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们,该上岸了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2018年第2期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年初的某个娱乐事件——一个刚成名的嘻哈歌手被曝出与某女星有绯
闻。事件一出,相关明星被紫光阁、人民臼报、新华网等官媒点名批评。
粉丝看不得,他们要反击,但是反击的操作并不那么熟练。他们误以为紫光阁是一个饭店
官微,疑买热搜话题“紫光阁地沟油”想搞垮它。就此“微博热搜”“网络水军”行业正式浮
出水面。
春节之前,华为也陷入“依靠水军刷评论”的负面传闻中。外国报道称发现华为在Best
Buy上制造虚假评价,以吸引更多用户。华为回应承认有些评论是虚假的,其本意是鼓励用户
在脸书上发表评论,其中存在操作失误的误会。
自2017年5月公安部组织开展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以来,已破获“网
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40余起,涉案总金额上亿元,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获并关
停涉嫌非法炒作的网络账号5000余个,关闭违法违规网站上万个,涉及网上恶意炒作信息数千
万条。在这样的打击力度下,依然有蛰伏的水军铤而走险。网络与利益催生的狂欢2005年,
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网络公关公司应运而生,以集团化的运作组建了水军大队。水军登上了历
史舞台,并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角色。水军真正大规模崛起,需追溯到论坛时代。2010年
前后,水军开始出现团队和阵营,自抱团取暖,最终被一个名为“疯客”的团队一统天下。当
时的疯客大概有50个Qo群,每个群500人,构成当时水军的核心力量。每个人手里,至少养
了几百个论坛账号。管理者在群里下发“任务单”,有专业发帖的,有写评论的,有回帖的,
各司其职。完成后登记,按月结款。
2013年前后,微博时代进入鼎盛巅峰阶段,也是水军的狂欢盛宴。
最早的渗透从刷粉开始。起初,微博只需邮箱就可注册,而在网上可购买到批量注册的邮
箱。水军再用邮箱批量注册微博号,然后用号同时关注一个账号,达到刷粉目的。但这种方式
效率太低,耗费人工,很快就被更快捷而有效的软件取代。在微博营销时代,施襄是一个不
得不提的人物。他发起“免费画头像”的活动,制造了热门话题,成了“大V”。
当时,新浪草根微博排行榜前50名中,有一半属于“福建帮”,杜子建、“酒红冰蓝”也
各拥有十几个大号,他们三分了微博天下。而施襄却整合了三大阵营之外的大部分势力,并让
水军在其中发挥到极致。
2012年起,施襄以水军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还有杂志撰稿称他为“水军之王”。但他不
喜欢这个称呼,他更倾向于把这一“业务”视为互联网公关公司的网络营销。,施襄曾在电
商公司工作,月工资不过3000元,可他作为中间人帮各大公司接活,再委托圈内的“大V”们
投放广告,一天就挣三四千元——微博正当红,传播效果很好,价格信息又不透明,比如开价
1500元发一条微博,成本不过500元。当然,这些都是“高级”任务,需要人工策划、评论、
写搞笑段子。一般的水军“粗活”,他会发给10个水军QQ群,一线水军们便拿着每条0.2元
到0.3元的工钱,熬夜刷帖。再“低级”一些的单子,他交给了软件。生意最旺时,他手上曾
掌握着800万个“僵尸”账号,刷1个评论0.1元,自动转发,用程序几秒钟就能安排好。
施襄越玩越转,渐渐摸到舆论的脉搏,最后甚至可以让炒作的案子上微博热门话题。他利用微
博外挂,自己调试转发和发布的时间,骗过微博的审核系统。
2013年下半年,BAT等互联网公司开始发力。施襄陆续接到一些互联网巨头的营销案子。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将水军推向了巅峰。法律边缘的舆论大战
谁雇佣了水军,绝大多数时候是永远的秘密。一方面,为了利益制造虚假数据,见不得光;
另一方面,水军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内幕,才不容易被客户一脚踢开,如此才能生意长久。
某水军团队曾参与“黑”了某知名品牌手机——先是传出欧洲某城市该品牌手机爆炸的传
闻,第二天紧接着在世界另一个角落,出现了该品牌手机在维修过程中起火的“事件”,因此,
在网络上此事看似“闹得非常大”。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先报道的媒体,也找不到确切的信源,
水军们一看就懂了,不过又是一场生意。
还有水军团队,参与过几个音乐软件之间的商业争斗,其中一家在一年间花数十万元经费
来“黑”竞争对手。于是各种“高级黑”层出不穷,比如有“业内人士”拿出数据,怒斥某平
台不尊重知识版权。一个更广为流传的段子,也极有可能出自水军之手:有“发烧友”称,若
