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出自《礼记.学记》。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菜肴的味道鲜美,
但不亲口尝一尝,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
习,也就不会知道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够
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
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师生是课堂结构中两个平等的主体,这两个
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教学相长”即是“教”与“学”的
双方在相互作用的基础,正面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我以课堂实例为证,说明教与学的唇齿关系。有一次在语文课上,为了发展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我在黑板上画了五个圆,让五个孩子接着画。我预设的答案
有向日葵、小花、小孩、钟表、太阳,结果却让我大感意外:有的同学在圆上加
一竖-->梨;有的同学在圆下加一曲线-->气球;有的同学在圆上加一横-->太阳从
地平线升起;有的同学在圆中加一正方形-->铜钱;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一个小
男孩在圆上点很多小点儿,他告诉我这是芝麻烧饼。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呀!
我为我先前的愚见而惭愧,我认为预设的答案很周到,其实不然,学生的答案才
是发散性的,才是精彩纷呈的。人人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认为这样改比较符合教学实际:“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还有一个课例可以说明教学相长的关系。我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第六课《胖
乎乎的小手》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节:请一位白白胖胖
的女生上台,然后又找一位瘦小男生上台,两学生同时举起右手,两相比较,对
照鲜明,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有相对窃窃私语的;有相视一笑的;有拍手击
掌叫好的……“胖乎乎”这一词的含义便迎刃而解了。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词汇
量,增加语言积累,我接着又创设了一个小情节:用一喝茶的杯子盛半杯水,把
一个手帕放入水中,再次拿出来拧一拧,我启发同学们:“这时可以用什么词形
容手帕?”“湿乎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的。我又往杯里
倒点热茶,冷热均匀,又问:“这时可以用什么词形容手帕?”“热乎乎”回答是那
样的响亮、干脆,听了令人欣慰。正当我得意于自己的预设是多么美妙时,这时
耳边忽然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老师,还有‘潮乎乎’这个词。”我不禁吃了一
惊,这是我备课中未曾想到的,此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记得韩愈曾说过: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通过这节课,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类
似的教学经历,还有比如有一次在作文课上,形容一个人被雨淋着时,同学们就
想到“水淋淋”、“雨淋淋”,还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随口说道:“血淋淋”,我很
好奇,询问其中的緣由,这学生便说出他看到的电视上的情景,我听后,觉得这
个词用得很贴切、恰当。以教促学,以学促教,这样的教学真是一种享受,快哉!
快哉!学生的回答究竟给我多少启发,我无法统计,我只知道老师从学生的回答
中深化了自己原本不清晰的内容。所以说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的地方,老师教学
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回答;课堂是一种真正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发自内
心的欣赏、欢迎与肯定。
还有一个课例可以证明“以学促教”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八课《永
生的眼睛》时,我正讲解着课文,忽然有一学生问:“老师,什么是角膜呢?”
我一时愣在那里,这是我未曾想到的。与其仓促地随便说一个不确切的答案,不
如老实地告诉同学们,老师下课之后查阅资料,然后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通过查阅,我知道了什么是角膜,同时也知道了人体器官捐献的事。诸如此类的
“教然后知困”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总之,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通过教可以提高教师的专
业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通过学习从“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通过自身努力,
才能有所收获。正所谓“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
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与“学”的唇齿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说的是:“教而不思则罔,教而不学则殆”。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1:1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13209141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