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毛遂的简介: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
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
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的美誉。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一个门客;荐:推荐,荐举。一个叫毛
遂的门客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成语故事】
赵国的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门客据说有数千人之多,毛遂
便是其中的一个。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惠文王派平
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援助。但楚王不是个容易对付的角色,于是平原君带了二十个
门客前去,如果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固然最好,万一不行就用武力强迫楚王同
意。可是他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这时,有个人站起来,对平原君说:“主公,我自认为符合去的条件。”
平原君觉得他眼生,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
门客说:“我叫毛遂,来了3年了。”
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就像锥子在口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露出来。你
在我门下这么久了,却从未听到有人称赞过你,可见你才能一般。这次任务关系
重大,我看还是免了吧。”
毛遂说:“正因为您没有把锥子放在袋子里,所以才没有冒尖。”平原君听
毛遂出言不凡,刚好又找不到更为合适的人选了,就决定让他跟着一同去。
到了楚国,楚王果然没有合纵抗秦的打算。众门客都束手无策,只见毛遂不
慌不忙,拿了宝剑,来到平原君与楚王面前,楚王命他退下,毛遂按着宝剑说:
“你用不着仗着人多势众,如此吓唬我。如今我离你只有十步之遥,我主公在这
里,你发什么火!”
楚王看他拿着宝剑,便和气地说:“那我倒要听听先生的高见了!”接着,
毛遂向楚王详细分析了与赵国结盟有百利而无一害,楚王听了当即与平原君歃血
为盟,并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去援助赵国。毛遂
也因此赢得了平原君和其他门客的尊重,一举成名。
【成长心语】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要使自己脱颖而出,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充
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
一步。而那些习惯于守株待兔的人都将被淘汰出局。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唯有自信的人,才
敢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才敢将自己的锋芒展露出
来。同理,在交往中,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友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必须主动交往。只有躬身自省、主动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2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
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
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
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
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
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
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
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
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
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
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
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
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
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
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
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
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
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
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
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
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
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
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
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
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
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
“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
(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
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
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
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
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
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
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
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
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
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
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
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
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
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
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
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
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
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
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
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
“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
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
(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
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
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
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
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
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
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
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
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
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
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
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
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
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
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
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3
【出处】
《史记》。
在战国的时候,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养了许多食客,他们为赵国的政治军事
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作用。门客之中有一位叫毛遂的,已经在平原君家住了三
年,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平原君也并没有注意过他。一年,秦国大军包围了
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情势十分危急,赵王命令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
君挑选了十九名能文能武的门客,准备出发。这时,一向默默无闻的毛遂突然来
