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jiē)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
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
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
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
本节选自。《礼记.檀弓》。
(1)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2)食(sì):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辑屦(jù):趿(tā)拉着鞋。
(4)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5)奉:同“捧”,端着。
(6)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7)斯:这地步。
(8)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9)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译文
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
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两
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
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
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
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
终于饿死了。
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
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
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
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
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
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
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
年,有着积极的意义。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
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
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
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
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
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
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
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人活脸,树活皮……都表
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
人的精神的重视。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
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
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
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
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
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故事: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
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
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
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
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
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
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
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
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
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
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
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
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
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
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
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
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
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
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
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
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
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
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
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
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
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
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
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
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
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
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
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
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
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
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1:3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4235727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嗟来之食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嗟来之食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