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不必担⼼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命运在左,活法在右
稻盛和夫表⽰:“我们的⼈⽣与我们的愿望⽆关,⼈⽣只是沿着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成的⼈⽣之路⽽⾏⾛⾄今。在⼈
⽣道路上,有幸运眷顾,当然也会有灾难降临。⽽接受灾难和幸运的考验,就是我们磨炼灵魂、塑造美好⼼灵的过程。
我想,这才是神明赋予我们的⼈⽣的⽬的。”
稻盛和夫认为⼈⽣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个是命运,另⼀个是因果,这是主宰⼈⽣的两股⼒量。
每⼀个存在于世间的⼈都有着各⾃的命运,命运为我们规划好了⼈⽣的轨迹,并且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抛在⼀边,不带有
任何感情⾊彩地驱使着我们前进。
但是在命运⾯前,我们并不是⽆能为⼒的,因为在命运之侧,还有⼀种⼒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那便是“因果报应
法则”。
所谓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这个“因”便是我们为⼈处世中的⾏为和思想,所以,佛教说“提升⼼性,磨炼灵
魂”便能带来美好⼈⽣。
命运和因果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者交织便描绘出了⼈⽣。
命运和因果似乎有着⼀定意义上的⼒学关系,往往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倘若⼈⽣的道路脱离了命运规划的轨
迹,那⼀定是因果报应法则在发挥作⽤。
但是,因果报应并不都是⽴时产⽣的,种下的善因也许不会马上获得善果,就像埋下的种⼦,要来年秋天才能收获果
实,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成长发展,虽然我们很难观察到。
恶因也是⼀样,如同⼀句俗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都说明因果报应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应该为了⼀时
之间不见成效⽽抱怨、焦躁,也不能够因为当时未见报应⽽胆⼤妄为。
因果报应的吻合程度在长时间看来会有惊⼈的准确性,甚⾄可以⽤“可怕”⼆字来形容。
稻盛和夫曾说:“只要你全⼒以赴,当努⼒到达⼀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得到‘神的启⽰’,甚⾄让命运为你改变⼈⽣轨
迹。”
稻盛和夫的因果报应法则旨在教育我们懂得因果循环的规律,以达到改变命运的⽬的。
改变命运,是⼀种掌控命运的活法,这样的活法存在更多的主动权,⼈⽣道路也会更加精彩,这也正是⼈们应该追求的
⽣活⽅式。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活法》当中曾经提到,命运不是宿命,⽽是可以改变的,⽤以改变命运的秘诀便是因果报应法则。
《活法》提到了安冈正笃先⽣阅读中国古典《阴骘录》时学到的⼀则道理,《阴骘录》中提到⼀位名叫袁了凡的⼈物,
袁了凡的经历就完全契合了稻盛和夫因果报应法则的观点,因此被他⽤作了⽀撑观点的依据。
袁了凡⽣长在医⽣世家,年幼时便失去了⽗亲,母亲含⾟茹苦将其抚养长⼤,并且希望他能够⼦承⽗业,光⼤医家门
楣,于是从⼩便教导他研习医术。
⼀⽇,袁了凡正在医庐研习针灸⽳位,⼀位⽼者路过门前,看见正在捧书⽽思的袁了凡,便⾛了进来,并且对袁了凡
说:
“我是研究易经理法的,今⽇奉天命特来找你,并且把毕⽣的学术都传授给你,这也是你的命运。”
之后,⽼者⼜找到袁了凡的母亲,并对她说:“您应该是希望孩⼦研习好医术,然后将来能够⼦承⽗业,但是他是不会
⾛这条路的,命运安排给他的是仕途之路,这孩⼦长⼤后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是⼀个做官的命。”
袁了凡的母亲将信将疑,⽼者接着对袁了凡的将来⼜作出了⼀番预测,详细地说出了袁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及榜⽂
名次,说他年轻有为,升任地⽅长官,政绩卓越出⾊,深受百姓爱戴。但是袁了凡婚后却⽆⼦,并且将于53岁离开⼈
世。
袁了凡的命运果然如⽼者所说,按部就班地前进,但是袁了凡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多年不第。但是,袁了凡并
没有为此⽽忧思焦虑,他⼀贯相信当年⽼者所说的宿命观,认为⼀切皆是命运使然。
