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全能

更新时间:2023-03-13 16:08:39 阅读: 评论:0

拍结婚照-鳕鱼片

十项全能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剥除)

对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人才培养的探讨

作者:孙中俊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孙中俊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影响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人才

培养的诸多因素,中外进行比较,找出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的原因.研究表明:

我国十项全能运动的开展较差,训练科学化有待提高,教练员配备以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就

业,是该项运动的人才培养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十项全能;人才培养;比较;探讨

中图分类号:G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2-0127-03

1前言

现代十项全能运动始于美国,1904年在第五届奥运会被设为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十项全

能运动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运动,可以使“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

所以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世界十项全能纪录由最初

的6036分(1904年)提高到了9026分(2001年).我国十项全能纪录是由5139分(1959年

郝建仁创造)提高到8126分(2005年齐海峰创造),与世界水平总分相差900分.虽然我国运

动员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但是老将齐海峰(全运会成绩为7900分左右)

一人获得连续三届全运会冠军,让我们感叹他的竞技水平保持能力的同时,也看到看到十项全

能运动员人才的青黄不接,十项全能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必须被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

中外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培养、训练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如何加强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

的人才培养,加强我国的后备人才建设.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外十项全能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需要,通过肇庆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SportDiscus

withFullText运动科学全文库等多检索所需资料,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

状况;从国际田联、中国田协网站获取数据,保证准确性.

2.2.2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Excel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3访谈法

专门调查访问了参加济南十一届全运会,以及参加2009年亚锦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设

计访谈提纲,访谈了教练员6名,运动员多名.

2.2.4比较法

对中外十项优秀全能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进行比较,找出我国与世界的差距,并探讨产

生原因,寻找解决的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十项全能的开展和普及情况比较

3.1.1世界十项全能的开展和普及情况

图1是1999年至2009年间世锦赛和奥运会前八名的运动员所属国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美国、俄罗斯、德国的运动员获得前八名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法国、捷克、英国、爱沙尼亚,

中国仅有齐海峰唯一一人进入过国际比赛前八名.美国、俄罗斯、德国在十项全能项目上占据优

势,并不是偶然的,这和该国田径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因为十项全能的训练是建立在单项训练

基础上的,单项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积极推动十项全能的提高,所以十项全能的水平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田径水平.在美国,运动员以俱乐部、协会为主导,以学校为载体,

进行训练.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兴趣为前提建立的,可以使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进行运动项

目的学习,发现有天赋的运动员继续进行系统训练,成为一名高水平运动员.这些俱乐部同样为

十项全能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基础,有利于十项全能的开展和普及.

3.1.2我国十项全能的开展和普及情况

十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与十项全能的开展情况密切相关.我国十项全能的开展比较差,仅

局限在个别省市.这些十项全能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

海南等地,以山东和四川队数量最多,一线、二线运动员加起来总共60人.在对十一届全运会

前八名的运动员进行调查中发现,八名运动员均为从其他项目转型而来,在所在市体校均是单

项出身,并不是从小一直就训练至今.如齐海峰是由跳高项目转到了全能、祝衡军由400米转到

了全能,而且成为现在的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在前八名当中,转为全能之前的项目分别为:四

人是标枪,2人是跳高、1人是400米、1人是跨栏.在调查中还发现,前八名运动员中没有一

人在市体校期间参加国青少年的全能比赛.在对问题“您为什么选择成为十项全能运动员?”回

答中,运动员一致认为是“为了出成绩,由于单项水平不高,就改练了全能,容易出成绩”.教

练员在选材的实施中,选到有潜力的运动员比较困难,一是因为喜欢从事这个项目的人很少,

二是适合练十项全能的人更少,甚至有些教练员不得不通过朋友或同行来介绍运动员来带.即使

同日本相比,根据陆上竞技杂志的每年的数据,十项全能排名100名左右,而我国只能排到50

名左右.综上可以说明我国十项全能的开展较差,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并没有受到重视,是我

国十项全能水平落后

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表1所示,我国2007-2008年注册十项全能项目运动员,总共60人,在所有运动员中,

一级运动员级别以上的运动员人数有28人.有专职十项全能教练员34人.世界曾对一万名18岁

以上优秀运动员进行了为期5年的“冠军模型”的选材研究,得出了独特的“金字塔”模式即

“一比十原则”,要培养出一个国际水平的运动员,必须有十个国家水平的运动员,一百个有才能

的青少年和一千名非常有才能的初学者.这即是后来为国际上称为“一比十原则”的选材模

式.[2]对照此标准,我国要培养一个世界水平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就需要100个青少年基础选材

保证,所以说注册运动员的人数偏少.加强该项目后备力量的培养,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同世界相比,我国十项全能运动的开展较差,选材的面是非常窄的,仅在一

些十项全能运动员退役后所在的省份.而世界以学校为载体来培养运动员,在学校中受到了学生

们的欢迎,开展较好.