见平原君,自告奋勇地要求随同平原君到楚国去,门客们愣住了。
平原君见毛遂自荐,大为吃惊,便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有贤德和才能,那
么他很快就会显露出来,这就好比锥子放进口袋,锥尖会立刻露到外面。你在我
家三年,没什么表现,可见能力不行啊!”毛遂笑着说:“如果您以前允许我出
谋划策,我的才能早就显露出来了。现在还不晚,只要你带我去,一定会用得上
我!”平原君见他说得有理,就让他随着自己出发了。平原君到了楚国,受到了
楚王的隆重接待。谈判开始后,平原君说明来意,同楚王商议联合出兵抗击秦军
的大事,可是楚王东拉西扯,吞吞吐吐,总是谈不到重点上,从早晨谈到中午,
还没有结果。平原君非常着急,因为秦军兵临城下,赵国随时都有危险。
这时,只见毛遂怒气冲冲地走到楚王面前,一手提着利剑,一手毫不客气地
拉住楚王的衣服,使楚王无法回避。接着,毛遂振振有词,一条一条讲出楚国出
兵与赵国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他说的话慷慨激昂,道理明白,令人信服,楚王
被他的气概震慑住了,不但没有责怪他无礼,反而表示能体谅他的心情。这样,
楚王立刻答应同平原君签订盟约,出兵抗秦,援救赵国。平原君对毛遂的表现十
分赞许,非常敬佩他的才干。事后,平原君拉着毛遂的手,夸奖他说:“先生的
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之后,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敬若上宾。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4
【成语】:毛遂自荐
【拼音】:máosuìzì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
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
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
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
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
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
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
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
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
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
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
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
看赵国。”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5
【解释】
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
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
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
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
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
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
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
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
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
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
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
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
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
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形容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亲属不包
庇不从容。
故事开始
春秋时期,卫王有一个贪玩的弟弟,叫州吁
州吁和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都是纨绔子弟(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
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两人臭味相投(指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作贬义使用)
关系特别好常常一起做坏事
州吁想做卫国的皇帝,暗地里和石厚两人设计把卫王杀害了,还控制了朝廷
大臣和百姓知道后对他们都很不满,联名要求废除州吁。
州吁和石厚没有办法,打算向石碏求助
石碏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假装答应帮忙,并让他们到陈国找陈王
州吁两人信以为真,连夜跑去陈国
谁知他们一到陈国就被陈王派来的士兵扣押了
原来石碏早就和陈王商量好要抓住他们。
这时,陈王叫人给石碏带口信,说石厚是他的儿子不知道怎么处理。
石碏当场回信说:“虽然石厚是我的儿子,但是他欺君犯上,大逆不道,你
就按法令处置吧”
后来大家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石碏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2
大义灭亲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文言文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
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
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腊使其宰
懦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译文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
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
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
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
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
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
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
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想一想
1.石厚和石碏是什么关系?
2.大义灭亲讲的是谁的事?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卫庄公去世后,由大公子继承王位。这位新的卫王性情懦弱,而
他的弟弟州吁却骄傲自大,野心勃勃,总想夺取兄长的王位。
有一天,卫王出访,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长,却向大臣和百姓说:“卫
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继承王位。”
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大臣和百姓都反对。州吁忙与他的亲信石
厚商量。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请他出山,大臣和百姓们
就不敢乱动了。”
石碏对儿子石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行为十分不满。见儿子奉州吁之命来
请,就坚决推辞了。石厚无奈,再三请教安抚民心之策。石碏对石厚说:“诸侯
国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许。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开承认,百姓就会
服从。这样吧,周天子最信任陈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陈王,请他说说情吧。”
其实石碏早已写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给陈王,信里说:“卫国不幸,出了
两个大逆不道的贼子。但我年纪大了,没有力量惩治他们。请为我主持正义,帮
我除掉这两个恶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陈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声宣读一遍。这时候州
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当,只好低头认罪了。石碏为了国家利益,不徇私情,
惩罚州吁和石厚,这种大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你都了解了吗?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4
【出处】
《左传》。
春秋时,卫恒公被其弟州吁所杀,州吁自立为国君。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
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卫国朝野怨声载道,局势一触即发。
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
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
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
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你赶快回家,请你父亲帮忙。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
一定报答他。”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个十分正直的人。他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但自己
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但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
伺机行动。
那天,石厚奉州吁命回到家中,转告了州吁的想法。石碏头脑一转,马上想
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
