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
2016
天星教育高三模拟试卷(
1
)
-
学生用卷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
1、【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1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
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
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
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
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
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
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
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
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
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
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
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
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
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
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
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
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第2页,共16页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
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之倾轧而
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
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
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
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
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
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
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
和谐的人。
B.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
仍然是庄子。
C.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
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
人的闲情逸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C.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
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
第3页,共16页
B.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
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安自在。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
实,是没有限制的。
D.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
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2、【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2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
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
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
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
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
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
“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
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
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
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
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
旨,汉祖嘉之。
隐帝即位,杨邠、周祖共掌机密,史弘肇握兵权,与武德使李邺等中外争权,互作威福。涛
疏请出邠等藩镇,在清朝政。
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
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
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
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第4页,共16页
(1)
下列对文中画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B.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C.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D.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在
洛阳将近五十年,深受洛阳百姓依赖,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
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张彦泽趁着契丹人攻入汴梁率领军队入京,并随意杀人,李涛虽与张彦泽有恩
怨,但没有胆怯,从容面对张彦泽。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
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
②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3、【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3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山茶
归有光
第5页,共16页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1)
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山茶花的特点。
(2)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4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中“,”两句强调只要不
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2)
《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句子是
“,”。
(3)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对争名夺利的世界持超脱、漠然态度的两句是
“,”。
三、现代文阅读:二选一(
25
分)
5、【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5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沈二哥加了薪水
老舍
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的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
敢跟上去。
自幼沈二哥就想作大人物,到如今可是还没信儿作成。他谨慎,老于世故,并不是怎样的惊
天动地,还总是受着压迫。
第6页,共16页
只有一点安慰——凡事他都“想想看”,躲开了许多钉子。真的,嘴按在沙窝上,不疼,怪
憋得慌。躲开了许多钉子也躲开了伟大,安慰改成了失望。
对家里的人,他算尽到了心。可是他们都欺侮他。太太又要件蓝自由呢的夹袍。他照例的想
想看。
“想想看,老想想看,”沈二嫂挂了气:“想他妈的蛋!你一辈子可想出来什么了?!”
沈二哥的细眉拧起来,太太没这样厉害过、野蛮过。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
脸。太太会后悔的。
可是一两天了,他老没忘了她的话。那好象是一个启示,一个提醒,一个向生命的总攻击。
这不是压迫,不是闹脾气,而是什么一种摇动,像一阵狂风要把老老实实的一棵树连根拔起来,
连根!他仿佛忽然明白过来:得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
是的,马上给她买自由呢,没有想想看。生命是要流出来的,不能罐里养王八。不能!三角
五一尺,自由呢,连价钱也不还,劲儿!沈二哥的平腮挂出了红色,心里发热。生命应该是热
的,他想,他痛快。
“给你,自由呢!”连多少钱一尺也不便说,大丈夫气。“你这个人。”太太笑着。
衙门里同事有三个加了薪。沈二哥决定去见长官,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
一件事,经他的手,都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不可以!他挺起身来,自己觉得高了一些,去
见司长。
“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
“沈先生,”司长对老人儿挺和气,“坐,坐。”
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坐在司长的对面,脸上红着。“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
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
“没有想想看,司长,说句痛快的!”沈二哥的心几乎炸了,声音发颤,一辈子没说过这样
的话。
司长愣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说话,特别是沈二哥;沈二哥现在一定有点毛病,也许是
喝了两盅酒,“沈先生,我不能马上回答你;这么办,晚上你到我家里,咱们谈一谈?”
沈二哥心中打了鼓,几乎说出“想想看”来。他管住了嘴:“晚上见,司长。”他退出屋。
什么意思呢?不过,真要是……沈二哥的脸慢慢白了,嘴唇自己动着。
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
司长真等着他呢。很客气,并且管他叫沈二哥。
第7页,共16页
“司长叫我干什么?”
“没事,谈一谈。”
“你在衙门里有十年了吧?”司长问,很亲热的。“十多年了。”
“还愿往下作?”司长笑了。
沈二哥回答不出,觉得身子直往里抽抽。他的心疼了一下。
司长思索了会儿。“咱们差不多。没有想想看,你说的对。咱们都坏在想想看上。这不是活
着,是凑合。”司长的眼中露出真的情感。
沈二哥的嘴中冒了水。“司长,对!其实……”他再找不到话,嗓子中堵住了点什么。
“说真的,当你说想想看的时候,你想什么?”“我?”沈二哥要落泪:“什么也不想,只
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当我一说那三个字,我就觉得自己小了一些。同时我管这种不舒服叫作
压迫。我抓不到什么,只求别沉下去,像不会水的落在河里——”
司长接了过去。“什么事都先从坏里想,老微笑着从反面解释人家的好话真话。”他停了一
会儿。“今天你在衙门里总算有了劲儿,”司长又笑了笑,“但是,假如不是遇上我,你的劲儿
有什么结果呢?我明天要是对部长有劲儿一回,又怎样呢?”
