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化】四⼤菩萨的精神
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法、注意事项,禅修的实践活动还要有理论作指导。理论的指导就是所谓的见地,
禅修的实修就是所谓的功夫。见地与功夫总是同时运⽤的。见地明⽩,功夫就少⾛弯路。所见的道理能够落实在实修
中,那就是理论和实践、知和⾏达到了统⼀的状态。
中国佛教的禅修实践也好,还是其他宗派的观法也好,其理论指导在千百年来形成了以四⼤菩萨的精神作为我们修⾏的
⽬标,同时四⼤菩萨的精神⼜是我们修⾏的理论指导。四⼤菩萨是⼤智⽂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悲观世⾳菩
萨,⼤愿地藏王菩萨。这四⼤菩萨,每⼀位菩萨的精神都代表了⼤乘佛教的⼀种理念。⼤智、⼤⾏、⼤悲、⼤愿,⼤乘
佛教的精神完全体现在这四⼤菩萨的精神上⾯。修⾏⼈,修⼤乘佛法的⼈,也是作为菩萨⾏者这样的⼀个⾝份在落实修
⾏。既是菩萨⾏者,就要以菩萨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修⾏。菩萨修⾏的法门是六度四摄。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四摄就是
菩萨教化众⽣的具体⽅法。六度四摄,其精神都是以四⼤菩萨的⼤智、⼤⾏、⼤悲、⼤愿为内容。中国古代的⾼僧、祖
师⾮常了不起,在总结中国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把四⼤菩萨组成了⼤乘佛教完整的修⾏法门和理论体系。四⼤菩萨在
许多佛经中经常出现,但是把四⼤菩萨的精神组织成为⼀个思想体系,是中国⾼僧⼤德的⼀种理论创造、思想创造。在
佛经中,具体地将四⼤菩萨⼀起来做阐述的经论没有,这是中国历代⾼僧在实践中逐步完成了⼤乘佛教以四⼤菩萨为代
表的⼀种思想体系。
四⼤菩萨各有⼀座应化的道场:⽂殊菩萨在五台⼭应化,普贤菩萨在峨嵋⼭应化,观⾳菩萨在普陀⼭应化,地藏菩萨在
九华⼭应化。四⼤菩萨的四⼤应化道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直到了明朝,四⼤菩萨的四⼤
道场,才真正成为⼀个完整的、有系统的朝拜圣地。在古代,以唐朝为例,基本上是以朝拜五台⼭作为重点,当然也有
朝拜峨嵋⼭的。普陀⼭与观⾳菩萨联系在⼀起,是从五代时才开始的。⾄于九华⼭,虽然说⾦地藏从朝鲜来到九华⼭修
⾏是唐朝的事情,但是使九华⼭成为⼀个朝拜的圣地,其起源要在其他三⼤名⼭之后。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佛教徒这
⼀辈⼦最⼤的⼼愿,就是要朝拜⼀次四⼤名⼭。
四⼤名⼭是四⼤菩萨应化的地⽅,四⼤菩萨的精神就是我们每⼀位修⾏⼤乘佛教的佛弟⼦的理论指导。四⼤菩萨的四种
精神,⼤智、⼤⾏、⼤悲、⼤愿,其次第也⾮常有意义。⽐如说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愿⼒⼤,地为出⽣义,地有
含藏义,⼀切万物都从⼤地出⽣,最后也都要回归到⼤地。以⼤地来⽐喻⼤愿最为恰当。因为⼀切⾏为和计划都是从愿
望出发,从愿⼒出发。愿⼒就像⼤地⼀样,有愿必成。⼀切事情都是先有愿⼒,⽽后在愿⼒的推动下逐步落实。菩萨为
什么有这么⼤的愿⼒要度尽⼀切众⽣呢?因为有⼤慈悲。慈悲建⽴在什么基础上呢?慈悲就是悲悯众⽣苦。要救度众
⽣,所以有⼤悲;要救度众⽣,所以要发⼤愿。所谓悲愿就是要度尽⼀切众⽣,⼤愿是以⼤悲为前提,没有悲⼼不可能
发⼤愿。
我们⾃⼰修⾏也同样如此。见到⽣死苦,见到⾃他⽣死很苦,所以要发⼼修⾏。⾃⼰的⽣死有痛苦,他⼈的⽣死同样有
痛苦。由⽣死苦⽽想到要修⾏,发出离⼼。仅仅有愿望,如果没有实践,不付诸实⾏,⼤愿也好,⼤悲也好,永远都⽆
法兑现。所以,接下来要有普贤菩萨⼤⾏的精神,崇⾼的实践才能使悲愿逐步地成为现实。普贤菩萨的⾏,实际上也是
跟愿⼒结合在⼀起的,所以《普贤⾏愿品》有⼗⼤愿王。愿是⼤海,实践是⾼⼭,以⾏⼭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有⼤⾏,有⼤悲,有⼤愿,是不是就圆满了呢?还没有。还要有⼤智慧来作指导。没有智慧作指导,⼤⾏、⼤悲、⼤