3.2教练员配备情况比较

一个国家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及发展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训练过程

中的实施者,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对运动员能否发挥运动技术水平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调查,受

访教练员100%为专业队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体校把培养的运动员成绩和对上一级体校或体工队

输送运动员的质量做为教练员的考核指标,导致教练员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运动员个人长期

发展的现象是存在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教练员配备规定,教练员与运动员之比为1:6~1:10.

实际上调查发现,我国十项全能教练员大多带1~5个运动员,有的教练员仅带一个运动员,运

动员的数量偏少.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优秀教练员的传、帮、带是教练员主要的成才途径.调查

中发现,在获得十一届全运会前八名运动员的教练员(共6名)中,专职全能教练员5名,有

国家级教练员1位,高级教练员3位、中级教练员1位,任教的途径均是专业运动员出身.在调

查访谈中,问题“您选材的依据是什么?”中,有50%的教练员认为主要看运动员主要看身体

条件,其次是身体素质;17%的教练员认为,主要看运动员的技术接受和学习能力,其次看身体

素质.17%的教练员认为认为主要是看综合素质,其次看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综合来看,教练员的

选材大致看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再学习技术能力等,每位教练员的选材标准有一

定的差异性.在询问现行教学大纲时,受访教练员仅有一位对大纲有了解,其余教练员的训练都

是靠日积月累的经验进行带队训练,对大纲的参照较少.现代竞技体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不

应该是一个单纯的竞技者,更不应该是一个单一项目的竞技者,而是一个综合多学科知识和专

业技术拔尖者,能够接受最现代、最前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训练过程的实施中,不断加

强自身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学习,从敬业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意识、科

学研究能力、以及获取新信息的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综合提高,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国家

田径队副总教练阚福林认为,教练员不愿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也是他们水平很难提

高的重要原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过多次教练员培训班,每次都爆满,但结果却不理想.我们的教

练员缺乏创新的勇气,不愿意消化、吸收新鲜事物,只希望走经验之路.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是影响

我国十项全能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意识,定点培训或者选派出国学习,都会给

十项全能的培养带来新的活力.

3.3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就业情况比较

通过对体校的运动员访谈了解到,虽然各个学校配备专门的文化课教师,但体校没有升

学压力,没有明确的教育文件,队员有了比赛或者伤病导致文化课无法顺利进行,文化课处于

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有好学的运动员,也往往力不从心.

另外,我国运动员退役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获得全运会金牌的运动员由组织安排就业;二是

谋求进入大学深造;三是自谋出路.由于我国运动员基数大,成材率小,能够安排就业和进入大

学深造的运动员占据少数,大部分运动员都需要自谋出路.但由于文化知识匮乏,缺乏第二项专

业技能,直接造成了运动员的就业难问题.导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训练;长期滞

留队里,影响新队员编制的解决等问题;对在训人员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

世界十项全能强国有法国、美国、俄罗斯、捷克等,我们以法国为例,法国对运动员的

文化学习和就业培训有其科学的管理方法,值得借鉴.根据2006年我国高级教练人才赴法国研

修班考察报告:法国最高体育学府法国体育学院,会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培训计

划.培训工作虽然以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为主,但也非常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还同一些大学和培

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共享师资,为运动员提供基本教育.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为

11:00~13:00;16:30~7:00;文化课学习时间为8:00~11:00;14:00~16:30;每天晚上

20:30~22:00为针对不同运动员的情况进行单独辅导.运动员虽然每天训练4~5个小时,但文化

课也很好,每年国家考试通过率为90%,与一般文化学校无差异.教育部经费投入有效地维持了

运动员的培训,保证了运动员的就业.

中外对比来看,国外十项全能开展较好的国家如法国,运动员的学习和就业均得到了重

视,有效的保障了十项全能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运动员学习和接受新技术能力稍差,并

且就业得不到保障,循环下去,导致十项全能运动发展不可持续.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由于我国十项全能运动的开展较差,十项全能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就业没有受

到应有的重视,十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十项全能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十项全能多年训练计划与国外存在差异.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并没有获得十

项全能提高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运动员水平难以提高.

(3)教练员配备比例偏低,教练员训练水平有待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就业重视不

够.

4.2建议

(1)促进十项全能运动的开展,加大选材面,并建立选材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库.重视十

项全能选材的项目特殊性,完善全能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选材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2)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选派教练员出国学习交流、采用

多教练分类分项执教以及提高运动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均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

(3)重视我国十项全能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将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比赛、就业纳入到

完整的培养机制中去,增强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一体性、高效性,是我国十项全能发展的必由之

路.

参考文献:

〔1〕陈广.我国16岁—20岁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埃·布朗.十项全能的发展和训练结构[J].世界田径,1998,10(8).

〔3〕中国田径协会.中国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169).

〔4〕!Jump!Throw![M]BejingSportUniversityPress,2008,6(250).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6:0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94918140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项全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项全能.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十项全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