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瑞宣

更新时间:2023-03-13 19:11:30 阅读: 评论:0

伤心情歌-怀孕能喝豆浆吗

祁瑞宣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贺铸)

资料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

【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

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

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

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以《四世同堂》为

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本文以《四世同堂》的

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

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一、引言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

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特别是1944年老

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

高峰的来临。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

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

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

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

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

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

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

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

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

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

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对老舍长篇

小说《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特征进行探讨,或许会是切入和把握老

舍笔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因此,研究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于《四世同堂》及其写作背景

(一)、简介

资料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

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选取西城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普

通市民祁家祖孙四代的遭遇为中心,主要通过祁家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

孙三代的痛苦生活和思想变迁,同时又以代表民族正气的钱家与代表民族败类的

冠家作为对比,再以周围几十户贫民家庭作为衬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市

民群像,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苦痛和屈辱。史诗般

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

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

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

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老

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

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

的审视与批判。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

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全

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

杰作。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

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二)、写作背景

《四世同堂》创作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时代是晚

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子仍对出可见,许许多多的人们仍然沉浸在半封建的状

态下难以自拔,仍然自我封闭,仍然在生活中处处坚持落后的传统文化以及落后

的价值观。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

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

灵魂,一批又一批的人们的觉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

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三、老派市民形象

(一)、老派市民内涵

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当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老舍

通过《四世同堂》向读者讲述着抗日战争下老北京的不同的市民形象,其中以老

派市民形象尤其突出。

资料

《四世同堂》涉及了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三十个人物,这些不同国籍和各

种行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众所周知,在作者笔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市民类型,如

新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城市贫民形象,其中最深刻的还是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是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怯懦的“老

中国的儿女”。如祁老太爷、祁天佑、韵梅、常二爷、马老寡妇、祁天佑太太、

李四妈、李四爷等。古旧城市中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封建理念,宗法

封建性的人伦关系的旧派人物,都被我们称之为老派市民。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

群老中国儿女:他们害怕改变,坚守旧有的价值观,生活中种种坚持充满了荒谬,

他们所坚守的,认为宝贵的恰恰是封建社会下最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这种不撄“教诲着人们

既不要去直面,又不要去坦露或触动内心中真实的思想”。这种思想行为方式塑

造的人封建固执的思想。老派市民这样的思想,同样养成了同样闭塞狭隘、麻木

卑怯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祁老太爷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北京城,看见清朝皇

帝如何度过接连不断的内战。他对付兵荒马乱的唯一方法就是存够全家吃三个月

的粮食,以及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当日本人攻占了北平,他仍然顽固地

按旧法规维持全家生计,认为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了“芦沟桥

上的“石狮子”。封建固执,坚守闭塞。

《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不仅封建顽固,而且都以礼为重,大都保持着中

庸调和的论调。祁老太爷忘不了在心里把人分成尊卑贵贱,按传统的礼教习俗办

事,处事要体面与排场,眼看着快要家破人亡了,却惦记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

么乱,咱北平人绝不能忘来给祁老太爷送礼,中庸调和,以礼为重。

其次,这里老派市民为了自身的“小家”,往往会忍辱负重,苟且偷安。如

祁老太爷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邻居钱默

吟受凌辱,祁老太爷非常同情,但由于害怕连累自家,而不敢探望朋友,因为,

“他知道什么叫谨慎”。他对一切会采取怯懦回避的态度,守持着逆来顺受的生

活哲学,遇见麻烦事,就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四世同堂》里李四爷夫妇的慷慨助人,韵梅的贤良与忍耐等等也都

是典型的老派市民安分守己,善良觉醒的体现,符合中国传统形象。如韵梅的形

象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忍辱负重,救援别人,在这些人身上,老舍发现了安分守

己和善良的传统美德。

四、《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一)、祁老太爷

资料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

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

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

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

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

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

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

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

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

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二)、祁天佑

祁天佑在《四世同堂》中也是一个(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市民。他是非常本

分和安分守己的,连老舍也是对其非常恭谨的。

“有许多象祁天佑的半老的人,事业已经固定,精力已经消耗的不多了,他

们把自己的才力已看得十分(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在身心还未完的时候再努力奔

忙几年,好给儿孙打下一点生活的基础。他们没有多少野心,而只求在本分中能

够安家立业……”

在封建家族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孙。“这次是祁天佑出的力——他想把父

亲置买的产业变成一座足以传世的堡垒,好上足以对得起老人,下对得起儿孙。”

