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葬花

更新时间:2023-03-14 02:07:37 阅读: 评论:0

全国5a景区名单-素小炒

红楼梦黛玉葬花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滑走强化)

黛玉葬花吟

教学目标:应和单元主题,寻找文字中的心灵感动。

教学重点:1、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2、《葬花吟》与黛玉的联系。

导入设计: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历来对《红楼梦》的评价,

对红楼里的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红楼之首——林黛玉。

教学步骤

一、解读《黛玉葬花吟》

1、基本介绍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驽

芳心。”并结合“黛玉泣残红”中的情节,大意是:林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

相对,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不见,很懊恼。次日,见园中落花无主,乃

荷锄葬花,并赋“葬花词”,以遣愁思。宝玉适至,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

《葬花词》,又称《葬花吟》、《林黛玉葬花词》,是指《红楼梦》第二十

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由小说角色林黛玉所吟诵

出来的一段诗词。整首葬花词除第十六句及第三十七句分别为十字与八字之外,

每句七言,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

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

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

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

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

2、翻译

花落时节花飞满天,红颜衰落时有谁爱怜,

闺女惋惜春天即将逝去,满腔哀愁无人倾诉,

手握花锄欲葬花,但不忍踏花而过,

明春桃李之花仍将再开,但人是否还在则未可知。

一年三百六十多日,每天处在风如刀霜如剑紧相逼迫的环境之中,

人如同花,明媚鲜艳能有多久?

花开时容易看到,花落时则难再找到,葬花人只好靠着花锄哭泣。

收起花锄回房,只有青灯照壁,冷雨打窗,

令人伤神一半是为了怜惜春天,另一半是恼怒春天,

怜惜春天突然无声地来到,恼怒春天突然离开竟也是默默无声。

昨晚庭院外似有歌声发出,不知是发自花或鸟的精魂,

无论如何,花或鸟都默然不语。

但愿我臂下生出双翅,跟着落花飞到天的尽头,天的尽头是否有落花的坟冢?

不如我用锦囊收入落花,再用一堆土把它干净地掩埋。

生性本是纯洁死后也要一尘不染,也比陷入烂泥沟渠之中要来得好。

今天你死了有我来送葬,日后谁知到我何日命丧?

今天我葬花被人笑愚痴,他年葬我的又知是谁?

眼见繁花落尽,大概也是少女命尽的时候。

顷刻青春已过红颜已老,花儿飘零人已亡逝两不相知。

3、分析

林黛玉藉由这首诗词道出作为一个「葬花者」所经验的葬花经过,以及她在

葬花过程中所思考的人生问题。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

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

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

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

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

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

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①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

花人的春愁;

②“一年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

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

③“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

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

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

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

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

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惜巢已倾。花鸟

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

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

落得“独把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

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

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

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

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

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

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

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

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

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

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

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

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

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

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

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

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中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

抒情诗也成为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与宝玉的爱情浓烈至顶点后,即无法再往

前进一步完成婚姻,两人距离由于现实因素而越来越远,而她的生命在现实磨难

之中也逐渐枯萎,最后终于早夭。

二、黛玉形象

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曹雪芹先生在18世纪中期距今二百五十年前为我

们塑造出来的,但是卓越的艺术典型总是有它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细细品位黛

玉的为人个性,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我们往往只看到黛玉悲叹自己身世不幸的一面,忽略了她十分重视自我价值

的实现和洁身归宿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执着追求。对

“质本洁”的自身的爱护和“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对生也“净土”,死也

“净土”的渴望,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追问,希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

到天尽头去追求这种宝贵的“洁”和“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崇高的道德追

求。黛玉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意识是一些现代女性所缺失的。

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她并不关心自

己所爱的男子如何走上仕途,将来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

的男子自己的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巩固

和持久。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充满功利考虑,爱情贬值,婚姻不时面临动荡的时代,

仍然不失为有价值的借鉴。

黛玉虽然自称是“草木之人”,而且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属于“草本”,

连“木本”都不够,但是黛玉并不缺少坚强。她虽然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

分执着的一面,这就是她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追求。高鹗设计让王熙凤

出面建议的调包计,薛宝钗接受是符合她的性格逻辑的。曹雪芹在潇湘馆里流入

一条浅浅的小水沟,这是大观园所有院子里唯一的,意味着林黛玉是所有少女中

最杰出的代表。这“水”除了纯洁和柔情万种外,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柔弱胜高强

的意思。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既美不胜收,又象征着林黛玉宁折不弯的文人气

质和坚强内心。这种坚强显然也感染了紫鹃,也许是两人相互感染,后四十回黛

玉之死的前后,紫鹃的表现相当感人。

黛玉的最大悲剧——而且具有现代意义——是,由于她总是把宝玉看作是自

己的一切,她的生活和命运就进入了非良性循环。她本身身体就不好,由于担心,

有时多疑,结果反而添病,反而离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远。这个问题如果从

黛玉身上转移出去,放大到女性群体之中,那么就可以看作是曹雪芹先生对女性,

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的批评。

在封建社会里,像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听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都寄希望于男人。因此,黛玉的悲剧个性具有一