愿,也会出偏差。⽂殊菩萨表⼤智,⽂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殊菩萨不过是表法⽽已。⽂殊菩萨就是智慧的化⾝,七佛
的⽼师、千佛的⽼师,都是智慧。所以说智慧能⽣出⼀切诸佛。不过,仅仅只有智慧,没有⼤⾏,没有⼤悲,没有⼤
愿,也不能够成就诸佛度化众⽣的这⼀⼤事因缘。
这四⼤菩萨、四⼤精神,就是我们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指导思想。四⼤菩萨居住的地⽅——五台⼭⾦⾊界、峨嵋⼭
银⾊界、普陀⼭琉璃界、九华⼭幽冥界,这四⼤空间,把整个宇宙的构成全⾯概括⽆遗。所以中国古代的祖师伟⼤极
了,具有极⾼的创造理论的智慧。
这四⼤菩萨,每⼀位菩萨⼿上持有⼀件法器:⽂殊菩萨⼿拿⼀⽀宝剑——称带剑⽂殊,这种形象最普遍;普贤菩萨⼿
拿⼀本经书;观⾳菩萨⼿持杨枝和净瓶;地藏菩萨⼿持锡杖。每⼀样法器,都是⽤来表达⼀种完整的佛法思想、理念。
观⾳菩萨⼤慈⼤悲,⼿持净瓶,瓶中有净⽔,还有⼀条杨柳枝。杨枝⽢露洒满⼈间,使热恼的众⽣获得清凉,同时也表
⽰⼀种柔性的精神。⽔是柔性的,杨柳枝也是柔性的。⽽⽂殊菩萨⼿持宝剑,那就表⽰⼀种刚性。慈能与乐,悲能拔
苦,智慧就像宝剑⼀样能斩断我们的烦恼。烦恼具体体现在⽣命的障碍上,就是⼆障——烦恼障、所知障。宝剑就是
要彻底地斩断⼆障,破除⼆执,开发智慧。联系到我们禅修的实修,要有⼤智慧,要有崇⾼的实践,要有⼴⼤的悲⼼和
⽆穷的愿⼒,我们修⾏才真正有动⼒。有推动,就会精进不已,就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
中国佛教徒以四⼤菩萨的精神作为修⾏的理念,作为修⾏所要达到的⽬标,作为修⾏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格。四⼤菩
萨是整个⼤乘佛法理论的化⾝,代表了⼗⽅⼀切菩萨。我们有幸⽣在中国这个⼤乘佛法⽐较成熟、⽐较发达的汉⽂化领
域,只有我们中国汉⽂化才有可能把⼤乘佛教的思想彻底地挖掘出来,彻底地进⾏消化,系统地付诸实践。所以佛法能
够在中国弘扬⼆千年长久不衰,是与中国有着博⼤精深的中华⽂明分不开的。中华⽂明与佛教的理论结合起来,那就像
够在中国弘扬⼆千年长久不衰,是与中国有着博⼤精深的中华⽂明分不开的。中华⽂明与佛教的理论结合起来,那就像
⽼虎长了翅膀⼀样,所向披靡。
我们在修⾏当中,经常想到⽂殊菩萨,想到普贤菩萨,想到观⾳菩萨,想到地藏菩萨,我们就会得到加持⼒,修⾏就容
易进步。我也跟居⼠们建议过,希望居⼠在家修持时,早上读《普贤菩萨⾏愿品》,晚上读《⾦刚经》。把这两部经典
作为我们⽣活禅的⽇课,有着深刻的内在意义。早上以普贤菩萨的⼗⼤愿王来⿎舞我们⼀天的⼠⽓,精进不息;晚上以
《⾦刚经》来总结这⼀天的修⾏和功夫,做到⽆我相、⽆⼈相、⽆众⽣相、⽆寿者相,做到三轮体空,做到⼀切⽆所
求。那就既有崇⾼的实践,⼜有⼴⼤的智慧;既从事⾃利利他的事业,⼜不要着相,不要有所求。因为⼀着相,⼀有所
求,就有局限性。局限性就是⼀种障碍,局限性就会使我们不能开阔视野,不能够彻底地打开⾃⼰智慧的⼤门。所以既
要有建⽴,⼜要有扫荡;既要⼴⾏⼀切善法,⼜要不着相。这种既要做、⼜不着相的理论指导,就是佛法的特点,就是
佛法的精髓所在。
希望我们此⼀会,各位要真实修⾏,要以四⼤菩萨的精神作为我们修⾏的指导,作为我们做⼈做事的指导,做为我们弘
扬佛法⼴度众⽣的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1:4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42885139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大菩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大菩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