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
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
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
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
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
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
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
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
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
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
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
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
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
恨歌》等极为有名。
原文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
台之下。
白话意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意译: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
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
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
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
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
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
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
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
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
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作品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
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
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
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
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
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
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
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
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
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
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
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
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
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
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
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
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
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
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
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
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
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
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
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
不坚固,世间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
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
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
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
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
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
《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
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
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
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
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
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2:5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47438121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花非花白居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花非花白居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