这正是一位家族顶梁柱式的老派市民所特有的忍辱负重和苟且偷安在其身上表

现地淋漓尽致。小说中在大家添冬衣的时候,而天佑却买不到棉花、布匹,十个

客人当中,有七、八个空手而归。天佑偷了邻近的几家铺子:点心铺没有面粉,

茶叶铺没有茶叶,猪肉铺没有猪肉……看到这种情况,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几句

话就体现了祁天佑那种苟且偷安的性情,天佑得到了日本人给他定的物价表。老

人仔细地看了一遍就一声没说,戴着帽子走了出去。祁天佑没有又反抗,虽然内

心憋闷,但是也不能吼叫出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市民才能做到。天佑万念

俱灰,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子、三个儿子、儿媳妇、孙子,他的铺子,似乎都

不在了。他忘记了一切,漂到大海里去……这也许是老派市民最后的抗争,对于

命运,对于世道。

(三)、祁瑞宣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里的老派市民中的少有的知识分子。他生长在北京的

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长子,祁老太爷的长孙。他上有祖父和父母,下有兄弟、妻

子和儿女。这(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加之瑞丰的无聊和瑞全的激进,瑞宣成为了

四世同堂的“中坚”力量,负担着家(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要求,造就了瑞宣这

资料

样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安分而薄弱,因而痛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大家

庭的长孙角色要求,使瑞宣把维护家庭看作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日寇占领北平的

时候,祁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大家庭里祁老太爷年事已高,父亲天佑“人

已半老,精力已耗,二弟瑞丰只知无聊地吃喝玩乐,三弟瑞全逃出北平,还有多

病的母亲、靠他养活妻子和儿女。这样,养活一家老小变成了瑞宣的职责。有推

脱这个因日寇入侵而变得越发(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而是把它看作是自己义不

容辞的责任。但当瑞全要求他一同逃出北平时,瑞宣拒绝了。

他没有别的野心,只求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他想“体贴父亲,叫父亲享几

年晚福”,也不能任凭老人们挨饿受冻,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的中国完全处于一场动荡的历史漩涡中,当然瑞宣也不例外。新思想与旧

传统的纠缠、家族情节与自己想法的冲突,加重了瑞宣感情上的创伤。在两难矛

盾中,瑞宣选择的是悲柔软弱和自我牺牲。软弱则是体现出来的总体性格特点。

一方面表现为平和、善良、温情、忠厚,表现为逆来顺受、服从权威、与人无争

的性格行为模式,而这种性格是扭曲自己的本性来实现的。祁瑞宣身为祁家的长

孙,把全家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并且受着传统礼教的影响,但是为了抗战的

胜利他毅然决然地把弟弟送出北平城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知识分子中觉醒

的一面。

五、老派市民形象的影响

老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地位,作品中浓郁、具体

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的作品更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老舍在塑造

众多市民形象的时候通常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

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

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

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通过对普

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

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

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

享受。

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展示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的

具体罪行上,而是把重心放在挖掘沦陷区市民的心灵上,一方面写他们性格中的

保守性,一方面又写出他们的觉醒与蜕变,在亡国的哀痛中又看到了中国不会亡

的希望。"像《四世同堂》这样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饱含怒、

愤、傲、烈之情抒写而成的被征服者的愤史,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可说是第

一部"。

资料

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是作品最为深

刻的思想价值。作品将历史镜头焦距于北平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市民在惶惑中

偷生的一幅幅生活图像,让战争的烈火考验国民的劣根性,不仅勾画了民族危难

时刻的众生相,而且剖析了民族性格中的精神癌变,流露出对孱弱甚至病态的国

民性格和苟安保守的生活观念的批判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反省的理性力量和

爱国激情,显示了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老舍及其艺术的独特性首

先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这不仅是

指,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

科全书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经由对自己的独特对象--市民社会,而且是北

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

到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

《四世同堂》在艺术上保持着老舍作品特有的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作品语

言几乎全是纯粹的北京市民口语,加上对人物民族性的深入挖掘,使之成为老舍

"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中的一座高峰,也是40年代国统区小说中最具民族化

特征的一部。

六、结束语

总之,《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生活为主线,辅以胡同里

的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

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家破人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在这个历程

中老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特别是别具特色老派市民形象。老舍

本人与这些老派的市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为这些老派市民谱写的是一曲挽歌,

同时也是老北京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挽歌。老舍一方面看到老北京文化必然衰落的

一面,另一方面则又有怀有深深的惋惜。老舍对待他笔下的这些老派市民的态度,

是温情中又有批判。正是这种复杂的态度使这类老派市民成为老舍塑造的最成功

的一类人物形象。因此,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创作成就,关键之处是要理解、

把握好他笔下的“市民世界”。

七、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M].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

2、王惠云等.老舍评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6、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7、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晓初.论老舍早期的“京味”市民小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5).

资料

13、张耀武.从《四世同堂》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1(3).

19、孟繁功.池莉:承继老舍“市民小说”的新代表作家[J].东方论坛,2002(2).

20、黄艳芬.论老舍与王安忆的市民小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2(2).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1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5890141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祁瑞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祁瑞宣.pdf

上一篇:苏轼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祁瑞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