定的必然性和可理解性。而现代社会不然,女性具有平等参与的一切权利,如果

再把自己看作是男人的一部分,丈夫.男朋友就是自己的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

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可真是太令人悲哀了!

三、延展阅读

1、黛玉形象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

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

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

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

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

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

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

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

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

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

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

和面对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

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

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一、泣血的杜鹃

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

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以一生所

有的眼泪还报其甘露灌溉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

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正包含着一个相反相

成的人生命题,而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

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

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以后,因为比

起林黛玉来,宝玉也许应该算是后知后觉者。

的确,《红楼梦》是一部痛史,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放春

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和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诸名目,从《红楼梦

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

金悼玉的《红楼梦》,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

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亲如姐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传说周末蜀主

杜宇,自号望帝,死后魂化杜鹃,日夜悲啼,泪尽而继之以血。那么,紫鹃的寓

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可见,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

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形象,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第五回《枉凝眉》曲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

冬尽,春流到夏”之句,第二十八回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

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

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都是黛玉之悲泣的写照。

黛玉善泣,而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至能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

以诗一般美丽的笔调写黛玉:“左思右想..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

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

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

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大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哭写得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一段文字,与《聊斋志

异.婴宁》写笑恰成对照。

黛玉的悲歌与哭泣就是曹雪芹的歌哭,《红楼梦》是作者的一部伤心史。金

陵十二钗,那是作者半生碌碌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当心中与笔下美

丽的生命之花一一凋谢之时,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序

性的文字:“当此”“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则自欲将

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

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将其与

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和《自为墓志铭》比读,

觉二者心绪苍凉,语语沉痛,何其相似乃尔。这里有几分忏悔,有几分反语,有

几分不平,有几分无奈,有几分自嘲,亦有几分自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

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是

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

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

梦》是作者所写的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二、黛玉歌哭的象征意蕴

晚清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

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

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

曰“万艳同悲”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黛玉之歌哭是曹雪芹之歌哭,又非曹雪芹一人之歌哭。千古文人善哭,其歌

也无端,其哭也有怀:“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

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1〕黛玉的悲哭是黛玉的也是曹雪

芹的悲哭,更是凝聚着千古文人生命意兴和审美情感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在

《红楼梦》中,在黛玉形象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千古文士孤鸿般缥缈的身影,

听到他们探索、徘徊的足音和隐约、悠长的喟叹。

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到: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悲叹“吾道穷矣”

而老泪纵横〔2〕;屈原彷徨山野,沉吟泽畔,“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3〕;“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4〕;贾谊凭吊屈原,泪洒于湘水;

阮籍行不由径路,恸哭于穷途〔5〕;陈子昂登古幽州台,于时空浩渺中涌上心

头弥漫天地的忧思,化为震颤古今的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删《书》者其有栖遑乎!

《国语》之作,非瞽叟之事乎!《骚》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欤,

安可默而无述?”“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释疾文序》中这段沉痛的话,道

出了古今志士仁人共通的大忧患。

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与幽思,并非源于对自我生命损失的具体感受,

而是面对宇宙绵邈、大地苍茫时,来自生命最深处的使命感和寂寞心,是源于人

性中的高贵、伟岸和光华,是基于一种宇宙观、人生观,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哲

学态度、艺术精神和审美体验。“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曹雪芹

的忧思、他的“辛酸泪”,与志士仁人是相通的,在写到转世还泪的林黛玉那声

声悲泣时,我们相信,他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视野。这是黛玉的、也是曹

雪芹的哭泣所具意蕴的重要方面。

当李唐宗室、郁郁早亡的诗坛奇才李贺,于夕阳西下秋风瑟瑟“芙蓉泣露”