“事情大概就吹了!”
“沈二哥,假若在四川,或是青海,有个事情,需要两个硬人,咱俩可以一同去,你去不
去?”
“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的说出来了。
司长哈哈的笑起来。“沈二哥,别脸红!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
你办加薪。”
“谢”堵住了沈二哥的喉。
(原载
1934
年
11
月《现代》,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二哥凡事都要“想想看”,这是他的心态,也是他的习惯,他乐于此道,也因此很少碰到钉
子,这使他感到安慰。
B.“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方面表现了沈二哥在“想想
看”的影响下形成了怯懦性格,另一方面,赞扬他有宽容之量。
C.司长的话“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是对旧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生活处境和处世心态的形
象化描述,这类人包括司长自己。
第8页,共16页
D.沈二哥衙门里有三个同事加了薪,他们的工作能力比不上沈二哥,沈二哥在衙门里十多年了,
办事从没出过错,加薪却没他的事。
E.司长面对沈二哥要求加薪时的强硬态度,出人意料地和气,并在自己家里与沈二哥真情交流,
谈话里面有浓重的“同病相怜”的意味。
(2)
沈二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
小说中大量使用了人物对话,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
请简要概括沈二哥的性格牲,并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6、【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6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
年
2
月
3
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
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
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17
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
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
1978
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
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
1981
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
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兰德
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
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
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
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
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
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
定,于
1987
年升任为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
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
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
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
DNA
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
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
第9页,共16页
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
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
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
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
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
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
1984
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
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
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
1987
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
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
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
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
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
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
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
400
个标记物。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
1990
年获得
NIH
人类基
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
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
DNA
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
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
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
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
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
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第10页,共16页
E.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
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2)
为什么说兰德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3)
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4)
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
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7、【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7题3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世界杯走过
80
多年历程,欧洲球队和南美球队的对抗,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在前
18
届世
界杯中,来自欧洲和南美的球队刚好各夺得
9
次冠军,。
②美联储内部对加息与不加息的争论一直存在,美联储决策委员会投票官员近期评论预示,倾向
9
月加息与不加息的两方。
③安德罗西克大胆预言,在今后
5
年内,俄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将有大幅提升,甚至可能上
升至与欧贸易额。
A.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B.平分秋色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C.平分秋色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D.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势均力敌
8、【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8题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刘奇葆参加了中国出版界“走出去”图书展活动,与有关出版单位的负责就图书策划、国
际合作、出版发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B.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乘100米决赛中,中国队发挥出色,以38秒01的成绩获得亚
军,实现了中国男子短跑接力上的重大突破。
第11页,共16页
C.杨科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群众,用生命与热血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塑
造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D.即使社会和时代怎么变化,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任何时代都是人的时代,人,尤其是年轻
人,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不会改变。
9、【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9题3分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昆曲的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的全力投入分不开
的,,昆曲便无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
中。,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规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毫无新意的
作品。
A.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
外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
B.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平
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
