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日梦”理论与文学创作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
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儿童为获得快乐,会不由自主地与同伴做很多游戏。而成人即便缺少了快乐,
也不会做这些游戏,但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会进行幻想,而这些幻想也是很隐
蔽的。弗洛伊德认为,梦也是一种幻想,也是成人发泄欲望,获得快乐的一种方
式。文艺也是被压抑的一种本能冲动,就如同中国古代文论里“不平则鸣”“言
为心声”的观点。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创作即白日梦”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艺界造成
强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引发了一场理论革命。
文学创作其实也是一场“白日梦”。文学作品和梦都飘离了现实,超越了日
常生活的纠缠,进入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两者都是以满足性本能为中心却又不
想惹是非的幻想。文学和梦都源于被压抑的性欲,创作和做梦都经历了一个“压
抑”、“转移”和“感官意识的加工”过程。文学创作是作家发泄和表达内心无法
满足的愿望的一种方式,是作家以艺术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以宣泄的过
程。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品常常正是作家内心被压抑的性的火焰或爱的本能升
华的结果。
从屈原的《离骚》到“李杜诗篇万古传”,“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再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每一首诗,每一部作品,作者们的感情犹如
岩浆洪水,从细细悠悠的字里行间喷涌出来。读之,震撼人心,读后,余韵无穷。
艺术家与神经病人有着相似之处。神经病人对现实不满,便离开现实走向幻
想的世界。艺术家也从他所不满的现实中走进艺术之中,但艺术家仍然有清醒的
意识,他知道如何回到现实生活。当某读者为歌德创造的“维特”五迷三倒、不
能自拔以致以命相殉时,作者本人也许正沉浸在把酒临风、吟花弄月的雅意之中。
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切入到无意识领域,把我们晚上所做的梦与文学
想像和艺术幻想联系起来,为我们研究文学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
的途径。他把富于想象力的作家比作“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把作家的作品
比作白日梦。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
是它的替代物,哪怕是神话,也很可能是所有民族寄托愿望的幻想和人类年轻时
代的长期梦想被歪曲之后所遗留的迹象。
弗洛伊德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同时,过分地强调了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
用。“白日梦”的说法,完全忽略了作家理性思维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对主题的
选择、题材的提炼、作品总体的构思等创作中最为关键的心理活动,一味强调无
意识和性意识的支配作用,无视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容。从这个
意义上说,“白日梦”理论似乎走向了人类思维的反面,因为,它不但是对文学
思维存在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否定。
虽然,不管在哪个时代,文学家们都很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感情,但理性的
节制也是必须的。在现代文学中,郭沫若以真实而热烈,排山倒海般的感情抒发
著称,赢得人们的赞赏与模仿,但也难免流于肤浅与急躁。而且随着社会的动乱,
革命的兴起,这种只顾抒发感情的作品已不能符合时代特点,作家们开始更关注
作品的实际意义,唤醒人们,宣传革命,团结大众,这样作品才能跟上时代,也
能实现自身价值。
“白日梦”与文学创作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但也绝不是完全等同的。“白
日梦”只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关键因素,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还是
更需要作家的理性思维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4:2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88965140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日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日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