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如果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办,陈恒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
的影响。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恒公帮忙,只要他肯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后,感觉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
诉州吁。州吁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再说石碏,他等石厚走后,立即给陈恒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他在
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列举州吁当权后的种
种不义行径。最后建议陈恒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逮捕,并处以极
刑,为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恒公捉了起来,并派
人通知卫国。
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死。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
备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许多事情,都是石厚主谋,
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远是个祸患。”
于是,石碏便命令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
因此,有人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释义
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循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5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
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
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
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
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
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
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
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
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
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
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
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
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
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
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
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
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
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
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
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
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6
大义灭亲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
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
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
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
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
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
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
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
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
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上鸯奢:“木忠木孝,
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
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到了庙堂,
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
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
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我老了,无力处治他
们,只求贵国秉持正义,为民除害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
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
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
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
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
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
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
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
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
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推荐二:《水中捞月成语故事》】
汉语注音:shuǐzhōnglāoyuè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
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成语语法:偏正式;谓语、宾语;含贬义;指白费力气,重在根本不能办到。
水中捞月的意思: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
力气。
水中捞月的近义词:徒劳无功、竹篮打水、徒劳无益、枉费心机、水底捞明
月、大海捞针、海底捞针;
水中捞月的反义词:垂手可得、立竿见影、瓮中捉鳖、行之有效、探囊取物、
囊中取物;
水中捞月的故事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祇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
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
一月亮(影子),于是推心置腹地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
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
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
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人害
己的'外道邪师。
水中捞月例句
元。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第三折:“我度你呵,恰便似沙里淘金,
石中取火,水中捞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怎么叫做“水中捞月勺’祖师
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人民文学》1981年第05期:“果然那和尚云游不知去向,不要再水中捞
月了。”
水中捞月造句
还以为这次可以如愿以偿,却原来是水中捞月空欢喜一场,不晓得这样的的
日子要到鼠年马月。
他乐此不疲地巴结上司,没想到关键时刻上司却被组织调查了,像是水中捞
月一样什么都没有得到。
水中捞月成语故事2
[释义]比喻白花力气,去做无法做到的事。
[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
传说,道师王重阳修道深厚,后来成了仙,便开始四处游历,点化有德行的
人成道。
一天夜晚,王重阳来到西安府城外的北邙山下,在山间的松树下闭目养神,
朦胧间听到歌声,王重阳一看,原来是个女鬼。
这女鬼看见王重阳,知道遇上了真人。求他超度自己的鬼魂。王重阳要她先
下凡来到人间,托生为女子,还了五世宿债,20年后,会有一个扎三角丫髻的
马真人超度她,于是命人领着女鬼托生到汴梁刘家,名叫刘倩娇。
20年后,刘倩娇出落得亭亭玉立,能歌善舞,吟诗作对,样样在行,是汴
梁有名的歌妓。一年重阳节,官府饮酒作乐。派人请刘倩娇去助兴。
刘倩娇打扮一番,便向官府走去,走到小巷子里迷了路,正好见到一个身穿
百袖袍,头上扎三角丫髻的道士迎面向她走来,便上去问路,道士看着她,笑着
说:“正好撞上20年前还魂的故交了。”
刘倩娇好生奇怪:“我21岁,怎么是你20年前的故交?”
原来,道士就是王重阳的弟子马丹阳,他奉师父之命来到人间寻那20年前
的女鬼。他要刘倩娇脱离凡尘,跟他回头归于正道,谁知刘倩娇已根本不记得前
世的事,她对马丹阳说:“我正值青春妙龄,生活得非常舒服。跟你出家,能得
到什么好处,道爷,请您放我走吧,不然会误了官府的事。”
马丹阳见她执迷不悟,急得直跺脚:“这个不回头的刘倩娇,我要度你啊,
就像沙里面淘金,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难啊!”
那时,刘倩娇正准备嫁给林员外作妾。马丹阳知道刘倩娇迷恋红尘,凡心太
重,便索性追到她家里去点化她。但她不理不睬,还在一边打起瞌睡来。
马丹阳见她在打瞌睡,心生一计,将20年前托生的前前后后,托梦给刘倩
娇,劝刘回头。最后,刘倩娇终于有所醒悟,答应跟马丹阳出家修道。
水中捞月成语故事3
从前有只小猴子在井边玩,玩着玩着他往井里一看,发现里面有个月亮,小
猴子大叫道:不好啦!不好啦!月亮掉到井里啦!
大猴子听见了,急忙跑过来跟着也叫了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
他们这一叫,引来了老猴子,老猴子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了糟了!
月亮掉到井里啦!”
