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必考知识点(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2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
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
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
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
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
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
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
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
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
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
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
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
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
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
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3
10、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
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
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
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三
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
入式。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
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
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
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
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6、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
本方面。
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
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
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
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9、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
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
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
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0、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
基本途径。
12、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1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
14、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
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1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
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2/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四
二、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
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
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
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
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
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
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
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五
1、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
气、任务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4、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
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5、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5
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
意后注意)。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
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9、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
逻辑思维。
第3/5页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
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10、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六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
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
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
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
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
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
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
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
(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
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
选择性。
6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
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
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
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
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第4/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七
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
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
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
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
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4、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
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5、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6、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
族的振兴。
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1、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
流。
12、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
核心任务。
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2:0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3068628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