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江上⼏峰青》——寻找⼿迹中的陈独秀
胜境多门曲折开
——独秀诗书酬静农(⼆)
且喜疏狂性未移
与杭州旧作相⽐,陈独秀晚年江津之作格调则同中有异。同者“且喜疏狂性未移”,异者彼诗酒少年,此烈⼠暮年。
这⾸诗,是陈⽒1941年端午节写于江津的:
除却⽂章⽆嗜好,
世⽆朋友更凄凉。
诗⼈枉向汩罗去,
不及刘伶⽼醉乡。
陈独秀1941年书赠台静农之端午诗
诗题中的光午即周光午,湖南宁乡⼈,时任江津聚奎中学校长。之瑜即何之瑜,时任教于江津某中学,受北⼤同学会委
托照顾陈⽒⽣活。建功即魏建功,江苏海安⼈,时任教于⽩沙⼥⼦师范学院。他们都与台静农⼀样是陈的“铁杆粉丝”。
六⽉⼗五⽇陈致信台静农,辟头即云:“来⽰已悉,闻兄等痛饮,颇为惘然!”因有这⾸“不及刘伶⽼醉乡”的诗作。七⽉⼜
应魏建功之嘱,以彩笺再次书写了这⾸诗。
陈独秀于1941年书赠魏建功之江津诗作
同⼀⾸诗的两幅书法作品,前者苍劲,此幅灵动,各得其所。
忆旧怀⼈是陈独秀江津诗篇的重要主题。他写给台静农的《⾃鹤⼭坪寄怀江津诸友》《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
⼀绝》《悼⽼友李光炯先⽣》等皆属此类。
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绝
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好栖迟。
相逢鬓发垂垂⽼,且喜疏狂性未移。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绝》
⾃鹤⼭坪寄怀江津诸友
竟夜惊秋⾬,⼭居忆故⼈。
⼲⼽今满地,何处着孤⾝。
久病⼼初静,论交⽼更肫。
与君共⽇⽉,起坐待朝暾。
与君共⽇⽉,起坐待朝暾。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鹤⼭坪寄怀江津诸友》
悼⽼友李光炯(1870—1941)先⽣
六年前,⽼友李光炯先⽣视余于⾦陵狱中,别时余有奇感,以为永诀。其告余,⽣死未⼘,先⽣亦体弱多病也。抗⽇军
兴余出狱,避寇⼊蜀,⼘居江津,嗣闻光炯先⽣亦⾄成都,久病颇动归思。闻耗后数⽇,梦中见先⽣推户⽽⼊,余惊
⽈:闻君病已笃,何遽⾄此?彼但紧握余⼿,笑⽽不⾔。觉⽽作此诗,录寄余光烺君,以纪哀思。光烺笃⾏好学,⾜继
先⽣之志。先⽣⽆⼦,⽽有婿矣。民卅夏⽇。
⾃古谁⽆死,于君独怆神。
撄⼼惟教育,抑⽓历风尘。
苦忆狱中别,惊疑梦⾥情。
艰难已万岭,凄绝未归魂。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悼⽼友李光炯先⽣》
对⽉忆⾦陵旧游·⾟巳秋作
匆匆⼆⼗年前事,燕⼦矶边忆旧游。
何处渔歌惊梦醒,⼀江凉⽉载孤⾈。
壬午暮春写寄静农兄,独秀⾃鹤⼭坪
陈独秀1941年书赠台静农之《对⽉忆⾦陵旧游》
按,⾟巳即1941年,壬午为1942年。此诗为头年秋天所作,次年暮春书赠台静农。此卷当写于陈⽒逝世前不久。“勿勿
⼆⼗年前事”则为1921年秋,中共⼀⼤不久,陈从⼴州回上海主持党务时的故事。
这组忆旧怀⼈之作,既有“何处乡关感乱离”的惆怅,也有“惊疑梦⾥情”的怀旧,⼜有“论交⽼更肫”的欣慰,更有“与君共⽇
