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题再现
老子曰“以德报怨”,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审题立意
这是由两种不同观点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这种材料训练的是我们整体把握材料以及思
辨的能力。当然我们首先得读懂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德报怨”是指用恩德回报仇怨,这是
一种高尚的情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指用公平正直回报仇怨,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的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观点的成立都必须有
一个前提,我们需要厘清各自观点产生的前提,或是找到他们各自的角度。怨是多种多样的,
有故意而为的仇怨,有无意而生的嫌怨。有人与人之间的小怨,有国与国之间大仇。那么如
何对待仇怨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小仇小怨,不妨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
而在国与国之间的大是大非面前,则因以直报怨。经过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
正确的立意如,“老子曰以德报怨。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两
位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要用品德来感化,而孔子认为用正直来回报怨恨,恩德回报
恩德。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其妙,只看报的是何人,何怨。”
当然,立意还不能止步于此,花开两朵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各表一枝。我们还需要进一
步深入思考这两种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是否可以转化。这样,我们就能在整体把握材料的
基础上形成自己更为理性的思考。如,“不管是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
都不主张以怨抱怨,都是以化解怨恨,和谐共生为最终追求。因此,面对仇怨,先施以德,
如果这不能让对方产生悔过羞恶之心,再报怨以直。
三、典型问题
审题
1、不能正确理解“以直报怨”,错解为“以怨报怨”。且偷换概念,将“以德报怨”换成乐
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换成宽容大度、舍己为人等。
2、不能辨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区别,将二者杂糅在一起。
3、不能全面把握材料,抛开以直报怨,只谈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的问题。
论证
4、举例不当。如,“魏征多次出言反对唐太宗的主张,可是唐太宗以德报怨,才使他多了一
面明镜。”建议改为,“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留下了曾谏言李建成除掉自己的魏征并委以重
任。”
5、论证不力。故事有余,分析不足。三则事例一篇文章,韩信、蔺相如、诸葛亮。
6行文缺乏逻辑关联。至少可以这样联系起来,如,“或许以德报怨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
至少要学会以直报怨,千万不能以怨报怨”。又如,“梁婷夜灌瓜便是以德报怨的典型,对
于楚人的怨,梁人却施予德,最终使楚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楚人即使认识
到了错误却没有羞耻和悔悟之心呢?于是孔子便有了不同的见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显然,在孔子看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对于施德之人来说便是不公平的。
7、语言表达自相矛盾,如前文还在表达“以德报怨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可以化解人与
人之间的嫌怨”。后面就来,“如果我们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不法分子会更加猖狂,国际上的
恐怖分子也会更加肆虐。”可以改为,“当然,以德报怨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退让,要因人
因怨而异。”
典型问题文章
以德报怨
老子曾云:“以德报怨”。这样的做法在生活中有实际的体现。曾有一则新闻,讲的是
一位小偷到超市里偷东西时正好被店员撞见,店员非但没有揪着他认罪,还多拿了些商品给
他,最后小偷被弄得很羞愧,主动把商品放回了货架。这不正是以德报怨的体现吗?
由此观之,我们应该以德报怨。以德报怨能使对方因自己的宽容和让步感到羞愧,从而
修正错误。不仅如此,以德报怨还能使对方对自己心存感激,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改善
了原本糟糕的人际关系。
将相和的故事是一段千古佳话,讲述的是廉颇因不满蔺相如身无军功,仅凭一张能说会
道的巧嘴便位列自己之上,而不断找他的麻烦。而蔺相如却选择视而不见,能躲则躲,甚至
为了避开廉颇而不上早朝。最终,廉颇知道了蔺相如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宽容和让步,从而感
到羞愧,主动负荆请罪,意欲弥补过失。而蔺相如也选择了原谅。最后,两人结成了刎颈之
交。正是蔺相如的不断的宽容和让步,才使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羞愧,从而修正
了错误。同时,由于廉颇的心存感激和对蔺相如的这种以德报怨的精神的敬佩,才使得他愿
意亲近蔺相如,拉近了和他的距离,改善了原本糟糕的人际关系,促成了一段佳话。
梁楚之欢也是一段千古佳话,讲述的是楚国人嫉妒梁国的瓜比自己的瓜品质好,便在夜
晚偷偷地毁坏梁国的瓜田。与此同时,梁国人知道后选择了宽容和让步,在夜晚偷偷帮楚国
的瓜田浇水,以致楚国之后的瓜的品质越来越好。楚王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羞愧,命人向
梁国致歉并致以黄金。最终,两国结成了友好的关系。正是梁国人的宽容和让步,使楚国人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感到羞愧,之后修正了错误。同时,楚国人也对梁国人心存感激,
对梁国人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到敬佩,拉近了和梁国的距离,改善了原本糟糕的人际关系,留
下了一段佳话。
对于当今这个易怒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冷静地思考,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以怨报怨。
而是要用自己的宽容感化对方,避免一场两方都不讨好的恶战,达到彼此都满意和舒心的结
果。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社会奉行以怨报怨,那么是否到处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战争,从而
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呢?
