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现代科学意义
一部独具特色玄奥难懂的《老子》,历世以来,研究者多从哲学
社会科学的角度去探秘,殊不知其中有天文学、物理学、生命学等自
然科学方面的诸多论述,若与现代科学挂钩分析,实在非常吻合,令
人叹为观止!
一、宇宙生成论
老子在第十四和第二十五章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见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之不见其后,
迎之不见其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返。”
“惚恍”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状况。
难以言说,难以描状。所以老子说“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约在150亿年以前,所有
物质都集中到一点,这个点叫做“奇点”,有极高的温度,温度又极
度升高,发生了大爆炸。这“奇点”之说,与老子“混而为一”之说,
何其相似?
老子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一”是“上”(即
往前)与“下”(往后)的分界点。往上“不皦”,是不明不清的,
老子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按照“大爆炸”理论一般的
表述认为,那时物质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形态存在,是无形的。老子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
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物”的“无”。
这“无物”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
物”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什么都没有,实则是“有物混
成”。按“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不是一种,是许多种“混成”
在一起。
这真是叫人惊奇感叹不已!在2500多年前,没有现代高科技仪器
设备的条件下,老子怎么能知道宇宙生成之前这些情况?尽管是“惚
恍”,“吾不知其名”,他还是颇为肯定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云云。
在宇宙生成之前太空是浩渺无垠的,对于这种“浩渺无垠”的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这个“大”,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外在形态;而
“道”是其“内质”,就是老子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物”。
这个“物”,就是混合而成的许多基本粒子。这些“先天地生”
的基本粒子,自古及今,其性能不变,无处不在处处在,当然“可以
为天下母”。按照现当代科学理论,宇宙间什么东西不是由基本粒子
构成的?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对宇宙的生成、万物的构成就做出了如
此独到而惊人的描述。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1904年生于俄国敖德萨,后来移居美国
的科学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来的。“大爆炸”理论,“在星系的
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
而且是一种猜想和假说;但,有哈勃望远镜作观测实证,渐渐得到大
多数科学家的普遍认可。
老子对宇宙生成之前的“无”和“道”的描述和结论,与“大爆
炸”理论是不谋而合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一章),老子毫不
含糊地在其书的开篇就这么肯定地说。这个“无”,可以说是“道”
的代名词。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指的什么呢?特指“天地”,
这是个大“有”。宇宙形成之后,有了地球,也有了地球人老祖宗所
说的“天”。
“天”下之“地”上,有形有质的万物,都是在天地产生之后逐
渐形成的,当然天地这个大“有”就是“万物之母”了。
老子是怎么知道这宇宙的生成过程的?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最后一
段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
此。”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他是“观”到、
“阅”到的。
现代天文学家是靠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老子是靠什么“观”到、
“阅”到的?
二、物质构成论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
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过一场
大辩论,集中在“道之为物”的“物”。一方认为此“物”基本上是
物质性的,一方认为是精神性的。其实,二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道之为物”,是说道作为可见的东西是“唯恍唯惚”,并不是
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影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这是总的概括。接
着老子就具体描述他见道的过程及道的基本特性。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其”是老子独具慧眼所见的画
面、视域,即“道”的影像,有方、有圆,也可能是彩色,也可能是
黑白。这个“物”与“道之为物”的“物”一样,都是指“可见的东
西”,并不十分清晰,故仍说“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是初始观看的大致感觉。进而仔细观察,为“其中
有象”。这就具体化为独特画面的物象。这物象可能是无生命,也可
能是有生命;有生命者包括人和动、植物。如果是人,就会有意识性
活动,那就不单纯是物象,即包含了人的意识形态。这仍然在“惚兮
恍兮”中看到。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昏暗的样子。关于“精”上
世纪50年代末冯友兰在他题为《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中认为
“精”是“极细微的气”,这和笔者在《老子》第四章解释“和其光,
同其尘”的“尘”时说的“尘”是“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
细微粒,就是现代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
克之类”,不谋而合。
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观到的“精”,是从“有象”中的“象”
观察出来的。这“精”是构成“象”的极细、极小微粒,是“物”之
质,“道”之特性,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处在变动状态。肉眼看是
“无”,实际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有”。在老子眼中,这个
“精”十分重要,是体“道”的关键所在,故而他又不厌其烦地重复
了一句,“其精甚真”,这里也不再说“惚兮恍兮”了,而是铁板上
钉钉,确真无疑。
“其中有信”的“信”,河上曰:“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王弼曰:“信,信验也。”据此高亨说:“信,道的运行有规律,应
时而验,就是信。”卢育三说:“信,当训为神。”一般研究者对
“信”无解。其实,老子此段由“物”、“象”、“精”、“真”,
最后落脚到“信”,可见其重要。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信”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如“信誓”,
《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传·宣
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真诚不欺”,《论
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凭
证”,《墨子·号令》:“大将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
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
这些,都是社会人文类的行为和事物,往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老子所说的“信”,当然包含了这许多方面的内
容。这样老子所说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
