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气象谚语及其科学解释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
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
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
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
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乌头风白头雨
“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
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
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
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
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
呈白色。
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
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
“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早虹雨晚虹晴
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
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
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
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鱼鳞天无雨风也颠
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
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
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
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
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
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
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
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
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
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
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
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
明日”。
【延伸阅读】
民间常用谚语:
1、夏至东风潮,麦子水里涝。
2、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3、水缸发潮,阴雨就到。
4、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5、灶烟不起,必定下雨。
6、早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7、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雨吃饱饭。
8、黄鼠堵洞口,下雨没多久。
9、小署大暑,灌死老鼠。
10、鸡鸣山戴帽,农民睡大觉。
11、蛤蟆早叫晴,晚叫阴,半夜叫,不到明(雨)。
12、东虹忽雷西虹雨,南虹过来发大水。
13、扑地烟,雨连天。
14、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15、日落云里边,雨在半夜间。
16、天上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17、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8、青蛙叫,大雨到。
19、九九有雪,伏伏有雨。
20、日落西山黄,来日风要狂。
21、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22、蚂蚁搬家,蛇溜道,老牛大叫雨就到。
23、天气热如蒸,不雨就是风。
24、茄子翻秧,雨不过晌。
25、夏雨少,秋霜早。
26、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雨就到。
2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28、棉花云,雨快淋。
29、正月二月雪长流,五月六月渴死牛。
30、冷生雨,热生风。单耳风,双耳阴。
31、腰酸腿困疮疤痒,大雨就到一半晌。
32、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33、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34、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35、烟不出门,阴雨来临。
36、雷阵雨,三后晌。
37、老鹰叫水缸阴,如要不信拔艾根。
38、早晨起风黑了住,半夜起风刮倒树。
39、日晕阴,月晕风。
40、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6:1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95229140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