C.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
外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
D.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前
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
10、【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10题5分
2018~2019学年9月天津静海区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第19题3分
2017~2018学年10月广东广州白云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月考第19题6分
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
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
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
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
第12页,共16页
有,③,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
失守,全盘崩溃。
①
②
③
11、【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11题6分
下面是某报社为“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
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
五、写作(
60
分)
12、【来源】2016年全国高三零模第12题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5
年
6
月
27
日,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木兰从军》中,贾玲塑造了一个贪
吃、花痴、胆小怕事的花木兰形象。
7
月
7
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要求节目组道
歉。
7
月
18
日晚,节目主角贾玲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
来演绎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感谢对我批评教育的热心观众,
接下来我会更好地学习演绎更多正能量悦人心的作品。”之后,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在微博上为贾
玲的道歉点赞,称她开了好头。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答案】
(1)A;
第13页,共16页
(2)C;
(3)A;
2
、【答案】
(1)B;
(2)D;
(3)A;
(4)
①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
②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
;
3
、【答案】
(1)
①叶深绿、花红艳,山茶花具有色彩艳丽的特点。(
1
分)②端庄高雅,有富贵
姿,而没有妖冶容。(
2
分)③有坚贞的品质,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凋。(
2
分)
;
(2)
①托物言志。作者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
也寄寓着作者高远的襟怀。②映衬。以雪的洁白来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借用松柏衬托
山茶花坚贞的品质。(每点
3
分)
;
4
、【答案】
(1)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2)
兄弟不知
;
咥其笑矣
;
(3)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
5
、【答案】
(1)C;E;
(2)
①沈二嫂的出现,使小说内容由沈二哥的社会生活向家庭生活延伸,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推
动小说情节发展,沈二嫂的话是促使沈二哥转变的重要原因,引出后文“买自由呢”“要求加
薪”等一系列情节。③沈二嫂的抱怨对沈二哥的怯懦起到衬托作用,她的叫骂触痛了沈二哥的灵
魂,引发他释放压抑的渴望。
;
(3)
①对话描写,更易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沈二嫂的泼辣、司长的和气等都在对话中得以体
现。②大量使用对话,以对话为基点,建构故事情节,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③小说以人物对话
为主要内容,显得具有生活气息,行文真实、自然。
;
第14页,共16页
(4)
性格:①软弱、怯懦,工作中行为不敢出格,受到家人的欺侮他也只得忍受。②谨慎,老于世
故,不惊天动地,工作中很少碰钉子。
原因:①下层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社会地位所决定。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下去,只得
谨慎行事、忍气吞声。②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上下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所决定,如果有所反抗,
就会有被赶走的危险,沈二哥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学会圆滑顺从。
;
6
、【答案】
(1)D;E;
(2)
①少年时,数学成绩突出,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②
17
岁时就证明了准完美数的存
在,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③在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
(3)
①将自己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功。②使用新方法革
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③开发了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信息。④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
基因组的遗传图谱。
;
(4)
原因:他虽喜欢数学,但他的性格不爱孤独和清静,喜欢与人交流,而数学研究与他的性格不
符;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时候他发现经济学也不是他的最爱;转到生命科学领域是因为他
被生命巨大的奥妙吸引。(
6
分)
启示: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领域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投入十足的精力和热情
去钻研,去奋斗,也才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2
分)
;
7
、【答案】
B;
8
、【答案】
B;
9
、【答案】
C;
10
、【答案】自己才能生存
;
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
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
11
、【答案】数字“
2016
”和“
2020
”表明“十三五”的起止时间。(
2
分)中间“
1
”和“
3
”
构成
13
,“
3
”又像草书的“五”字,点明“十三五”的主旨。(
2
分)合在一起构成汉字
“丰”,预示着“十三五”规划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2
分)
;
12
、【答案】【参考例文】
第15页,共16页
过而能改,陌上花开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诚哉,斯言。正是虔诚向善者的
知错而改,给道德滑坡的时代注入了光彩熠熠的正能量,香了满路,醉了人心。
富贵权势可以轰然倒塌,万顷波涛可以填为平陆,雕船画舫可以灰飞烟灭,而知错能改的美
德却如厚重的磐石在风雨中岿然不动。那些传承千栽的美德,碾过暖寒交替的岁月,绕过朝代更
迭的山水,穿越梨花带雨的清梦,从历史星空深处款款而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增添缕缕新绿、点点明净、斑斑清澈。是谁在蒹葭河畔放飞了一只写着
“过而能改”四个大字的风筝?
过而能改,饮一盏岁月留香。
古有圣人孔子向七岁孩子项棄道歉并拜其为师,一代明君唐太宗因晚年骄奢而向子民道歉,
一代名将廉颇向蔺相如负别请罪,齐威王虚怀纳谏改过失。今又有奥运冠军孙杨因酒驾向公众致
歉,跨栏健将因违反比赛规则向竞争对手刘翔致歉,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那高贵
的一跪,向苦难的犹太人道歉。他们都手持着过而能改的烛火,一路走来,一路闪烁。
过而能改,奏一曲美德飞杨。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一位团长因为妻子生命垂危,直接向总统恳求准假。林肯不但没有准
假,还厉声斥责他一顿,这位团长失望地回旅馆休息。不料,翌日清晨,林肯亲自来到团长这里
真诚道歉,并替他向陆军部请了假,还亲自送那位团长到码头。林贤治说:“应当相信,历史终
会将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过而能改便是最有分量的美德,所谓名利在它面前都是那么苍
白无力。
过而能改,书一卷诗情画意。
驰昝全球的画家齐白石,晚年在绘画技术的提高方面有所懈怠,他的朋友向他委婉地指出
来。齐白石耐心听取批评意见,于是在深夜仍坚持练习,精益求精。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曾在媒体面前悔恨自己奔波于名利场,一年没有读书,并请记者们不要再打搅他宁静的生
活。正是大师们的过而能改的精神,助推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过而能改是岁月的溪,清澈灵动,汩汩绕青山。过而能改是流年路,蜿蜒曲折,悠悠抵天
际。
【名师点评】文章立足于贾玲道歉一事,切合材料核心,运用古今中外事例,从正反两个方
面进行论述,议论深刻。主体部分安排“过而能改,饮一盏岁月留香”“过而能改,奏一曲美德
飞扬”“过而能改,书一卷诗情画意”三个分论点,思路明确,层次清晰。三个分论点,三个比
喻句,如作者精心打造的三颗明珠光彩照人。最突出的亮点是文章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文采,多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第16页,共16页
;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1:3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29121141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纵横时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纵横时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