神的统一体。
笔者认为“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庄子·大宗师》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郭庆藩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
趋机若响,有信也。”朱谦之解《庄子》的“有情有信”说:“‘情’
亦当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我
们综合以上诸家诠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
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达的意思。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还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其名不去”,是说道、天地、万物“自古及今”其信息仍存留
在宇宙之间,因此老子才能“以阅众甫”。就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
一幕地观览它(他)们从初始到后续演变的过程及其表现特征。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老子说,我怎么能知道天地万物起始
发展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以此”,就是说他是从“孔德之容”这
个通道(即眉间穴——天目)观察而来的。
“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
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然而,
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
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运动,这实际也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
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的
联系在一起。
因此,佛家《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是说色、空、受、
想、行、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这和《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说的
“物”、“象”、“精”、“信”之浑然一体完全相同。
心脑思维的过程,就会产生心脑电波,向外传送,同时就会与外
界物体以及未知的信息源发出的电波有选择的发生同谐共振作用,相
互感应。这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这种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都要靠
电子、光子之类的微细粒子做介质。所以,从根本上说,意识、精神
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传递与接收过程也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这是宗
教哲学物质、意识一元论的理论内核、理论根据。
《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说文》释为“木素”。有人说“朴”是未分割的圆木,没
有《说文》诠释得到位。“木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木之“质”,
是构成木的元素。老子说“小”,其实就是微粒、元素,“其小无内”
的一种存在。无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却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
见的微粒——朴——小的状态存在着。
综合以上分析,老子所说的物质构成是极小微粒,与现代科学所
说的物质构成完全一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十九世纪初提出近代原子
学说,他认为物质是原子构成的。但是,因为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
类对物质构成的认知逐渐深入,目前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
位是基本粒子。
三、有无相生论
《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盈,音声相
和,先后相随,常也。”“有无相生”,老子是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普遍原理、普遍规律提出来的。按照逻辑推理,“无”是绝对生
不出有形质的“有”,但老子却毫不含糊地说“有无相生”,就是说
有能生无,无能生有。
笔者认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无”,包括第一章、十一、四十、四
十二、四十三章皆是特指的“无”,全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
是指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无”,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譬如,
水沸了冒出的水汽,冬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雾气,这都是人的肉眼
能看得见的。但水汽再蒸发为更小微粒的水汽,进而分解为“氢”
(H)、“氧”(O)粒子,那就完全用肉眼看不见了。这是不是什么
都没有了?绝对不是,只是“有质无形”罢了。
对于这种“有质无形”的状态,老子用“无”来概括。在当时没
有高科技仪器观测的条件下,只能如此概括;即使在今天,也恐怕没
有更合适的词汇来取代。然而,今天有了高科技,对老子所说的
“无”,就要给以准确地认识和解释。
物理学上所说的“真空态”,是指物质存在的最低能态。物理意
义上的“真空”,并非“一无所有”。再则,宇宙还存在着大量“暗
物质”。2014年9月20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
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证明暗物质存在的6
个特征目前已有5个得到证实”。我国最近发射上天探测“暗物质”
的卫星,正在进行探索,不久也许会有结果,更进一步揭示出宇宙的
奥秘。
《老子》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河上注
曰:“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所以,第一章
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这个“大有”生了万物,当然
是“万物之母”。而“有生于无”指的什么?指的“无,名天地之始”
(第一章)。“天地之始”是“无”的状态。就是第二十五章说的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从宇宙、天地之生成说的。
推及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生灭灭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
程和现象。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所以,老子说“常也”。
四、粒子传播力论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
有入于无间。”第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之句,可证此章之
“至柔”,以水为喻;但却不能说“至柔”就是水,等同于水。因为
水不能“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如“至坚”之金石。
这里关键在于对“驰骋”的理解。陈鼓应解之为“驾驭”,《汉
语大辞典》解之为“役使”,二解相近。按此章的文义“驰骋”应取
本义,“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如金石
之类)中自由驰骋。
为何必须作此解?因为紧接着有“无有入于无间”句。“无有”
可以入于天下任何无间隙的坚硬之物,而自由驰骋,所以此章的“至
柔”不能指水,而指的是“无有”。
那么,“无有”指的什么?一般注家论者都将“至柔”解作
“道”,“道无坚不摧”。“无有”即“无形”,“无有”也就指的
“道”。但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道”呢?因为老子并不把“至柔”、
“无有”与“道”完全等同起来。
“道”是无处不在处处在,它不只是“至柔”,同时也是“至
坚”。
河上曰:“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王弼曰:“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两家都没有深思细想,不管
是水还是气,都能“贯坚入刚”、“无所不入”、“无所不出”吗?