37岁那年,袁了凡来⾄南京栖霞寺,与栖霞寺的云⾕禅师彻夜畅谈,云⾕禅师是当时佛门的⾼僧⼤德,韬光养晦,专做
苦⾏。
云⾕禅师见袁了凡作为⾮佛门中⼈,却能够在打坐时做到神清⽓闲、⽆思⽆念,顿时深感佩服,于是便称赞道:
“袁施主坐禅之时⼼⽆杂念,⼀般⼈是很难做到的,想必施主之前定在别处有过修⾏。”
袁了凡回道:“我并没有修⾏的经历,只是在少年时,遇⼀⽼者点化,得知⾃⼰的宿命,⼀切皆是定数,实则并没有什
么好忧思的。”
之后便与云⾕禅师详细说起了当年的事情。没想到,云⾕禅师却摇了摇头:
“本以为你是个悟道之⼈,没想到却是这般愚钝。敢问施主,⼈⽣就是顺从命运吗?命运天定的话本没错,但命运绝⾮
是⽆法改变的,在⼈⼒的影响下,只要积善⾏德,思善⾏善,⼈⽣的轨迹便会超越命运。”
听到这番⾔论,袁了凡惊讶不已。云⾕禅师进⼀步开释道:
“佛教有着善⾃获福、恶⾃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也就是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你读儒家书,参加科举考试,怎会不知
儒家倡导的是修善⽴命的观念?天作孽,犹可违;⾃作孽,不可活。⽴命之道需要积善⾏德,后天的修善会对先天的命
运产⽣重⼤的影响。”
说完,云⾕禅师把功过格出⽰给了袁了凡。
在功过格中,云⾕禅师向袁了凡阐述了因果报应法则,听闻此⾔,袁了凡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开悟,认识到了宿命论的
错误,世界观也由此改变了。
⾃此,他只⾏善举,提出“悟⽴命之说”,⽤因果报应法则开拓命运,并相继得⼦、及第、长寿,打破了那位⽼者的宿命
预⾔。可以说云⾕禅师的开释成为袁了凡⼈⽣中的重⼤转折点。
稻盛和夫表⽰,这便是因果报应法则的⼒量,告诉我们,命运并不是⽆可改变的,它可以掌握在我们⾃⼰的⼿中。种善
因、⾏善举,便能得善果,这也是安冈先⽣提到的“⽴命”之论。
但是在现实⽣活中,⼈们往往在“科学”的层⾯上把这⼀法则拒之门外。科学是理性的,于是因果报应法则就被归在了迷
信的范围,不过更多的是作为⼀种道德教育⼿段,并没有被赋予绝对的概率性。
这种情况的形成不过是因为因果报应的时间问题,因为善因或是恶果并不是当时就会显现的,否则⼈们早就乐意相信
了。
并且,命运和因果的交织关系⾮常复杂,⼀个“果”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共同作⽤的结果,或者是⼀个“因”能够引来多
个“果”,这也在⼀定程度上使得因果报应更加模糊了。
稻盛和夫认为⼈总是很奇怪的,中国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每个⼈似乎都会经历这样的情况,⼀旦被逼⼊绝境,⼼反
⽽会冷静下来,⼼态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放宽了,却发现就是改变的这⼀瞬,迎来了⼈⽣的转折。
所以说,每个⼈都有⾃⼰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天定的,我们的⼈⽣都有轨迹,但那是根据我们⾃⾝的⾏为和思想去
所以说,每个⼈都有⾃⼰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天定的,我们的⼈⽣都有轨迹,但那是根据我们⾃⾝的⾏为和思想去
铺设的,命运的好坏,全在我们⼀念之间。
因此,在⼈⽣路上,命运在左,活法在右,把握命运的同时,要通过⾃⼰的努⼒活出精彩的⼈⽣。
不必担⼼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凡事不必担⼼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也就是说,⼀个⼈在做事情的时候,其实不⽤刻意去追求结果,因为做善事⾃然得善果,做恶事⾃然得恶果。所以,不
必担⼼⾃⼰做善事会得恶果,也不要想着做了恶事之后会有好报。
稻盛和夫⾮常相信“因果报应法则”,他总是劝诫⾝边的⼈多做善事,并且⾃⼰也以⾝作则,尽最⼤努⼒从事慈善事业。
他曾经斥巨资设⽴专项科研基⾦和慈善基⾦,专门奖励有突出成果的科研⼈员和家庭困难的学⽣。
⽽且,在稻盛和夫的影响下成⽴的“盛和塾”,也已培养了三千多名优秀的企业管理型⼈才。另外,更值得⼀提的是,稻
盛和夫还出资50多万美元,设⽴“中国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为中国西部培育出⼤批专业型⼈才。
在稻盛和夫的世界观⾥,不管⼀个⼈有多么成功,都必须要有⼀颗善良的⼼。
他说:“这么多年来,我看到过各种⼈物的盛衰起落。⼏乎所有的⼈,平⽇有
什么样的⾏为,就会得到⼀个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说,因果报应的法则真的很灵验。它会⽤事实告诉你,好⼈不会永远
