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鲁迅的作文
写鲁迅的作文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
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
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写鲁迅的作文,仅供参
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鲁迅的作文1
他的目光,如剑的锋芒一样,锋利无比;他的神态,如泰山一般,
十分稳重;他的和蔼,如母亲的爱抚一样,令人向往。
他的笔锋,如匕首一样犀利;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
个人便是鲁迅,在伟大的爱国诗人臧克家眼里,他是永存的,他永远
活在人民的心中。他大公无私,他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
所以他可以万古流芳,名留青史,家喻户晓。而自私自利的人,必将
遭到人们的唾弃。此时,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头真正的老黄牛,
孺子牛。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笑谈碰壁时,他
是那么和蔼、幽默、风趣、乐观。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作为棍棒,使
小侄女的心受罚,这是真正的教人之道。此时,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是那样的幽默、风趣。
在《一面》这篇文章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鲁迅先生,是一位关
心青年的人。关心青年,在他的心里就像关心他自己一样。又有一个
青年得到了他的帮助,这使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暂时平静下来。此时,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那样的热心。
老黄牛、孺子牛、和蔼、幽默、热心、舍己为人、忧国忧民、不
屈不挠……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鲁迅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永垂不朽!
写鲁迅的作文2
我十分敬佩鲁迅先生,因为他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动。
前不久,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有一
件事拉黄包车的工人,在拉车的过程中脚不小心被玻璃碎片扎伤了,
鲁迅先生看到就急忙去帮助黄包车车夫。在寒风中,鲁迅先生整整也
半跪的姿势从黄昏跪到了晚上。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鲁迅先生不仅
帮助了车夫。还十分体恤车夫,给了车夫剩下的药和一些零钱,让车
夫好好的休息。在这旧社会中,车夫的地位卑微,几乎没有人拿正眼
看过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一个车夫受伤,也当没看见一样。而鲁迅
先生不但没有瞧不起,还帮助了车夫,让我很感动。
鲁迅先生小时候因为一次迟到,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
提醒自己,从此以后鲁迅先生便没有迟到过,这使鲁迅先生养成了准
时的好习惯。从这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学习十分刻苦非常用功,让
我十分敬佩他,我也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刻苦精神和准时的好习惯。
这就是心中的鲁迅先生,他为人正直,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也十
分体恤下层民众,并帮助他们。他十分热爱读书,也非常爱惜书,常
常为了一本书,而多次去书店退换。是个为自己想的少,为他人想的
的多的人,关心青少年,敢于跟反动势力作斗争。为此我十分敬佩鲁
迅先生。
写鲁迅的作文3
目光犀利穿过黑暗,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你在彷
徨,你在呐喊;把笔杆,变成了锋利无比的匕首,面对几千年的王朝
历史;你用沉默中的爆发,惊醒沉睡中的魂魄。前方的路迷茫,我们
需要光的引领——鲁迅
你就是我的你呐喊:拯救国民在于拯救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经济文化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在
那黑暗的时代,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
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蘸满先烈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救命时;当
“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
的一片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
小学时,我认识了你。
在《故乡》中我看到了你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
之情,感受到了少年时你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你一股从心中涌出
的隐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
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时你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
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
大一点,我又进入了你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你曾和我们一样从
童年走过。
《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
悲惨的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
你到日本留学,从学医治病到弃医从文治国,无不充分显示了你
对民族、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且介亭》中你正
以笔作投枪匕首,为民众而《呐喊》。
你的刚强勇毅令我折服。
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你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
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
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
来,你到各地的学习,都印证了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你的求知欲很强。
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
你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还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
资格,因此,数年后,有万千个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你热爱祖国。
你在日本留学时,解剖成绩的60分受到日本人的怀疑,你深感作
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一次,你看到幻灯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
军队捉住杀头引得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很受打击,
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
你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最清,恨的最深,斗争得最坚决。
生铁虽然硬但脆,钢却既硬又有韧性,因此,钢制的器物远比铁
制的优越。做人也需要有点儿韧性,既不一味低头,又不鲁莽从事。
我们中国,正是有鲁迅这样的人,才逐渐强大。
写鲁迅的作文4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虽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我们的
心犹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风,今天天气仿佛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今
天是冬令营。同学们各个兴高采烈,纷纷议论着。
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
“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
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
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
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
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
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
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
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
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
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
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
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
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
