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国志》的历史叙
事手法研究
《三国志》历史叙事的结构
陈寿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求真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尤为宝贵的财富。他笔下人物的思想观点、统治观
点、民本思想在我国史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寿的《三国志》在我国
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三国志》成书之后,有人说这本书的作者擅长
叙事,具有学识,是“良史之才”。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主线,按照时间的发展,
“纵向”记叙各个时代的故事。而《三国志》则是“横向”描写一个时代的三国
所发生的故事。陈寿的《三国志》分撰为《魏》《蜀》《吴》三书,它也是开创
纪传体国别史的先驱。在这种叙事体下,陈寿以人物为中心分别撰写三国的历史。
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君主列为本纪,将蜀汉、孙吴二主列为传。这在表
面上是碍于现实背景带来的压力,而委曲求全之作,实际上刘孙二帝传名纪实,
都是编年叙事,而三国各书都有系统和纲领。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幾在研究《三
国志》时,发现了他的这一写作深意。对此,他表示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孙、
刘二帝实际上也是“纪”,“三国”君主的地位是平等的。陈寿精心安排下,《三
国志》的叙事中心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脉络清晰,写作思路顺畅,读者
在阅读时能够一目了然。
作为断代史,陈寿所面临着与班固不同的问题,班固撰写的内容为汉朝大一
统皇朝,而陈寿所要撰写的是分裂局面下,魏蜀吴之间的历史。在三国时期,魏
蜀吴三国三足鼎立,互相对峙。对此,《三国志》表面上记叙的是曹魏君主为本
纪时,孙刘二帝传名的纪实,实际上却描述的是三个互不干涉政权的国家史事。
在以国为体撰写三书时,《三国志》采用纪传体,以人物的立纪传为主,以
人物表现整个历史时代的现象,凸显时代的背景。全书一共六十五卷,涵盖纪、
传而无表、志,与其他史书相比较为独特。全书有类于人物传记汇编,在五十六
篇中,四篇为帝纪《文帝纪》《武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为君主
传,包括《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三嗣主传》,两篇为单传,包括
《诸葛亮传》和《陆逊传》,其余的五十五篇都为人物合传,合传的比例占到了
全书的百分之八十。
《三国志》中的合传人物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或是具有一定的相似关系,人
物合传讲述的是一个整体的事件。比如说,《张乐于张徐传》讲述的是张辽、乐
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合传,这五人也被称之为“五子良将”。另外,在人
物合传中,《三国志》带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带叙指的是叙述传主为核心,在
此基础上叙述了大量的人物。
除了合传带叙,三书合而为一史,彼此互见,能够将魏蜀吴之间的历史整合
到一起,对国之间的战争进行详细描述。魏蜀吴三国史事需要按照一定的战争事
件联系起来,做到三书互见的同时,注意详略得当。陈寿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性
格品性,发现了很多历史人物有着同样的结局,也得出“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结
论。他十分关注关羽、张飞等人,称他们是性情中人,在他记载的人物传中,也
写出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自古以来,史料都是以历史学家的撰述为主,或者是根据群众言传的史事,
对群众的说法进行统一记录。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就是通过采摭取材,并细
致地甄别史料内容的形式,并取舍不可信的记载。能够体现陈寿撰写《三国志》
精准取材的,是他在《陆凯传》中的一段描述,他表示对自己所得到的材料进行
可信度求证,最后表明《三国志》记叙都是真实可信的。陈寿所取的史料都是经
过细致筛选留下来的史料,史料中的内容都是反复进行凝练,通过简明扼要的语
言进行表达,进而更好地叙述历史事件。
《三国志》历史叙事的内容
《三国志》所采用纪传体,以人物的经历为叙事题材撰写,各个历史事件也
融入到人物传之中。另外,与《史书》《汉书》进行对比,三国的叙述形式是以
“国”为主,分撰三书。对此,我们对三国《魏》《蜀》《吴》三书的历史叙事
内容和特色,分别进行描述。在编撰上,陈寿将魏国帝主记为帝纪,总揽三国全
局的史事,以蜀、吴二主为传进行记事,随后进行权属协调,进一步彰显出三足
鼎立的格局。全文的叙述清晰流畅,陈寿还善于运用婉转的表达方式,将史学家
的精神由前到后贯穿于整个《三国志》之中。魏国在汉建安的二十五年建立,曹
丕改年号为黄初,代汉称帝。《魏书》首立《武帝纪》,追溯曹魏的历史,通过
《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来进一步叙述曹魏的建立、发展以及灭亡,
《魏书》的内容雄伟辽阔,记录了魏国的发展全盛时期,记叙了国家和人物的事
迹和命运结局,侧面反映了曹魏的兴衰。《魏书》包含了“曹操及曹魏君主”“后
妃传”“汉末诸侯”“诸夏侯曹”“武帝臣僚”“武帝子和文帝子”“文帝以下
诸帝臣僚”“方技”“乌丸鲜卑东夷”这些内容,纪传体围绕着人物叙述,呈现
出“以人系事”的特点。《魏书》描绘的内容量较大,记载的人物较多,一共记
叙了159个中心人物史事,带叙了72个人史事,这些内容足以看出《魏书》内
容的“雄伟辽阔”这一特点。
蜀汉的建立者为刘备,建立于建安的二十六年4月,刘备在那一年改年号为