的时节徘徊于荒郊野外,在他心中和天地之间搜寻呕心泣血、神思妙想的动人诗

句的时候;当李商隐在黄昏时分无限惆怅地回首凝望那美丽的夕阳,当他面对如

泪的湘波或异乡的秋色,不胜凄凉地吟哦出“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

愁”〔6〕、“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的诗句〔7〕,当他伫立曲江

池畔,在一派萧瑟中遥想此地盛唐时的繁华,极其伤感地写下“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之句的时候〔8〕,他们

的伤春和悲秋决不仅仅是因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生衰谢如枯兰”的失意和坎

坷〔9〕,不仅仅是因为对流逝中的自我生命与青春的留恋和叹惋,这分明是诗

人为一个伟大而强盛的辉煌帝国如夕阳般坠落所发出的沉痛的叹息。文人那“惜

春长怕花开早”的敏感〔10〕,“不啼清泪长啼血”、“啼到春归无寻处”的哀

歌〔11〕,常常蓄积着几多“兴亡满目”的英雄泪〔12〕。而我们在黛玉的《桃

花行》和《秋窗风雨夕》的春恨与秋悲中,似乎就感受和谛听到了李贺《将进酒》

中“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意境,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那“留得枯

荷听雨声”的余响。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黛玉的《唐多令》词有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句,即本于李贺《南园》诗句:“可怜

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黛玉诗词之作的意境、情致和韵味,得之于晚

唐诗人为多。

在乾隆帝志得意满地自诩为“十全老人”的时候,大清王朝连同整个中国封

建社会实际上已处在崩溃、覆亡前的回光返照时期,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通过

贾府的兴衰预言了这一必然的命运。通过黛玉的声声悲泣,曹雪芹从心底里早早

地为他曾经所属的贵族、为一个王朝、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送行。《红楼梦》是一

部兴亡史,是一曲挽歌。这是黛玉的,也是曹雪芹的哭泣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

唐宋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漫漫下坡路,政治越黑暗、越单调、越沉

闷,文士们春恨秋悲的主题旋律就愈沉痛、愈激越,并发而为悲凉、为狂傲。《六

如居士外集》卷二载:唐寅居桃花庵,因自号桃花庵主,“轩前庭半亩,多种牡

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

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明代多狂生,

如前之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后之徐渭、李贽。李贽《焚书》卷三《杂说》

中有一段极为沉痛的话,可以视为一代狂生的自我写照: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

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

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

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虽然我们从黛玉葬花之举及其葬花诗中看到了唐代诸才子的影子和与他们

相通的悲凉、沉痛和孤傲,却似乎并没有从中强烈地感受到狂放的成分,但是,

我们从曹雪芹的好友敦敏为他写的《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

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中可见,曹雪芹的“块垒”也即李

贽的“垒块”,曹雪芹的孤傲与狂放也一如明代诸贤,这是黛玉的,更是曹雪芹

的哭泣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

黛玉是大观园中最有才情的诗人,《红楼梦》中所有伤春悲秋的诗里,黛玉

的诗是最好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及被李纨公评为诸诗之冠的前

三首诗,都是黛玉所作。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黛玉的一首《桃

花行》又令众人兴起,改“海棠社”为“桃花社”,并推黛玉为社主。黛玉诗词

中的春恨秋悲,是曹雪芹对传统诗歌主题的延续和总结。黛玉的悲哭是凝聚了千

百年仁人志士骚人墨客辛酸之泪的千古一哭。

从庄子的“荒唐之言”到曹雪芹的荒唐言〔13〕,是一段完整的历史,是一

首长诗,一曲悲歌,一如从屈原的自沉到王国维的自沉之为一段完整的交织着辉

煌与苦难、梦想与幻灭、欢笑与哀痛的历史,而其前后不绝如缕贯注始终的是一

种血脉精神与生命气韵。然而,历史不会简单地循环和重复,曹氏的荒唐言不同

于庄子的荒唐之言,一如王氏的自沉不同于屈子的自沉,因为中间发生了太多的

变故,因为他们分别经历了古老中国的日出与日落。在《庄子》的荒唐之言中,

有“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14〕,而在曹

雪芹的荒唐言中,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三、黛玉歌哭的时代特征

黛玉形象的美,是一种令人炫目、不可仰视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同时,

也是一种凄艳的美,一种脆弱的美,一种绝望的美,一种最后的美。黛玉形象和

她的创造者曹雪芹都非常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审美理念的继承者和终结者的

浓厚意味,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写小厮兴儿对尤二姐说起林黛玉和薛宝钗:“一肚子

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

王法的嘴都悄悄地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竟是雪堆出来

的。..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

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尽管以此来把握和概括整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与