对于这样明摆着的自然物相之理,老子观察得十分精细,也思考得非
常明彻。故而他说“无有入于无间”,而不是水、气入于无间。因此,
这里的“无有”有待深入、仔细研究,到底指的什么?
难怪历来的注家对“至柔”、“无有”解释不能到位,历史局限
使然也。“无有”怎么能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呢?这从事理
和逻辑都是讲不通的。但老子就这么描述。也只有这么描述才符合他
所“观”、所“阅”到的真实状况。在老子当时和以后的两千多年,
能“入于无间”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只能用“无有”来描述。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就大不一样了。电子、光子
你说这是“有”还是“无有”?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谁能用
肉眼看得见?可是经过现代高科技处理以后却能在电视机、电脑、手
机中成像,显现于荧屏,人们就完全可以用肉眼观赏了。
这时,我们再看老子的描述是何等的精细准确!电子、光子是不
是“天下之至柔”?它们是不是在“至坚”的电脑一类器物中自由纵
横驰骋?它们是不是来去自由地出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
今天,电子成像,各种粒子的穿透力、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是
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老子当时肯定不知道。但“无有”(就是现在的
粒子)“入于无间”,在“至坚”之物中“驰骋”的现象,老子当时
早就发现了,今天的科学技术只是验证老子的发现真实不虚。
后世的注家、研究者不懂,只能是作着隔靴搔痒之谈。我们今天
在研究老子的时候,不只能看到其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生命学
的意义,还要能发掘其科学的义理、作用和价值。
五、光能感应论
《老子》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前四句的“其”,指代的是修炼之人;而“和其光,同其尘”的
两个“其”,指代的是“道”以及由“道”所生天地日月、星辰的大
自然之光、之尘。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因此老子说:“是谓玄
同”。
是什么同“道”呢?如果指的是“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同于
“道”呢?只能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人。
同“道”又是怎样同的?修炼层次再高的人也不能等同于“道”。
“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根据,谁能等同得了?只能是“和其光,
同其尘”。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人,性空
了,心性所变化,心脑发射出的声能、光能的波段、频率与道所生的
大自然信息发生共振、共鸣了,这才“同”了,“合一”了。难道这
些不是太玄妙了吗?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吗?这是“道”的
“形而上”的一面。
老子这里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尘”是指像尘土一样的
小微粒,实则是今天物理学中所说的粒子。当时没有粒子这个概念,
老子只能用“尘”来表述。
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
都在降尘,只因微粒细小,肉眼看不见。老子这里所说的“尘”,是
以肉眼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
是我们现时代科学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
克之类。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
现了。
这在古代老子不是仅有,我们再举数例:如《关尹子》及《管子》
中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说,天大到没有边际,物质小到无法分
割。再如人体经络、穴位,西医解剖难以发现,而中国古代先贤却准
确无误的总结出了成套学说。还有佛教说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
等等不可思议的论断,当今都在渐渐被科学研究破解或证实。
老子所说的“光”,就是太阳、月亮发出的光。按照现代物理学
的说法,“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光能是由太阳、蜡烛等
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随着光的传播,“光能”是可
以相互感应的。“人”和太阳、宇宙信息之光,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
人就能发生能量感应、信息沟通。
老子在那么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时代,怎么能做出这么些超人
之上、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论述,实在是太神奇,太高明,太伟大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的读懂参透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9:2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70963140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达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达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