⽉,起坐待朝暾”的期待。除了忆旧之作,陈⽒也偶《郊⾏》、《漫游》之雅兴。《郊⾏》虽为⾏书却写得朴拙,笔画
中掺⼊了篆意;《漫游》虽为⾪书却写得妩媚,有草书笔意介⼊其间。《漫游》当为陈⽒诗中绝笔,台静农有跋
云:“先⽣逝世于五⽉廿七⽇,距是诗之作才四个⽉⼜⼆⼗⽇⽿,农记。”则知此诗作于1942年1⽉7⽇,正是春节边上。
借⽤台静农的话说,其“体势雄健浑成,使我惊异,不特见其功⼒,更见此⽼襟怀,真不可测也”。诗书之绝笔却毫⽆暮
⽓,真乃永远的“新青年”。
漫游
峰峦出没成奇趣,胜境多门曲折开。
蹊径不劳轻指点,好⼭识⾃漫游回。
录近作⼀绝以寄静农兄,民国卅⼀年⼀⽉七⽇,独秀于蜀之江津鹤⼭坪。
陈独秀1942年书赠台静农之《漫游》(此乃陈最后之诗书)
郊⾏
蹑屣郊⾏信步迟,冻桐天⽓⾬如丝。
淡⾹何似江南路,拂⾯春风杨柳枝。
陈独秀书赠台静农之《郊⾏》
⼤家⼿笔,书法珍品
陈独秀的诗⽂⼿稿与信札,得⼼应⼿,挥洒⾃如,远窥平复、钟王风⾻,近绍颜鲁公《争座贴》、《祭侄稿》胎息,诚
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然陈独秀真的作为书法作品来书写的还是他给台⽒⽗⼦各赠的⼀⽴轴⼀对联,或以魏碑⼊⾏草,或
融⼤⼩篆于⼀炉,笔意与章法都是精⼼打造的,前者⼤⽓磅礴,后者古朴端庄,皆有⼀派凛然不可犯之势,堪称⼤家⼿
笔,⾮寻常书家不望其项背。
此联最能见其风⾻。他在南京狱中曾以⾏草书赠刘海粟,⼴为⼈们所称道。
佛岑乡丈教正,
⾏⽆愧怍⼼常坦,
⾝处艰难⽓若虹。
独秀□□
梅溪□平桥,乌⼭睡初醒。
⽉明飞[乱]峰西,有客泛孤艇。
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
佛岑乡丈属书即正,独秀□□
陈独秀晚年⼿书吴昌硕《题梅⽯图诗》赠台静农之⽗台佛岑
此书近代艺术⼤师吴昌硕(1844—1927)《题梅⽯图诗》。《梅⽯图》乃⽔墨纸本之轴,款识:六桥先⽣属泼墨即正
之,安吉吴俊卿(按即吴昌硕名);梅溪⽔平桥,乌⼭睡初醒。⽉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
癸卯(1903年)三⽉,苦铁⼜题。按,“苦铁”亦即昌硕之字。
陈独秀书此题画诗,⾸句失⼀“⽔”字。故令有的朋友不知如何断句“。⽉明飞峯西”当为“⽉明乱峯西”,并不影响其作为书
法作品之神妙,亦堪称“⽆上逸品”。
⽬尽江鸥落照边,
遥知风⾬不同川。
此中有句⽆⼈识,
送与襄阳孟浩然。
静农学兄属书即正,独秀□□
陈独秀晚年书苏轼《郭熙〈秋⼭平远图〉》赠台静农
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卷廿六,此乃苏轼元祐⼆年五⽉题《郭熙〈秋⼭平远图〉诗》。《⼭⾕全书·别集》卷七《跋郭熙
画⼭史》:“郭熙元丰末,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幅⼤屏,⾼⼆丈馀,⼭重⽔复,不以云物映带,笔意不乏。余尝招
⼦瞻兄弟共观之。⼦由叹息终⽇,以为郭熙因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从此笔墨⼤进。观此图,乃是晚年所
作,可贵也。元符三年九⽉丁亥,观于青神苏汉侯所。”
陈独秀书此时,胸中有苏诗、郭画,亦仿佛“⼭重⽔复,不以云物映带,笔意不乏”。酣畅之余,将原诗中“孤鸿”书成“江
鸥”、“⽆⼈见”书成“⽆⼈识”⽽不⾃知。
