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aginginChinap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
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
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
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
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
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thenewChinawasfoundedtoreformandopenpolicy,tojiangzeminputforward"all
takingeconomicconstructionasthecenter"theconstructionpolicy,China'conomyisthe
developmentofchanging,western
heditspeak,living
standardoftheChinepeoplehavereachedawell-offstandard,spiritmaterialfurthercurity,
blemofagingpopulationisinevitable,have
uestionforadevelopingnation,itisvastlychallenging,isverydifficult.
Candealwithandresolvethisproblem,isrelatedtotheourcountryachievingagoaldownthe
key.
Keywords:populationagingSpeedup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
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
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
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
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
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
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将会日趋明显.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2.老龄人口的“贫
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
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
多.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
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
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的速度赶超欧美国家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其主要原因便是国家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多年严格执行,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是独生子女。这就出
现了六老一小的现象,即一个小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者,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
政策,年轻人一般都会先以事业为重,等到有一定成绩了才会想着呀我成家立业,这样的话
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现象会循环式的出现,老龄化的现象
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进
程在不断加快。从新中国五次人口普查的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快的趋势。
1991-2003年的13年间,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年均增加0.226个百分点,而前26年(1965-1990)
年均才增加0.077个百分点,前者几乎为后者的三倍。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
的特点:
1、速度快,来势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
快于日本。我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人口,下同)的比重从4.91%上升为6.96%花了18
年时间,日本老龄人口的比重从4.79%上升到7.06%花了20年的时间,瑞典老龄人口的比
重从5.2%上升到8.4%花了40年的时间。另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
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
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2、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
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
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
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
年时的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3、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
2003年已接近12%,比1990年前提高了3.63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
2030年将会超过20%。
4、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长期以来户籍管制较严,人口
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因此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
其中,最高的上海市(16.38%)是最低的新疆省(5.43%)的3倍。如果仅在省区之间进行
比较,老龄人口比重高的浙江、江苏等省也是比重低的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近2倍
5、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
地进行城镇化,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到2003年仍有59.47%的人口为乡村人口。与此相应,
乡村老龄人口也大大高于城镇。在10724.6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70%左右,而许多发达国
家乡村人口(不是指农业人口,而是指非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
德国等均低于15-25%。
6、经济发展水平低。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差距极大。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
均GDP按当年价为860美元左右,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仅为750美元。而一些发达国家在
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超过2500美元。随着人类的进步,以
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对于人权的保障较一个世纪前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都向我国年轻的养老
金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龄人口的赡养成本也
较低。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改革的冲击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当代人所消费的产品都是由当代人生产的,今天的社
会如此,将来的社会也如此。然而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从事生产的在职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
会大大减少,退休人员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几十年后,我国将从一个劳动力丰富的社会转变
为劳动力短缺的社会,并出现无力承担养老费用、产品不够全社会消费的情况。那么上述生
产与消费的关系能不能改变呢?我们有两种假设:(1)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储藏起来留到将来
再用。这样,不但有储藏费用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因为储藏物质不能使财
富增加,而存钱却可以变成资本,并有增值的可能。现在存一元钱的产品,过了二十年,假
定物价不变,还是一元钱;但是如果有一元钱的储蓄,二十年后很可能升值为两元钱。所以
储藏产品不是明智之举。(2)借钱给外国人,二十年后让他们还钱,既可以起到储藏产品的
作用,又能生利。还钱其实还的是购买力,在国际市场上是可以购买产品的。现在把消费节
省下来,把钱借给外国,等于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借给了外国人,还钱的时候,不仅归还了
产品,而且还带着利息。然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大家都想把钱借给外国人,没有谁会找外国人借钱。所以这个方法未必可行。也许非洲的老
龄化来得晚一些,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但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显而易见,进行储蓄是最适
当的解决方法,养老金改革要向这一方法靠拢。
三、对策
1、根本措施——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
大多数国家的养老金管理都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一代,在职者的缴
费直接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养老金。这种制度有利于低收入者,体现了帮助弱者的社会保
障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平,而且不会出现由于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退休待遇遭受
损失的结果。但是,它使个人的贡献与将来的回报脱离,每个人都会有搭便车的思想,尽量
少交点钱,多得些养老金,造成个人对国家的过分依赖,没有监督养老金投资是否有效的权
利和渠道,往往容易产生腐败。由于人口老龄化,未来总人口中在职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
小,等待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财政上就很容易
陷入危机,特别是待遇水平过高、层次单一的保险制度给政府造成的责任和负担就更重了。
因此各国纷纷对现收现付制进行改革,逐步向基金制(又称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模式转变。
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方案是:保留个人账户的设置,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
待遇水平取决于账户基金积累额,账户基金可进行投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形成一定
的储蓄,有效解决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并且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
长期建设资金。(2)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效防止了养老金清偿风险转化为政府是否履
行养老承诺的政治风险。(3)经济效率得到改进,养老金改革就是一种帕累托效率改进的改
革。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建立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迄今为止也未能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养老金统筹制度。从改革的路径依赖特性来讲,有以下三种途
径:第一,由中央政府扶持起数个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覆盖所有地区;第二,某个
省的基金可以覆盖该省以外的地区;第三,在一个省内至少建立起两个同样的基金。其中,
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可以借助于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等现有的全国性
金融机构来实施,而省级基金也许还要借助于目前的省级统筹养老金计划来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账户积累虽然在权利和责任的关系上更为有效,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民
经济核算的基本关系,即当代人为当代人生产。它所能够做到的主要是通过建立个人账户,
做实个人账户,使整个社会增加一笔储蓄,资本更为充足,资本的价格降低,这一价格信号
有利于用资本代替劳动,以达到节约劳动的目的,从而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2、配套措施
以价格为信号的经济学并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因为劳动力是一种很
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当价格提高时供给量未必增加,面对更高的工资
水平,人们可能选择更多的休闲而不是更多地工作。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措施:(1)发明节约
劳动的机械设备;(2)在制度上发掘能更好地利用劳动的各种安排,如推迟退休年龄、让带
孩子的妇女可以兼顾工作;(3)寻求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机会,如配备必要的设施以实现在家
中上班、合理布置城市中生产和生活的布局以节约上下班的时间等等。
3、大力消除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的浪费
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消除浪费劳动力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最重要的浪费劳动力的非经济因素:
(1)军备竞赛,将一部分劳动力用来生产无用甚至有害的产品。(2)个人或集体之间的利害纠
纷。大多数是法律难以判定的,从而造成许多浪费人力物力的诉讼。(3)犯罪。对个人的侵
犯,造成财产甚至身体的损失,最后都要耗费劳动来补偿;对罪犯进行惩治时,公安、法院、
监狱也会占用社会的劳动。(4)对人权的侵犯。除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与政
府之间的冲突,也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5)吸毒。不但本人丧失了劳动力,还要别人养
活他们。(6)流行疾病,寿命的缩短,甚至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实现,都属于人力资源的
浪费。(7)各种虚假信息所造成的行为错误,包括社会信用不良引起的人力浪费。(8)由于个
人利益膨胀,引起谈判困难,交易费用上升。(9)战争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老龄化社会既
缺乏上战场的士兵,更经不起战争的折腾。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1:4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29579288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龄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龄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