风貌是片面的和不恰当的,但是,将黛玉等形象与清代尤其是清中叶及以后的艺

术创造联系起来,我们不能不强烈地感到,作为集大成的时代,清代士人为中国

古代文化艺术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但虎虎有生气的时代既然早已成为过

去,那么,精神风貌不复再有汉唐时的强健,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此气运所

关,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观纳兰性德《饮水词》与沈复的《浮生六记》等清人之作,其心性中似别具

一种对美的悟性与天分,“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读李渔《闲情偶寄》与袁枚诗文,也觉其对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世事洞明,很

会生活;游苏州园林,叹赏其构思之巧妙,布局之精致,纳须弥于芥子之中,几

夺造化之功。然而,如果觉得中间还似乎缺点什么的话,那么,这正是先秦儒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精神,庄子笔下横绝宇宙的鲲鹏形象与齐万物、等生死的

逍遥游的境界,和古长城那蜿蜒曲折奔腾万里之势,这一切不知从何时开始消歇

于春雨和秋风之中。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修身养性,

已臻于极高的境界,然而,芥子园式的局促封闭的空间,是否正象征着文士的心

性人格和审美视野,已从汉赋式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越来越趋向内化、趋向内省和退缩?类似冯小青这样自恋自怜、多

愁善感、弱不禁风的人物形象的频繁出现及其在文人圈中被欣赏把玩、津津乐道、

普遍受欢迎的程度,是否正意味着文士心性人格和审美情趣已从生机勃勃、精力

弥满而越来越趋向纤柔和软弱化?我们在黛玉形象上或多或少、隐隐约约可以感

受到这种内化与弱化的双重倾向。这种趋向的产生和形成是千百年封建专制统治

的必然结果。

面对明清时代一些艺术作品炉火纯青却时而显露出精致、纤柔、小巧、局促、

凄艳而绝望的美,我们常常要痛苦地发问:先秦诸子那种敢为天下先、敢树一家

言的气魄哪里去了?那种吞吐一切、包容一切的气度哪里去了?先秦两汉那种苍

茫雄浑、厚重朴茂的气韵哪里去了?盛唐那种刚健硬朗、华美壮大的气象哪里去

了?民间创制那种天真浪漫、生动活泼的充满泥土味的清新气息哪里去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贾府覆亡之前似乎就已预感到它的未来命运,而身

处清王朝盛世酣梦中的曹雪芹则以《红楼梦》预言了封建皇朝末世的到来。在他

以后,常州词派诸贤,如张惠言,更真切地感受到厝火积薪风雨飘摇的危急局势,

然而他们料想不到的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面对的是

社会经济制度先进、工业革命以后拥有巨大生产力、以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欧洲

列强。面对亘古未有的大危机、大变局,张氏们为之准备的却仍然只有经学与诗

词,阮元《茗柯文编序》说:张氏主张词要有比兴、有寄托,“以经术为古文”,

“求天地消息于《易》虞氏,求古圣王礼乐制度于《礼》郑氏”。而这样的药方

显然是无助于解救危局的。我们深深理解明清时代志士狂生那深广的忧愤、郁闷

和痛苦,正像陈寅恪先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

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

痛亦愈甚。”甚至“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

也”。我们也深深地理解如冯小青这样的形象所包含的对封建礼法和专制制度摧

残人性与人格的血泪控诉。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我们非常地欣赏和喜爱黛玉形

象和明清时人的许多美的创造,但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不能不觉得,类似冯小青

这样的形象、境界和心性人格,似乎太精致、太局促、太柔弱了,无以面对现实,

也不能拥有未来。更不必论如鲁迅先生所讥讽并厌恶的“秋天薄暮,吐半口血,

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看秋海棠”式的无聊、做作的雅,以及有缺陷的病态

的心性人格。

近代以迄清末,在饱经内忧外患的文士中,以龚自珍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

思想家们,一方面延续和继承了前人的忧愤和春恨秋悲的主题,另一方面又仿佛

预见和呼唤着未来,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精神因子。身当“左无才

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

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的万马齐喑的

时代,面对“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

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

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的无边无际的黑暗,“才者自度将见

戮,则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蚤夜号以求乱”,求治不得而咒其

速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觉醒与彻悟呵!他的《己亥杂诗》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句,依然是春恨的主题,却于“桃花乱落如红雨”之中寄望

于未开的花朵,这是前人的春恨之作中所罕见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在最黑暗的时刻奔走呼