坐起忽惊诗在眼,醉归每见⽉沉楼。
上为祝枝⼭诗,下句余在杭州时旧句。静农兄属书。
独秀□□
陈独秀晚年书赠台静农之对联
按,祝枝⼭(允明)(1460—1526)字希哲,长州(江苏吴县)⼈,明弘治奉⼈,与唐寅、⽂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
四⼦”。能诗⽂,⼯书法,⼩楷学钟繇、王羲之,狂草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能出⼊变化,⾃成⾯⽬。此联上
句化祝《怀星堂集》卷六《县斋》句。《县斋》云:县斋孤坐暂澄怀,未觉飞光两⽮催。夜⾬乡关归梦久,⼣阳门院壮
⼼迴。⾮因傲吏偏违俗,且喜微邦称不才。坐起忽惊诗景⼊,西南⼭⾊隔城来。
将祝诗“坐起忽惊诗景⼊”,化为“坐起忽惊诗在眼”,则更有诗味。
据魏建功弟⼦吴永坤介绍:“1945年11⽉22⽇,魏建功先⽣赴光复的台湾推⼴国语(今谓之普通话)。⾏前,应何之瑜
所求,录《陈仲甫先⽣晚年居蜀与⼈论学书札》,凡往还书札33通。所论内容均以陈著《⼩学识字教本》与《古⾳阴阳
⼊互⽤例表》两书为据。魏先⽣所录《论学书札》现存于上海档案馆,笔者以于役《魏建功⽂集》,得见其复印件。
”然请⼈询之于上海档案馆,不得;⽽吴永坤先⽣⼜已逝世,《论学书札》⼿迹则杳不可见。
⽽今陈独秀之予魏建功之⼿迹,除前见端午诗,仅有陈为魏书斋题额,则附于此,不另辟章节:
学⽆不暇簃
为建功兄书独秀于江津□□
陈独秀晚年为魏建功题书斋额(学⽆不暇簃),现由魏建功家属收藏
⽤⽣命铸成的美⽂
台静农珍藏陈独秀书札(书信102通,诗稿21篇,对联、⽴轴若⼲)。说句俗语,若以2009年5⽉陈独秀等致胡适书信
13通27页“拍”成554.4万元⼈民币为例,陈⽒这批⽂物的市场价格应是个天⽂数字。然台⽒⽗⼦慨然将书札捐给了台湾
⼤学图书馆,令其泽润学界,此当为纪念陈独秀的最佳⽅案。此真乃学界之幸,陈⽒之幸,台⽒之幸也。
台静农珍藏陈独秀书札终于得以出版,令之光辉天地,留芳后世。更难能可贵的是,台静农在他⽣命的最后光景⾥,终
于抑制不住要将他与陈独秀那段忘年之谊,付之于⽂字,传之于后世。他以陈独秀1914年在杭州所写名篇《灵隐寺前》
中的诗句:“酒旗风暖少年狂”为题写了篇⽂情并茂的佳作追忆陈独秀。可惜等到1990年11⽉10⽇台北《联合报》刊登此
⽂时,享年89岁的台静农先⽣竟于前⼀⽇驾鹤西去,不及亲见。此⽂乃近百年来写陈独秀⽂字中最佳篇章之⼀,它⼀经
发表⽴即纷传海内外。⽽⼈们传诵时则已不仅仅是在怀念陈独秀了。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本期刊载的所有⽂字、图⽚均为原创,访问者可将本期提供的内容⽤于个⼈学习、研究或欣赏,⽂中内容严禁⽤于商业
⽤途,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0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22668139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辟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辟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