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

更新时间:2023-03-13 13:39:20 阅读: 评论:0

小米平板1参数-腹肌怎么练最有效最快

藏戏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4i营销理论)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名叫《藏戏》。藏戏是

什么呢?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对世界文化有什么影响?下面由店铺为你

详细介绍藏戏的怎么形成的。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

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它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

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

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

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

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

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

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

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

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

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

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

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

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

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

演变而来的。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

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

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

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

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

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

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

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

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

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__

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

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

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

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

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

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

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

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藏戏传统剧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

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

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

《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

有佛教等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3:3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85960121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藏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藏戏.pdf

上一篇:做游戏的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藏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