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原文及翻译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
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
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
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
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
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
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
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
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
浪迹四海。《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
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
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
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
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
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
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
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
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
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
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
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上面的是语文书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记》里的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
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
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
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
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
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注:虾读"há"强读"jiang"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
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它)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
(jǐng),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42.驱:驱赶。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1.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1.虾:通“蛤”há虾蟆蛤蟆xiā对虾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
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
的意思。)
一词多义
1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2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3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4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5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6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
心之所向〔助词。无意〕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7.
见藐小之物(的)
7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
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8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古今异义词
方:古义:正在;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今义:动词,建筑;名
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今义:自私
特殊语句
1、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
(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等于“于素帐中留蚊”。译为:又在未
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等于“使(之)与台齐”。译为:使身子跟
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译为:
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
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
到别的院子去了。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
吃掉。
4、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
翻译
我回忆童年时候,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够清楚地看到最细
微的事物,看见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其它的纹理,所以时常
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傍晚的蚊子嗡嗡的声音像闷雷一般,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
一群群鹤飞舞于空中,心里这样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就
像鹤一样;抬着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
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
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鹤一样在云端鸣叫,我因此高兴
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
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
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作山丘,低洼的部分当成山
谷,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神游,愉快而又满足。
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
浓时,忽然有个体形庞大的东西,掀起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
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
看得出神,不觉得大叫了一声。心神安定,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打
了它十几下,便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
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
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
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
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
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
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
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
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
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
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
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
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
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
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
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
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
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
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
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
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
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
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
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
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
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
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
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
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
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
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
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
(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
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1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2340526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童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童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