这一下附近的猴子也听见了,都跑过来看。大家跟着叫起来,“糟了糟了,
月亮掉到井里了,咱们快把它捞上来。”
猴子们纷纷爬上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第一个倒挂在大树上,拉住大猴子
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
猴子们就这样一只接一只,一直挂到井里。小猴子挂在最下面,小猴子伸手
去捞月亮。可是他的手刚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这时老猴子一抬头看见月亮还挂
在天上,喘着气说,“不用捞啦不用捞啦,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呢!”
水中捞月意思是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
气。
小朋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动动脑子,切合实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观察,最后做出判断和行动,以免做无用之功。
水中捞月成语故事4
成语解释: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道》三:“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
捞月。”
成语繁体:水中撈月
成语简拼:SZLY
成语注音:ㄕㄨㄟˇㄓㄨㄥㄠㄩㄝ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水中捞月偏正式;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辨析:见“大海捞针”(205页)。
近义词:竹篮打水、徒劳无益
反义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
成语例子: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
第三折)
英语翻译:makevainefforts
日语翻译:無駄骨折(むだぼねお)り
俄语翻译:гнáтьсязапризраком
其他翻译:denMondausdemWasrfischenwollen
成语故事:
孙悟空想超脱生死轮回,便穿大洲、过大洋到处去寻找。最后拜在菩提祖师
门下,每日和师兄弟们学经论道,扫地锄园,不觉过了六、七年。
一日,祖师问悟空:“你想学什么?”悟空说:“但凭尊祖教诲。”
祖师问:“教你请仙扶鸾、趋吉避凶,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
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吗?”
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守谷无为、打坐持斋,如何?”悟空问:“可得长生么?”
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祖师问:“教你采阴补阳、打鼎炼丹,如何?”悟空问:“也得长生么?”
祖师说:“如想长生,却如同‘水中捞月’。”悟空问:“怎么叫做‘水中捞
月’?”祖师说:“月亮在天空中,水中只有月亮的影子,虽然看得见,只是无
法去捞,到底只能是空想罢了。”悟空说:“也不学!不学!”
祖师看悟空意志坚定,就把长生不老的方法传给了悟空。
【推荐三:《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
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典故】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
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
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
见。”
曹刿去见了庄公,他首先提出:先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这也
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的时候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
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
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
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
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
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
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
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
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
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
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我们。我‘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
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一鼓作气
【汉语注音】:yīgǔzuòqì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的意思】:鼓:指敲响战鼓;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
指勇气。原指战斗开始时,每次击鼓都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现用于形容做事情
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气呵成;
【一鼓作气的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
【一鼓作气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出兵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
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对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
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
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
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奋
勇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战争打完以后,鲁
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
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
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
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
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
满了五张信笺。”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一鼓作气造句】
这项任务对他来说并不难,稍微准备一下一鼓作气就可以完成了。
趁着敌人还没有把军队稳定下来,他带着一队人马一鼓作气就把阵地给拿下
了。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
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
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
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
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
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
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
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
“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
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
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
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
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样的一
个故事,曹刿是一个十分富有智慧的人,他拥有巧妙的作战技巧和方案,并且最
后以少胜多的战果都不禁让人敬佩。
我相信,大家都想成为一个像曹刿这样有勇有谋的人。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先
来看一下在这个故事中蕴藏着的小道理吧。曹刿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
一鼓作气这个道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选择在对方军
队最弱的时候第一次吹响号角,全军大镇,最后才能够取得胜利。
在生活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当我们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
往是积极性最高的,然后往后就会依次衰减。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分配安排
自己的做事顺序和时间,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我们做事情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4
一鼓作气的故事
原文: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
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
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
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
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
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
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
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
“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
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
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
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成语】:一鼓作气
【拼音】:yīgǔzuò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
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
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
干劲,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
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5
成语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这则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
现在一鼓作气的意思是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
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
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
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
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
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
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这就是一鼓作气
的意思,一鼓就是“第一轮擂鼓”,第一轮擂鼓的时候士气是最高的,等到第三
轮士气就没了。果然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
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
“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
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
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
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2:5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395328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告奋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告奋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