号,为推翻封建制度而呕心沥血、出生入死,他在“天下为公”的古老口号中注

入民主〔20〕、共和的新精神;在革命远未成功之时,就已走遍大江南北,以科

学的态度实地考察,求教专家,写出《建国方略》这样以科学的客观规律建设新

中国的伟大设想和宏伟蓝图。他高扬民主与科学的两大旗帜,领导志士仁人和全

国民众,百折不挠,苦苦奋战,终于推翻了清朝帝制和封建专制统治。也正是在

继之而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前仆后继、艰苦卓

绝的奋斗,才建立了新中国,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强国之梦开始得以实现,

在《凤凰涅盘》中,郭沫若先生以他青春的热情和理想,讴歌与欢唱那在烈火中

涅盘并获得永生的凤凰。从泣血的杜鹃,到炼狱中永生、烈火中涅盘的凤凰,中

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心路历程。以落红而护花,在黑暗中摸索光明,在破坏

中着眼于建设,惟有他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才能预见到明天,才属于和

拥有未来。然而,希望从绝望中孕育,黎明在黑暗中诞生。以热血、生命和大智

慧,在奋斗和搏杀中呼唤与迎接未来的第一代人当然应该得到我们的敬仰和怀

念,而在痛苦和绝望中、在徘徊与彷徨中总结和终结过去的最后一代人也理应得

到我们后人的礼敬和纪念。因此,黛玉形象及其创造者是不朽的。

2、黛玉形象联系

读过<简爱>的人都知道,简其实是一个自卑感非常强的女子。她既无财又

无色,从小还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孤独地长大。立身于那样势力的社会环境中,

渺小如草芥。唯一属于简的是知识和独立的个性。但知识只不过为她换来糊口的

面包,能让她最后摆脱心理困境的仍是她得到的那份遗产。当她终于用自已的倔

强.骄傲和残忍把爱情逼入绝境,当罗彻斯特先生终于变得面目伤残,一贫如洗,

她才能够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爱他。

林黛玉的个性跟简异曲同工。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

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

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

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色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

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

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

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

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

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

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

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

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

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

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

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

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

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

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

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

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

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

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

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

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

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

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

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

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

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

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

神的溃乏和处于被凌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

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

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

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

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的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

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

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

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3、贾母喜欢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她喜欢凤姐。

贾母喜欢王熙凤,那是无疑的了。凤辣子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

母哄的哈哈大笑。她不仅仅是贾府的当家人,也是贾母的开心果。

凤姐的性格,绝不是什么温柔端庄之人。她对待下人严厉苛刻,对二姐秋桐

等人费尽心机,贪财妄为,心狠手辣。但是,她呈现给贾母的,却是活泼机灵,

心细周到,爽朗大方的一面。贾母喜欢的,也正是这一面。她这样的性格,显然

和薛宝钗“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性格,是大相径庭的。贾母再糊涂,也不会

看不出凤姐不是安分之人吧?

她喜欢鸳鸯。

贾母喜欢鸳鸯,喜欢得一天也离不了,少了她吃不下饭。连那样胡子斑白的

做了大官的儿子,问她要鸳鸯做姨娘,她也不给。不但不给,还怒恼的不得了。

使得贾赦大半年的不敢见她,只打发贾琏日日向她请安。

鸳鸯是什么样的人呢?

从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那节可以看出,她是个性情刚烈的女孩儿,个性极强。

鸳鸯是在贾母身边长大的,不仅是鸳鸯,琥珀,紫鹃,翠缕等一干丫头,本来都

是贾母的丫头,从小一起长大的。若是贾母喜欢温柔端庄那样的性格,这些女孩

子能一个个出落成那样千姿百态的个性吗?紫鹃帮着黛玉出主义,象姐姐一样照

顾着黛玉,完全不是传统要求中的奴才丫鬟;跟着湘云的翠缕和湘云一样天真活

泼;即使很少出场的琥珀,在看到宝琴极受贾母宠爱之后,她认为宝玉或者黛玉

一定会妒忌。寥寥几语,显现出一个话语天真,没有心机的女孩形象。

难怪凤姐取笑贾母说:“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

得有人要?”

