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以木薯(manihotesculenta)优良品
种辐选01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不同培
养基配方、赤霉素和维生素c浸泡外植体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
影响。结果表明,木薯嫩茎段宜用质量分数2%的naclo溶液
消毒10min,老茎段宜用质量分数10%的naclo溶液
消毒12min;适宜的培养基为ms+1.0mg/l6-
ba+0.1%活性炭,腋芽萌发的效果较好;接种前用维生素c
浸泡外植体能有效减少木薯组织褐变;用赤霉素浸泡处理有利于加
速木薯腋芽的萌发和生长。
关键词:木薯(manihotesculenta);腋芽;
萌发;生长
studyonseveralfactorsinfl
uencingsproutingandgrowtho
faxillarybud
abstract:theeffectsofnaclo
concentration,mediaformula,g
a3andvitaminconsproutinga
ndgrowthofaxillarybudofca
ssava(manihotesculenta)weres
tudiedusingcassavacutlivar
fuxuan01asmaterial.theresu
ltsshowedthattenderstemssh
ouldbesterilizedby2%naclo
solutionfor10min;whileolds
temsshouldbetreatedby10%n
aclosolutionfor12min.thems
+1.0mg/l6-ba+0.1%activatedcarbonw
asthesuitablemediumforshoo
tinductionasthesproutingra
teandbuddingqualitywashig
h.browningrateofcassavaexp
lantscouldbereducedbyimmer
singtheminvitamincbeforec
ulture.ga3treatmentbeforein
oculationcouldpromotethesp
routingandgrowthofaxillary
budofcassava.
keywords:cassava(manihotes
culenta);axillarybud;sprout;
growth
木薯(manihotesculenta)是大戟科木薯属
惟一的栽培种,是一种重要的薯类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发展潜力巨
大的能源作物[1]。木薯是广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栽培面
积23万~28万hm2[2,3],占全国木薯种植面积的60%
以上。目前在生产上多采用扦插方法进行木薯繁殖,这种方法周期
长、繁殖率低,受各项生长因子影响比较大,给木薯优良品种大规
模迅速推广造成了障碍[4]。随着木薯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利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木薯无性系是加快木薯优良品种大面
积推广的有效途径。影响木薯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本试验研究
了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5,6]、不同培养基配方、赤霉
素和维生素c浸泡处理外植体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以寻
求适合木薯组织培养的条件,为木薯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和推广种
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木薯品种辐选01由广西大学农学院提供,在田间选取健壮植株
顶芽以下10~20cm处带有腋芽的茎段作为供试外植体。从
叶柄基部切除叶片,保留带有腋芽的茎段,将其切成带有1~3个
腋芽、长约1~3cm的小段后分为两类,顶芽以下3个腋芽的茎
段为嫩茎段,其余带腋芽的茎段为老茎段,分别将嫩、老茎段放入
广口瓶中流水冲洗2h,再用洗衣粉水浸泡10~15min,
清洗干净后流水冲洗10~15min,待消毒处理。
1.2试验方法
1.2.1不同浓度naclo溶液的消毒效果及对腋芽萌发
的影响试验用体积分数75%的乙醇浸泡30s对木薯外植体
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1次,将嫩、老茎段均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和10%的naclo溶液浸泡消毒(表
1),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处理期间不断摇晃广口瓶,使
外植体与消毒剂充分接触。接种到培养基后在(25±2)℃下培
养,光照时间为10h/d,光照度为1500~
2000lx。每天观察外植体污染情况及生长情况,统计外
植体的污染率和腋芽的萌发率。
1.2.2基本培养基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试验分
别以ms和1/2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0mg
/l6-ba和质量分数0.1%的活性炭,接入预处理好的木
薯外植体,每瓶接种1~2个。培养条件同1.2.1,培养7d
后统计腋芽的萌发率及生长情况。
1.2.3ga3处理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木
薯外植体预处理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0.5mg/l的ga
3溶液浸泡10min,然后接入培养瓶中;对照未用ga3浸
泡,消毒处理后直接接种。培养条件同1.2.1,每天观察并记
录腋芽的萌发及生长情况。
1.2.4维生素c处理对木薯外植体褐变的影响试验将预
处理后的木薯外植体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100mg/l的维
生素c浸泡处理约1min,然后接入培养瓶中;对照未经维生
素c处理,消毒处理后直接接种。培养条件同1.2.1,每天观
察并记录外植体的褐变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naclo溶液的消毒效果及对木薯腋芽萌发
的影响结果
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和10%的naclo溶液对嫩、老茎段
进行消毒处理。由表1可知,对于嫩茎段,采用2%的naclo
溶液消毒处理,其污染率较高,为29.41%,但其腋芽萌发率
也较高,为58.82%;采用10%的naclo溶液消毒能有
效降低污染率(为18.18%),但其腋芽萌发率也较低,仅为
18.18%。对于老茎段,采用10%的naclo溶液消毒能
