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故事与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21、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
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
以医愚。”
22、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
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一样。
23、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
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4、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5、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
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6、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
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
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
洋。”
27、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
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
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
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
数。”
28、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
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
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
杂最伟大的奇迹。”
29、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
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
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成语
手不释卷:吕蒙
牛角挂书:李密
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
凿壁借光:匡衡
囊萤映雪:车胤
悬梁刺股:苏秦
名人读书小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
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
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
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
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
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
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
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
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
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
家。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
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
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
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
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
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
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
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
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
“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
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
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
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
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
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
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
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
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
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
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
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凿壁借光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
(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
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
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
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
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
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
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
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
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
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
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
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
来读书。
11、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
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
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
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
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
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
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
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
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
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
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2、囊萤映雪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
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
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
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
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
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
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
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
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
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
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
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
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
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3、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
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
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
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
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
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
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
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
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5、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
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
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
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
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
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
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
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
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
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
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
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闻一多读书成瘾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
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
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
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
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
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
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
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
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
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
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
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
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
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
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
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
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
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
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高尔基爱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
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
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
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
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
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
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
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
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
死。”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
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
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
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
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
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
《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
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
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
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
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
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
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
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
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
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
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
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
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
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
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
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
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
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
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1:3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1458028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名人名言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名人名言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