播放音乐的软硬件足够好,能辨别出音乐背后用电的差别,诸如火力发电比较“燥”,水电发
电比较“顺”,核电则“静”……
舆论大战是水军的吸金盛宴。2012年贺岁档期,《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两部同期上
档的大片上演水军大战.双方互泼黑水。《王》的宣传人员承认使用水军维护口碑,导演陆川
也公开回应了被迫雇佣水军的事实。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水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可笑的是,两边的公关团队找到了同一个水军团队。水军每天组织力量刚骂完《一》是大
烂片,转头又去骂《王》不堪入目。最终,这场大战让水军团队获利50万元,两部电影的评分
都跌入低谷。套路也在变,不光是“黑别人”,还流行“自黑”。有水军与娱乐圈的年轻明
星合作过,竟是借着各种渠道向外发布“黑历史”,文案策划也有讲究,这些“黑料”既能引
起关注,又显得真实。有人总结这一类“水军捧出来的明星”,没啥好演技,唱歌也不佳,可
广告商和投资者偏就看中了他们难辨真假的“流量”和“影响力”。
还有更具“专业性”的水军团队,比如在某些问答平台上,常会有类似“XX虚拟货币是否
值得投资”的讨论,答题者往往声称具有海归高学历背景,说得头头是道,点赞数、评论数更
是多得惊人。慕名而来的多是大中城市的小白领,有钱投资,因此水军业务的“转化率”很高。
至于电商商家的刷单拼量等业务,几乎是人尽皆知。水军团队各有秘而不宣的产业链和方
法论,虽然都打着“推广”和“网络宣传”的旗号,但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数据,游走在法律
边缘。
2016年底,全国首例恶意刷信誉案判决:两名被告人利用淘宝网站的监管规则,恶意给竞
争对手的网店刷单,造成竞争对手被淘宝降权,被判破坏生产经营罪成立。去年6月,全国首
例涉刷单炒信获刑的案件在浙江宣判。淡退的地位和价值
有人说,“没有水军的互联网会淡得像白开水”,他们制造了绝大多数的“内容”,尤其
在娱乐圈和“段子界”。何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海量信息中如何宣传好自己,
要靠他们。
不过,凡事都有兴衰。随着网络主管部门要求微博进行实名认证,舆论的开放时代宣告结
束。同时,水军的野蛮生长时代也开始终结。
2013年,北京警方刑拘微博“大V”“秦火火”和“立二拆四”;同年,武汉警方查处一
个特大网络造谣传谣团伙,该“网络推手”名为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拥有312个微博“大V”
账号,真假粉丝总量达2,2亿。2014年前后是水军发展史的分水岭,此后,他们主要活动在
两个领域,一个是娱乐炒作,另一个是企业宣传。
在微信时代,营销变得很难实现。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是半封闭的,不是对方好友就无法看,
评论只在公众号筛选过后才能显示。半闭合的社交平台,水军几乎难以渗透。微信拒绝过度
媒体化尝试,没有届眼的公众号推荐位,不做公众号的索引和列表。如果公众号有诱导加粉的
行为,有欺骗、版权问题的内容出现,微信还会采取严格的措施制止,轻则删除文章,重则封
号。但有一小部分,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在微信兴超的最早时期,一些水军注册了
很多账号,并在微信开通公众号后,将这些号养了起来。这些公众号虽然并无多少阅读量,但
“微信搜索”的兴起,却带来了转机。如果在微信上搜索一个关键词,就会出现关键词相关信
息和文章。于是,一些水军公众号开始卖文童。2014年7月,微信推送的文章开始显示阅读
数,成了新的痛点。后来,刷阅读量的服务陆续在淘宝上出现,激烈的竞争将利润率拉低,600
元就能刷10万个阅读量,12元就能刷1万个赞。平台除了可以刷阅读量之外,还可以刷视频
的点播数和评论,同样明码标价,售价极低。与发帖、回帖、评论不同的是,微信时代的刷
量操作并不需要人力介入,软件就能完美解决,水军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如今,大部分水军
退隐江湖。施襄也加入了一家名叫“微指数”的微信数据挖掘平台,公开了500万个公众号的
粉丝数和报价数,并通过大数据计算其广告价值,对方的实际报价是否有水分,一目了然。他
现在做的事,与他当水军时完全背道而驰。(综合澎湃新闻、上观新闻、观察者网、南方都市
报、检察日报报道)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2:2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815469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酒红冰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酒红冰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