明显降低污染率,为16.00%,比2%的naclo溶液消毒
后的污染率低27.75个百分点,但两种浓度naclo溶液消
毒后其腋芽萌发率相差不明显。
2.2基本培养基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以ms为基本培养基,木薯外植体腋芽的萌发率都较高,嫩、老
茎段木薯腋芽的萌发率分别为56.25%和46.43%,且腋芽
萌发较快,生长较为健壮;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嫩、老
茎段外植体的腋芽萌发率分别为33.33%和18.75%,低
于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且腋芽萌发较慢(表2)。
2.3ga3处理对木薯腋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用ga3浸泡处理过的木薯外植体培养6d后腋芽开始萌发,
萌发率为42.86%,腋芽生长比较健壮,且茎段横切面有少量
愈伤组织生成。而未用ga3浸泡的木薯茎段,培养9d后腋芽
才开始萌发,萌发率相对较低,为35.29%,腋芽比较细弱(表
3)。
2.4维生素c处理对木薯外植体褐变的影响结果
用100mg/l的维生素c浸泡木薯外植体后接种,7d后
其褐变率仅为9.09%,远低于未用维生素c浸泡的外植体,从
而可以提高木薯组织培养的成功率(表4)。
3讨论
外植体消毒向来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naclo是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消毒剂,其性质较为温和,易挥发,无残毒,
对外植体伤害小[7]。田新会[8]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o
和蔗糖溶液对红三叶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质量分数
0.2%的naclo溶液处理红三叶种子15min,种子的
发芽率最高,带菌率最低。从本试验结果来看,提高naclo溶
液的浓度可以有效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但腋芽萌发率也随之降
低,这可能是高浓度的naclo会对木薯外植体产生一定伤害所
致,因此,对嫩茎段建议采用质量分数2%的naclo溶液消毒,
而对老茎段则可采用质量分数10%的naclo溶液消毒。
培养基的选择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本试验
分别采用ms和1/2ms作为基本培养基,均添加1.0mg
/lba和0.1%的活性炭,结果表明以ms作基本培养基,
其腋芽萌发率及生长都优于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
赤霉素可以加速细胞的伸长生长和打破休眠[9],在组织培养
中主要用ga3。本试验结果表明,用0.5mg/l的ga3
溶液浸泡木薯外植体能使腋芽提早萌发,提高腋芽萌发率,促进腋
芽生长。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10],指外植体
在诱导脱分化或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
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
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中防治褐变的有效
途径之一[11,12],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
钠(na2s2o3)等[13]。本试验用100mg/l的维
生素c浸泡处理木薯外植体,结果表明其可以明显减少木薯组织褐
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薯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尹彩霞,乔爱民,张鹏,等.木薯组织培养和转基因
育种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09,22(2):
65-71.
[2]罗兴录.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战略思考[j].耕作与
栽培,2001(4):59-62
[3]李惠贤,杨为芳.入世后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j].广西农业科学,2002(2):97-99.
[4]叶剑秋,李开绵,陈丽珍,等.木薯高产栽培技术[j].中
国热带农业,2005(4):40-41.
[5]单雪禅.木薯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研究[j].广西热
作科技,1993(4):32-34.
[6]杭玲,陈丽娟.木薯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j].亚
热带植物科学,2001,30(1):24-26.
[7]李瑞梅,胡新文,郭建春.木薯外植体快速、高效消毒
的简易方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4):
775-778.
[8]田新会.naclo和蔗糖溶液对红三叶种子发芽特性
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9(4):53-56.
[9]李如升,韦玲敏,路思广.赤霉素处理打破虎眼万年青
休眠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0(12):86-87.
[10]杨轶华,梁鸣,孙波,等.赤霉素破除鸡树条荚
蒾种子双休眠特性技术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
9(4):92-93.
[11]高国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j].植物生理
学通讯,1999,35(6):501-506.
[12]王栋,克衣木·买合木提,玉永雄,等.植物组
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
08(1):7-10.
[13]黄丹莹,江贵波.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
策[j].广西轻工业,2006,22(5):31-32.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0:1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9555141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腋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腋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