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
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
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
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
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
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
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
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与课堂检测,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
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味美丽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
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引导学生从注释
中简单了解其生平,从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脱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本课以读导学,通过五
读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预习检测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的,
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融为一体的苍茫天地间堤、亭、舟、
人的渺小和朦胧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赏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
景的写作特点。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思
想感情,体悟作者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或看见过的描写雪景的诗
文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过渡语: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
诗歌。
导入语:美丽雪景在我们的诵读中显得更具魅力了。看来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与
笔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
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
雪景。
二、一读课文,知大意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进入课文。
1、读准字音句读
(1)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拼读
(2)字义解释
(3)句子翻译
三、二读课文,晓内容
过渡语:很不错。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去预习了课文的。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
文,思考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等,然后
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1、整体感知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写雪大的句子是写雪后寒冷寂静的句子是
(2)写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个问题后追问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热情;由“见余大喜”及“拉余同饮”等描写可见)
(2)作者见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兴;由“强饮三大白”可见)
四、三读课文,品雪景
过渡语:大家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不错。现在我们再次读课文,重点关注写景
部分。
齐读课文。
过渡语:读罢此文,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那美丽的西湖雪景。请大家将写景
的句子读出来,品一品
1、请学生出读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通过朗读,赏析雪景。
过渡语: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希望大家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1)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提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
拖沓应去掉,你们认为呢?
明确: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
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
意境。
说明:让学生将原句和去掉“与”字的句子来读一读。
(2)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提问:可不可以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明确:不要改。这样写,更能够表现景物的渺小和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
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3)再次朗读写景这两句。
过渡语:分析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气势和事物朦胧
渺小的轻柔。
(4)了解白描手法
过渡语:读得不错。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
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张岱就这样寥
寥几笔,不加渲染,为我们勾画出美丽雪景的写法叫什么呢?
(预设)生:白描。(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直接点出。)
说明:教师补充介绍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
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主要
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来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5)试背诵这两句。
过渡语:如此精彩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吧!
五、四读课文,悟情怀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雪景为何是那样的“白”,没有任
何色彩的点染呢?因为张岱将他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他见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样的一
种情感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岱。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张岱其人。
展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
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
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
愁。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就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过渡语:那么,你们能否在文中找一个字来评价张岱呢?
2、分析痴行
(1)在文中找出一个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痴在何处?背后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山水,却不随流俗,不愿与俗世之人同赏雪景,只愿独自品尝那一份雅
趣
过渡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
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
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遗世独立、孤高自赏
的张岱。
3、讨论: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这种孤高自赏的情怀?
(1)“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是否矛盾?
明确:不与俗人为伍
(2)湖上得遇知音,为什么作者却最终不言其姓氏?
明确:在作者眼里,或许那两个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间煮酒论英雄,并非真
正体验张岱的这种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国的思念让他内心孤傲,不与
俗人同行,使这金陵人不可能成为其真正的知音,无须言其姓名。
六、熟读成诵,体景情
过渡语:好一个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张岱!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的
景色中,而要真正体悟这番景这份情,需要我们反复地细细地诵读
1、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过渡语:西湖美丽的雪景、张岱孤傲的身影在我们的诵读声中渐渐清晰,又在
我们的吟诵声中渐行渐远,在我们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请大家关上书、闭着
眼,用心去体验,大声吟诵本文。
2、学生有感情地大声吟诵。
在背诵声中结束教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
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
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
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
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
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
3、说一说:③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
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
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
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
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
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
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
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
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
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
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
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
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
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
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
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
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
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
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
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
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
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
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
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
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
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
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
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
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
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
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
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
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
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
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
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
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
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
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
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
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
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
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
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
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
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
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
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
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
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
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
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
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
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
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
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
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
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
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
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
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
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
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
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
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
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
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
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
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
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
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
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
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
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
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1:2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41699139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湖心亭看雪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湖心亭看雪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