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
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
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
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
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
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
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
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
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
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
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
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
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
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
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
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
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
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
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
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
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演示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4分钟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
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锚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
地球还是水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1、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学生发言交流不同的观点
地球动画和图片
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
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
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
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
习环境。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
学生
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
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
陆地?1、随机地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
d、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1、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2、世界海陆分布图
3、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4、水、陆半球图
5、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
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
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抖、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
能力。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1、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
式?(海、洋、海峡)
2、师:看完海洋,找们一
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学生看图巩固:
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l、“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
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
峡
(四)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
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l、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
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
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和四大洋相对位置(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
组长和老师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
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竞赛话动
巩固练习
1、设置抢答题: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3)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_2、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每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
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答案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
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
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
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
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
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
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
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
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
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峡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陆、半岛、岛屿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讲述世界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世
界各地的聚落多种多样,但他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2、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聚落的形成、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在突破教
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展示“不同地区民居”图片,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片上的民居在特
点上有何不同?这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各地民
居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
但都表现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3、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注重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
说明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
环观念...【全文请
地理-[第四章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
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
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
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
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
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
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
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
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
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
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
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
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
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
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
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
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
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
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
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
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
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
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
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
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
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
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
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
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
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
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
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
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
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
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
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
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
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
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
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
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2、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
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
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归纳:蓝色陆地绿色海洋白色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㈨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
课交流)。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中学地理教研组:郑焕霞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
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
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
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
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
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
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
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
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
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
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
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
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
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
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
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
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
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
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
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程序】组织教学:
[导入]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
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
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
运用)
阅读课文图示2-31,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
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
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
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
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形类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平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丘陵
地面崎岖不平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山地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形图,说明山脉带的位置并记住主要的山脉。(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地形区之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注意:本课可让学生自己收集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课后活动〕调查家乡的地形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说明地形对家乡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课件展示〕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告
诉学生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
三、学看地形图读“世界地形图”观察地形区分布设计问题:平原、高原、山地、海洋各用什么颜色?
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通过依次比较P30、31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
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探究活动]1、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分组活动怎样看地形图,辨别各地形区域的名称?看哪一组观察的全面、详细?(结合所学的学看地
图部分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整理探究结论〕:A.看图名B.看方向C.看比例尺
D.看图例(a)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蓝
色越深,海底越深。
(b)等高线的分布(疏密)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c)等高线的走向
○
1
山峰:等高线圈闭合(山顶)山的最高处(数值由里向外递减。反之盆地)
○
2
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
3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
4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
5
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
6
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活动〕利用沙土、水、棉线等,先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然后做
出等高线,从上往下观察山峰、山脊、山谷等一组组等高线的形状与特点。(15分种左右,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判读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
〔小结〕利用板书提纲,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达标测试]
A
B
C
D
E
F
一、选择题(略)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
生。
二、读图题:
1.填出各字母代表的地形A:----------E:----------F:----------D:----------
2.山峰A比山峰B大约高出___米。
3.沿着虚线从C到A容易,还是从D到A容易?为什么?
4.F在B的__方向。
读图题是知识的应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重点讲解。
[作业]1、收集有关地形方面的世界之最。2、自绘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板书设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地形的划分及比较: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见表格)
3、主要地形区(世界之最)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地图及识别:等高距、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来判断。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100
50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0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05757141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并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并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