章武。《蜀书》首立《刘二牧传》,主要是记叙汉代的基业,从《先主传》《后
主传》开始,记叙了蜀汉的建立、发展到灭亡。《先主传》《后主传》为纪实,
是《蜀书》之纲纪。《蜀书》主要包括“刘焉父子及蜀汉君主”“二主妃子”“二
主臣僚”这几部分的内容。《蜀书》的内容奇特瑰丽,讲述的历史事件是奇特、
瑰丽的,人物事件特征较为鲜明。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为叙事中心,围绕着人物性
格特点、行为习惯展开叙述。《蜀书》与《魏书》相比,内容更加简洁,但表现
出“奇特”的特点,这也与蜀汉的“国不置史”有密切的联系。
孙吴的建立者为孙权,建立于黄武元年,当年孙权受封吴王。在黄武八年,
孙权称帝于武昌,改元黄龙,并正式建国。《吴书》首列《孙破虏讨逆传》,主
要是追溯孙氏的崛起,记录孙吴的建立、发展、兴盛到灭亡。《吴书》中主要包
含了“孙坚父子及孙吴君主”“刘繇太史慈士燮”“妃嫔”“宗室”“吴主五子”
“臣僚”这几部分的内容。《吴书》不比《魏书》的雄伟辽阔,不比《蜀书》的
奇特瑰丽,但是它的形式内容比较齐整,记叙的人物史事、载文数量比较统一。
《三国志》历史叙事的意蕴
结果显示,在干预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满
意度,详细情况见表2。
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的历史叙事文风比较简洁,内容详实。然而,有清
代的文人评价陈寿的《三国志》文采不足,表达的内容比较简洁。但是,也有很
多文人评价陈寿“属文富艳”,这与《三国志》简朴的文风产生了矛盾,这足以
表示《三国志》的文风简洁并不是陈寿文采欠缺所导致的。陈寿所撰写的《三国
志》舍弃了浮华的辞藻,诗词引入较少,内容简朴,有意避免“以文害质”,形
成了极简的文风。《三国志》的历史叙述语言以质朴取胜,并不追求辞藻华美,
朴实地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历史撰述真实。
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摒弃了大量的鬼怪、灵异之事,他在描写《三国志》
历史叙事时,极力避免选取荒诞怪异的事件进入史料,这也正是《三国志》历史
叙事的可取之处。另外,《三国志》下笔严谨,不妄写史事,辞藻修饰也较少,
较为真实地概括了历史事件。《三国志》与其他的史书记载有所区别,有记载但
史实并不确凿,或是无法求证,而《三国志》中削减了不确定的内容。此外,陈
寿对于存疑但又十分重要的史料,进行了特殊处理。比如说蜀汉四十余人行事失
考或事迹不详,陈寿却没有对他们进行作传,而是集中于注解,对其中的内容进
行了解释说明。《三国志》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完整记录魏、蜀、吴三国人物史事
的信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以德彰善,有益于治,将中华的传统“德”融入到整
个史事记载中,重点描写品德高尚的人物事件,详细叙述人物的行为表现。其中,
《三国志》盛赞帝王或官员的政化之美,赞誉“为民”决策,称赞他们“国之良
臣”;《三国志》重视对忠贞节义的宣扬,赞誉士兵的忠心,赞誉士兵奋勇杀敌
的勇气,肯定了报效国家的情怀;《三国志》赞扬了孔融善待太史慈之母之举,
也正是因为孔融的坚持,太史慈在危难之际派兵救援帮助孔融。因此,《三国志》
是难得的“劝善益治”之作。对于为君服务的臣民来讲,陈寿能够宣扬历史人物
的忠贞节义,进一步强调“臣之义”。不仅记载了一些忠臣义士,对反复无常、
不仁不义的人,陈寿也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国以民为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生活,在战乱年代,统治者采取
惠民政策、抚民政策。对此,陈寿在对君主进行评价时,结合君主对百姓的态度
进行分析。《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不吝啬笔墨,对君主的得失进行叙述,匡矫君
主之失,知古鉴今。陈寿在叙述魏明帝大兴宫殿时,讲到民不聊生,百姓忙于劳
役的现象,对魏明帝的这一举措进行批评。在讲述吴末帝孙皓时,提到暴虐凶残、
穷淫极侈,讲述了吴末帝孙皓的行为举止,陈寿认为“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在进行叙事时,不止用直接描述,陈寿还借陆凯之口揭露了孙皓的弊政昏淫,
引入陆凯的语句进行侧面描述。《三国志》在评价人物得失方面,秉承着公正的
原则,以鉴后世。陈寿在《三国志》的撰写中,极力倡导爱民、惠民政策,极力
推崇福为百姓的政策,对爱民的人物进行表扬。其中,陈寿高度评价了魏国的刘
劭,赞赏他为国为民的优良品格,尊称他们为“魏代之名守”。
很多人评论他的作品“有益风化”,将陈寿与班固、荀悦的不同写作特点进
行讨论。与陈寿的政治观念不同,班固和荀悦主要是维护皇朝的利益,而陈寿是
站在百姓的角度对帝主的政治策略进行批判,批判专制皇权背景下帝主的昏庸暴
政。陈寿能够对君主的治国行为展开公平公正的点评,竭力维护民众的利益。
《三国志》完整描述了汉末到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全过程,
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东汉末年的历史全貌,书籍完成后,受到一众好评。它的文
风简质,志存信史;以德彰善,有益于治;人物评价,垂鉴后世,是难得的“劝
善益治”之作。陈寿在简洁的文风叙述下,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这一历史
时期,在诸位历史学者史事丢失的情况下,《三国志》完整地保留下来,它的价
值意义也就更加珍贵。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2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670628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言有尽而意无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言有尽而意无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