她喜欢晴雯。

晴雯的样子不用说了。“削肩膀,水蛇腰,妖妖侨侨”,“眉眼有些象林妹

妹”。是个长像妖媚,性格刚直的女孩子。王夫人深憎她,把她赶走以后去回贾

母。贾母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

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王夫人一听,编了一大堆谎话,什么晴雯

“调歪”,“不太沉重”,“得了女儿痨”。说了一车轱辘话哄贾母。贾母一听,

也只得罢了。

可是,她喜欢晴雯,却是肯定的。

她喜欢宝琴。

宝琴“年轻心热”,十分可爱。贾母一见就欢喜非常。她问薛姨妈宝琴的生

辰八字。薛姨妈估计她是想为宝玉求配,只得半吐半露的告诉她,宝琴已经许配

人了。

这一段,现在已经有读者注意到了,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

宝琴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刑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三家人一路结伴同行,

宝琴已经许配人家的事情,贾母会不知道吗?此时,金玉良缘的说法已经有好几

年了,薛宝钗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宝玉也有十六岁了。若是贾母认同金

玉良缘,她还需要等什么呢?何必去问已经许人的宝琴生辰八字?

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

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

子!

她不喜欢王夫人。她对薛姨妈说:“你妹妹可怜见的,木头似的,公婆面前

就不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

她虽然也当薛姨妈的面称赞过宝钗。但也不过是亲戚之间的场面话罢了。宝

钗在贾家一住多年,若是贾母连这样的话都不说一句,成什么样子呢?

二、贾母真的喜欢宝钗吗?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去了探春的秋爽斋。潇湘

馆“更比大的越发整齐了。满屋子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

不得离了这里。”(刘姥姥语)。秋爽斋三间屋子并不隔断,陈设典雅,华丽中

透着大方。贾母在潇湘馆发现那纱窗旧了,命人用大家都不认识的料子“软烟

萝”糊在窗户上。在秋爽斋,只找出一个毛病,就是“后廊檐下的梧桐”太细了,

还没长成。可是,在蘅芜苑,她老人家几乎吓了一跳。“及进了房间,雪洞一般,

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也许宝钗不是故意要显得自己朴素,会过日子,也许她天性就是如此。可是,

她这样的性格,贾母会喜欢吗?

贾母摇头说:“使不得。倘或来有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房

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我最会收拾屋子了。她们姐妹也还收拾的好。我看他们不俗。”

她们姐妹,指的就是黛玉探春了。因为贾母刚从她们的屋子过来的。

黛玉的潇湘馆,竟然摆得比荣国府的大房还整齐。满屋子的东西都好看,却

认不出来。可想而知,黛玉是个挺奢侈的人。象她那样的小资女子,怎么可能会

亏待自己呢?我甚至认为,历来扮演林妹妹的演员总是穿素净的衣服,是错误的。

黛玉是很喜欢打扮的人。宝钗才爱穿素。

而黛玉这样的气派奢侈,才是符合老祖宗性格的。所以她才说:“我看她们

不俗。”反过来,就是说,宝钗很“俗”。

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

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象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

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

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

找到的玩艺儿。所谓人老成精。又是贾母这个饱经世故的老太太的场面话罢了。

贾母说“两个玉儿”,将宝玉和黛玉相提并论,一对都是她心上的人儿。放

鞭炮的时候,她将黛玉抱在怀里;宝黛吵架,她急得哭了,说:“我这老冤家是

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

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

小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打这行字的时候,我只觉得眼眶都湿了。二玉不理世情,生存能力极差,她

岂会不知?她只想着自己在一日,保护他们一日,不让宝玉挨他父亲的打,不让

宝玉去社会上接触世情险恶,覆雨翻云;不让黛玉受贾府那些薄情的长辈,势利

眼的下人欺负。她每天都为他们操心。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在一日,

二玉衣食无忧,没人敢侵犯他们;她一旦闭眼了呢?

在贾府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贾母也是怕的。因为,她太知道,富贵后面的

假象了。

老太太抱怨着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便又不咽这口

气!”

没有夸奖,没有客套,只有责备和泪水。这才是真情流露啊!

我想,贾母即使临死,也是放不下宝玉和黛玉的。她会托付又托付,叮咛又

叮咛,才会含着遗憾离开人间。这样一个饱经世故,懂得真性情是多么可贵的老

人,她绝对不会用那样恶俗的掉包计来拆散宝黛。即使贾府大厦将倾,凭薛家那

样一个破落皇商能有什么用?更何况,宝钗还有一个动辄打死人命的哥哥。这样

的人只会连累贾府。

宝黛二人,是完全在贾母的庇护下生存的。大观园的青春,诗意,和美,也

是因为这个老人家的慈爱和宽容,才那样丰艳的蓬勃起来。她要存心害黛玉的话,

根本就不会有红楼梦这本书。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2:0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0857122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黛玉葬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黛玉葬花.pdf

上一篇:陈怡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