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10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
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
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
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
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
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
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
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
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
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
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
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
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
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
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2
《世说新语》是一本“奇书”,记述了后汉至南朝宋年间奇闻轶事。全书分为
德行、言语等三十六篇,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却蕴
含着很多很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弃友》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片城池。友人让荀巨伯离开,但
荀巨伯却执意留下,不愿苟且偷生。胡人询问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说:“我
的朋友负病在身,我不忍心丢下他离开,宁愿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听罢,便
撤军了。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谊的文章我读过很多,但这一篇却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一份很“重”的
友谊竟然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对友
忠诚、舍生取义,并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所尊敬的,也是我
们要好好学习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则寓言,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友谊的“重量”。
一只羊在爬山时把腿摔断了,它请求驴把它背回家,驴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
背。牛见了,一句话都没说,就把羊背了起来。驴问牛,羊给了多少斤山芋。牛
说:“千斤,因为友谊的分量重千斤啊!”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显示出很多人友谊的脆弱和
肤浅,表面上看起来“甘若醴”,其实经不起任何考验。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
保护他的病友,正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
交,重如泰山。
交友当交荀巨伯。如钟子期和伯牙,如鲍叔牙和管仲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全书用文言写成,分
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
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
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
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王朗不解地说:
“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
又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
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
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
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
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而华
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
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
能。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
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4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
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
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
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
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
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
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
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
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
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
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
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
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知
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
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5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
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
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
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
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
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
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
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
“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
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
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
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
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
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
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
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读后感6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班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
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
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
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
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
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
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我读的
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的我云里雾里,
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是在《言
语》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读到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
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
“‘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问题后,邓艾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很镇
定,他没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
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
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
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
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
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读后感7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
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
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
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
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
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
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自嘲要用,要会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钟会面对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
会为等待生气。嵇康发问何尝不是钟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
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
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适地运用自嘲的人绝对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
嘲是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不羞不耻不遮掩,反而将它们
放大、夸张、剖析,最后还要会引申发挥、自圆其说,所以会自嘲的人同时是一个
聪明的人。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好友为张大千践行,特邀梅兰芳作陪,宴会伊
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他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坐末
座。”众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动
口,我作画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张大千自嘲为小人,看似自贬,却在幽
默中将尊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张大千的谦逊和豁达的人格魅力。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一定要把握分
寸。
学会自嘲,巧用自嘲,不仅体现你的语言艺术,更是你豁达的人生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8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
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当经过自我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
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十分羡慕,而把自我应当做的,努力读书
提高自我的本事,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到达目
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
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
生,我们上课时必须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
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综合本事。而
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
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很多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
宁和华歆在一齐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
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
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可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
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
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
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齐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
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一样。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可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
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9
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
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
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
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
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这本文言文体现了中文的
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对于这本好书,
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读
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
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
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舍
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
的结局“遂班军而还,一军并获全”。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
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
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宋刘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这种
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
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
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对待比自己能力强
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
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
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世说新语》是一本好书,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
好处,读过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
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
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
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
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
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
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
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
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
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
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
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
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
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
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
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
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
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
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0:2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24826141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说新语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说新语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