以德报怨,可结成君子之交,更可使社会弘扬德行之风。
考场优秀例文
以德服人,以直治暴
高二(2)张文达
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教育家孔子和思想家老子分别提出了“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这
两种观点。老子认为要用仁德来处理“怨”,毕竟别人做错的事,自己没有理由再效仿;而
孔子认为,面对“怨”,要用正直和坚毅的态度来处理。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对于“以
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取舍,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把标尺。
如果是一些不触犯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事,我想如果可以以德服人,理应是最好的方式。
三国时期的诸葛先生虽然出身茅庐,但能够赢得众蜀将信任,我想应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七擒孟获”的故事想必每个人都有所耳闻。当时诸葛亮挥兵南下收服南蛮,而当时南蛮的
首领孟获是一个气焰嚣张的人。诸葛亮在捉拿了孟获之后,孟获非但不服,甚至对诸葛亮恶
语相向,但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释放了孟获,认为不让孟获心服口服,就难以平治南蛮。在
七次捉拿孟获之后,孟获终于也是心服口服,帮助诸葛亮平治了南方。而在另一个朝代的另
一位贤臣蔺相如也凭借他的仁德以及以国事为先的宽广胸襟,让曾经同样恶语相向的廉颇背
负荆条,上演了一出人尽皆知的将相和。凭借这两人的举措来看,似乎“以德报怨”更能收
得人心。“冤冤相报何时了”,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以德服人,那选择这种方式
来处理嫌怨岂不圆满。
但当事件恶化,并且逐渐触碰到我们的底线时,我们不该一味退让,而是摆正自己的态
度和立场,不能让“怨”不断激化。近代的中国曾经走过一段屈辱的历史,而这场历史的开
端,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从中国的一味退让中萌发的。当白人的船舰在我们的国门前开火时,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选择退让,又在百姓们家破人亡时,签下了卖国条约,给敌人送上了白银
和土地。直到封建统治被革命者们推翻,中国才有了“直”的念头,最终将敌人赶出自己的
领土。如果中国不以直治暴,我想中国将成为历史的笑柄,届时又谈何道家和儒家思想呢?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每件事都只能用或“德”或“直”的方式来处理。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评价标准,该以德服人时,我们用宽容和谦让对待他人;该以直治暴时,我们要拿出最坚
决的立场和态度。我们自身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尺度和底线,做出正确的判断,使事情
处理得更加妥当。若当他人给予我们恩惠时,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激,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高二(2)喻萌
老子曰:“以德报怨。”这四个字的意思,想必人人都懂,就是说,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恶
行时,应用体谅甚至是用宽容的态度对待。而孔子却对此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就是让我们用仁德回报仁德,用正直对待恶行。比较两位大思想家的言论,
我更倾向于孔子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能否定老子“以德报怨”的做法是出于高尚的节操,这也确实切合道家不
争的思想,但是我认为,以德报怨需要建立在一个极其有品行的社会背景下,纵使我们中华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律己律人的社会背景仍待以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以德报怨”
可能会对小部分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更多的时候,则可能成为对“无德之人”的放纵,
一个人的恶行,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惩罚,反而却被宽容以待,那么做坏事的人岂不是更加
无所畏惧,那么天下就变成了坏人猖狂,而好人一再宽容的局面。这与天下大治的目的,不
就背道而驰了吗?
因此,我认为相比较之下,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主张更为合理有道,孔子认
为,对待坏人,我们应该保有正直的态度,不是极端的“以怨报怨”,若他人施以恶行,自
己必以同样的恶行回报,这样做固然能贪得一时之快,但恶行终没有被制止,更不用说,还
会把自己变成同样出以恶行的人。我们以直报怨,在他人做出恶行时,用正直的手段解决,
不卑不亢,该加以制止就加以制止,若事不关己且是对方的个人作风问题,且不去管他,但
决不能与这样的人往来。在自己内心保有一把标尺,理清自己的底线,不泛加宽容。而对待
善行,则用同样的善行加以回报,用君子的方式对待君子,结交品德高尚使自己受益的人。
这样下来,坏人得到自己应有的惩治,而好人则互相谦让学习,各得其所,才能使整个社会
泰然,天下大治,这时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考虑“以德报怨”的真正内涵,也只有这样,对
懂的人“报以德”才能达到“以德报德”的直正目的。
总而言之,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诚然应当学会“以直报怨”,不光如此,更要“以直为
事”,不泛加宽容,使“德”与“怨”得到各自应有的回报,这样才不会违乱秩序,才能真
正的使天下达到大治的境界。
典型事例
以德报怨
六尺巷的故事。“让出三尺又何妨?”
三国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安定,对此,诸葛亮却七擒七纵,在抓获后,每每
放他生路,最终使桀骜不驯的孟获效忠于蜀汉,听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
石。
韩信放过了当年让他忍受胯下之辱的人,使这位青年感激不已,终身为韩信效劳。
齐桓公毫无芥蒂地重用当年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以德报怨,从此,管仲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鞠躬尽瘁,最终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羞辱,他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广阔胸襟加以包容,以德报怨,二
人终成刎颈之交。
以直报怨
蔺相如面对秦王“索璧、奏瑟”等的百般刁难,他选择以直报怨,不卑不亢,最终让赵国得
以保全。
美国想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的事件在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如此危害我国领土安全以及人
民安全的大怨,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做到了“以直报怨”,坚定地说出“中国不接受也不允
许”的正义之言,民众更是群策群力,坚决抵制韩货,使得韩方有所收敛,也避免了一场纷
争。
以德报德
三国时曹操惜才,放走关羽,而关羽也念在这一命之恩放过曹操,这就是以德报德。
晋文公重耳在秦王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日后,秦晋之战,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以此报德。
联系现实
在当今社会,不要说以德报怨,就是以直报怨也鲜能做到。地铁站为了一辆出租车争吵
不休,公交车为了争个座位而大打出手,甚至还有扶起老人却惹来麻烦“以怨报德”的事。
建议改为,“如此,地铁站为了一辆出租车争吵不休,公交车为了争个座位而大打出
手,扶起老人却惹来麻烦的“以怨报德”的事,还会不断滋生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4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808828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德报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德报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