吃亏,坏⼈也不会永远⾛运。或许好⼈可能会遭遇⼀些不好的待遇,坏⼈也可能会⼀时得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
有⼈最终都会各得其果,进⼊应该有的境遇。”
每个⼈来到世上,都有着各⾃固有的命运,命运虽然难以把握,但我们的⼈⽣却时刻处在命运的引导之下。
⽽且命运也可以通过努⼒得以改变,所以,我们在命运⾯前并不是⽆能为⼒,因为还有⼀只⽆形的⼤⼿,在影响着我们
的命运,它就是“因果报应法则”。
因此,只要我们多做善事,总是往好的⽅⾯去想,就可以影响命运的⾛向,让命运之轮向优异处运转。
《菜根谭》中有这样⼀句话:“为⾏善不见其益,犹如草⾥冬⽠,⾃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意思是说,当⼀个⼈⾏善的时候,即便没有⽴刻得到报答,他也为⾃⼰种下善因,就像是草丛⾥的冬⽠,即使⼈看不到
它的成长,但是它照样在长⼤;反之,⼀个⾏恶的⼈,虽然⼀时之间没遭到什么报应,但也会像春天庭院⾥的积雪那
样,慢慢地被融化掉。
很多年前,稻盛和夫⼀⼿创办起来的京瓷接受了⼀家快要破产的公司的请求,吸收它为京瓷集团的成员,帮助它重整旗
⿎。
这家企业曾经也是⼀家实⼒雄厚的⼤公司,产品也热销过,但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最终被市场淘汰。
但令稻盛和夫没有想到的是,在吸收重建过程中,那家企业的很多员⼯担⼼⾃⼰的利益受损,于是就向稻盛和夫提出很
多苛刻的要求,甚⾄还闯到他的私宅进⾏威胁。
这让稻盛和夫⾮常烦恼,京瓷也因此受到很多负⾯影响。
原本京瓷是出于⼀⽚好意,才帮助陷于危难中的那家公司东⼭再起,但有些⼈却以怨报德,乘机制造混乱以满⾜⾃⼰的
私⼼。
稻盛和夫想了很久,还是决定不与他们计较,坚决维持⾃⼰的信念和原则,坚持帮助那家公司渡过难关。
不久之后,那些原本闹事的员⼯,都被稻盛和夫的善意和宽⼤的胸襟所感动,开始感谢他的救助。其中被救助者中的⼀
个⼈,后来还成为京瓷中的⼀名⾻⼲。
再后来,他⼜被派去救助另⼀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他的带领下,那家公司不但重建成功,⽽且还提前偿还了巨额债
务。
原本的受救助者转⽽变成救助者,这就是⼀种命运轮回。当初受到别⼈的恩惠,如今通过⾃⼰的⾏为将这种善意传递给
另外⼀个⼈。
如果每个⼈都能像稻盛和夫那样,不管别⼈怎样以怨报德,⾃⼰始终坚持⾃⼰的善意之举,然后通过这种善意去感化他
⼈,那么,⼈世间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发⽣了。
在这个物质世界⾥,⼀直存在抗衡定律。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利⼰与利他之间保持着⼀种平衡。如果有⼈
硬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遭到⾃然界的报复。
因此,只有利⼈的⼈才会利⼰,反之,那些损⼈之⼈必定也会损⼰。
英国⼀所⼤学做过这样⼀个试验,让20名试验者同时观看⼀部记录志愿者们救助穷⼈和残疾⼈的影⽚。随后对那些被感
动的⼈进⾏唾液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免疫球蛋⽩A的数量,⽐没看影⽚之前增加了好⼏倍。
由此可见,充满善意的⼈,即便不能⽴马得到好报,但相对于⼼存恶意的⼈,⾝体也会更加健康。
我们每个⼈都应该多积德⾏善,将⾃⼰的善意传达给⾝边之⼈。
要像稻盛和夫那样,即便已经站在世界的某个⾼峰,也不去俯视世间万物,⽽是⽤⼀颗平等的善⼼去看待所有⼈和事,
并在⾃⼰能⼒范围之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更要始终坚信,只要⼼存善念,就⼀定能够得到⼀个好结果。
稻盛和夫说过,因果报应或许不会⽴马实现,甚⾄在有⽣之年都未必能够看到,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迟与来
早”。
⽆论做什么事,只要动机和⾏为是善意的,就不⽤担⼼它的结果。由于善意的动机和⾏为,它的结果也必定是充满善意
的。
▼
▲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4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7615141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必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必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