独凄清,时光难捱,
只好单独守着窗儿,熬到天黑。5.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滴在梧桐树上,那点点滴
滴的声音更映衬出她度日如年的难堪心情,以上五层相托这些富有形象性的生活
细节,把词人的慨、叹、怅、惋等复杂的情绪融汇于景物、事物的形象之中表现
出来。下片的思想感情更加隐蔽,形象更加鲜明。形象寄寓心境,这样才使守着
窗儿,只怕漆黑夜晚降临的主人公形象更充实,更饱满。
6.于是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由景到情一一描写了凄惨伤感的
缘由之后,终于在最后点出一个“愁〞字,把整首词的意境又推到一个高处,其
心情之痛楚,情怀之凄凉,完全力透纸背了。情感奔迸二处,一泻无余。更妙的
是:全篇写愁,末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
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有无穷的余意。
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作者通过铺叙,
把多种表情方法〔螺旋法、奔迸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深刻
12/14
细腻的感情。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见。简直像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性情原原本
本地“烙〞到纸上,在其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自己的血泪。
palign=right耿光华/p
篇三: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
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乱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
极富艺术感染力。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
的《声声慢》莫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
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
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
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
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
真无愁之气不同。这清楚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
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
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响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
13/14
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表达了历史的悲剧,
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
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词的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作者一下笔
就直抒胸臆,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是“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实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将一种
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
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
那种假设失假设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
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开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
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
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接着,作者集中写孤独难耐之情。“这次第,
怎一个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字下下照应,
终于点出一个“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未了都说,
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
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
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
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例如以上词里
有几层可伤之事,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而开篇的七对叠字,把极
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时又层层深入。可以说是兼用了奔
迸式和螺旋式的表情法。还有引曼式的表情法。像“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
两句,就是声调深浅,长言咏叹,但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
14/14
境,景物来衬托,作者通过铺叙,把多种表情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
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集评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
能创意出奇如此。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
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
一词,最为婉妙。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
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徐釚《词苑丛谈》: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
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
本色当行第一人也。周济《介存斋词选
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
拈得也。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
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陆鎣《问花楼词话》:
《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
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
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
上十四叠字,那么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
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
下。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3:0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4118141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清照声声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清照声声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