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个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
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
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
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
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
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
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
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
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
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
分才。”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
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
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
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
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一些专家给证明过
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
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
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
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
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
京的清华大学。
华罗庚喜欢对对子。
有一次和钱三强,赵九章等人出行,华出上联:“三强韩赵魏”,众
人为难,因为“三强”暗指钱三强。之后,华自己答出下联:“九章勾股
弦”,众人称赞。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
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
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
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
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
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
“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
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
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
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
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
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
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
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
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
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
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
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
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
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
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
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2:5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47529139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家华罗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家华罗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