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
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
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
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离开百草园,我们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走过一座小小的石
拱桥,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
的书房,教室。我们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张大讲桌上躺着一把陈旧的
戒尺,周围6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书桌述说着岁月的痕迹。鲁迅
先生的书桌在哪儿,我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个“早”字,可惜,导游说
为了保护它,拍成了照片给大家看。望着“早”字,听着鲁迅先生为
了给他父亲治病买药而药店当铺来回跑,为了告诫自己不再迟到而在
书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艰辛的生活呀,可他
依然努力学习着!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
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
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
上了车。
写鲁迅的作文5
我们这个时候认识历史中的伟人的方式,也不过就是两种:看别
人写他的文字或者是他写别人的文字。那些在历史中的人也许离我们
太远,唯有文字是永恒且历历在目的。于是鲁迅,这个曾经名誉极大,
为民肝胆涂地对敌毫不留情的英雄式人物,就这样走近了我。
鲁迅的文字是极犀利的,哪怕是在温暖的书页上静静呈现,也具
有让人灵魂颤栗的力量。那长着紫色圆脸的少年闰土,一声老爷让多
少人心底升起悲哀。然而,这样折现出的鲁迅冷静而坚固的影像,最
初在我脑海中其实完全相反。
七年级学课文《社戏》,不长,却读起来艰涩无比的背诵段落,
曾让人连连叹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迅哥儿,是和同
龄孩子一样的顽皮机灵,加上读书带来的升华,让他的形象十分讨喜。
而虽然是小说题材,人物原型却还是属于鲁迅自己,不免让人有十足
的代入感,我便以为鲁迅一定是拥有一个极快乐的一生。
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可以窥见端倪。那无忧无虑的
百草园承载了多少美好的记忆,与蟋蟀蜈蚣作伴,与皂荚树桑树一同
成长,就连学习生活也蛮多乐趣。
然而,这终于不是一成不变的,鲁迅快乐的只有童年。家道中落,
初尝艰辛,鲁迅在一步步蜕变和成熟。过程自然无从细知,然而我却
知道,这样的改变一定会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鲁迅始终是想冲破黑暗的,父亲被愚医反反复复折腾了几年,他
勘破这样的麻木,立志学医去医人;可日本留学中,中国国人的麻木,
又让他升起强烈的不甘,他想改变这一切,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学着
用一支笔去救民于水火,用那再锋利不过的文字去医人。第一医,医
的是身体,第二医,医的是心灵。
他这样步步艰辛的探寻着自己的路。《孔乙己》中直击科举考试
下对人的毒害,《二十四孝图》抨击教育制度,《狗猫鼠》中,他冷
言相对那些虚伪又无趣的人
这其中,《藤野先生》算的上是他柔软与坚硬的一个转折点。求
学尚且称得上快乐无忧,但在目睹弱国被欺凌的惨状后,他已经变得
极为坚硬。文中说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他们再无书信来往。我想这大
概是鲁迅在向过去的自己说一声再见,斩断的一干二净。
成长毕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这一路,尝过多少苦涩。鲁迅
是一个坚硬的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惧遇到的挫折越来越多。但
他真的什么也不怕吗?他怕,他怕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少。
于是,鲁迅留下一部与其他风格大为不同的作品《朝花夕拾》。
他将记忆中弥存的温暖与快乐保存起来,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把柔
软化作直面黑暗现实的动力。
这是鲁迅,他无比的真实,在他身上既有柔软,也有坚硬。
写鲁迅的作文6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可在我没学过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我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大文豪,
没有什么再过人之处,学过课本上的文章后,我对他又有了更多的了
解。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都以笔为武器,去抨击*民党反动派,同时,
他也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生活。有一次,一户穷人由于家中实在困难
没办法了,便去求富人借点钱,这个富人不但不借还让家丁将他毒打
一顿,当鲁迅见到他那副悲惨模样后很痛心,便将身上带的所有钱都
给了那个穷人,那人听了鲁迅说的一句话后,顿时树立起了信心,努
力地工作起来。大家知道鲁迅说了怎样的一句话吗?他说:“朋友,
若不想过苦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双手!”这句话虽说平凡,但对一个
穷人说“朋友”可以抚平他心灵上的创伤。那人最后参加了起义军,
和别的劳苦大众一起推翻了旧社会那*民党的黑暗统治。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爱惜时间的人。他不但节约自己的时间,还珍
惜他人的时间。别人与他约会,他从不迟到,总是比别人早到一些,
他说:“我只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他在逝世的前三
天为别人的小说写了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一篇日记,可以说
他从出生到逝世还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是高大、正义的'。的确,鲁迅先生就
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写鲁迅的作文7
在我们平常的认识中,鲁迅是一个坚强的,犀利的,宁愿横眉冷
对千夫指”的形象,可尽管他对敌人的批判有多么犀利,都无法掩盖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份柔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在成长中
不断蜕变而由柔软走向坚硬的人。
从小,他家境殷实,每天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到百草园中与自
然”相依相戏;听长妈妈讲各种离奇而又有趣的故事;跟小伙伴们乘
船去偷”罗汉豆,赏社戏;听闰土讲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从未接触
过的有趣的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也能寻出一丝乐趣生活富足的他,
无忧无虑。《朝花夕拾》中所描绘出的美好的童年时代,支撑着后来
的鲁迅,去面对当时中国的一片黑暗,让我们认识到了那个纯朴,快
乐的鲁迅
到了他青少年时代,就不再有那么多的欢乐了。这时他家道中落,
祖父入狱,父亲的病也日益严重。致使他时常忙碌,在药店之间奔波。
可后来,庸医当道,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
打击。他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欢乐、无忧无虑。沉重的打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也将他推上了那段人生的迷茫期。那时依旧柔软的鲁迅,
根本无力抵抗。那时的他,初尝人间的艰辛与疾苦。
之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方惨败。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而鲁迅也走上了赴日接受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道路。父亲被庸医害
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促使他学习西方的医学,希望可以拯救中国广大
民众。在仙台,藤野先生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帮他度过了那个国破家亡”的迷茫时代。而这迷茫时期,也让他产生
了一种念头要挽救中国人的灵魂。
在现看日俄战争”影片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看客行为”彻底激
怒了鲁进。我们伟大的民族战士,坚硬的,犀利的鲁迅终于来到了我
们的身边!他弃医从文,专门写一些犀利的文章,不断努力着,去唤
醒当时愚昧无知的,昏昏沉沉的中国民众。他用那极具批判性的
杂文,用他的七首和投枪”,将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民众无知的
心与灵魂。用他的小说,把虚拟的人物带到了那个黑暗的社会中、给
国人敲响了警钟。
读完鲁迅的文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了解了那个曾经天真,
柔软的鲁迅,迈着艰辛的步伐,一步一步,成为了坚强的、犀利的民
主战士,读他的文章,我们也看到近代中国时期民众的无知,让我们
更为了解了他希望拯救民众的心与灵感的热切。明白了这伟大的民主
战士,为了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着。我相信在最后我们都会蜕变成
如鲁迅一般坚硬的,优秀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5:5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94328140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周樟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周樟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