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倍
数关系。
2、能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除法算式的
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对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理解。
2、理解并会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师:课件、小棒
生:小棒(每人30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绿彩带、红彩带)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揭示课题:
师:用比可以描述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两种数量之间还可以用倍来描述。这节课我
们就来认识倍。(出示:倍)
3、师:你听说过倍吗?在哪里听说的?你认为倍是什么意思?想了解倍的哪些知识?
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是需要第一个了解?为什么?
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倍(课件出示)
1、师:把绿彩带看作一份,那么红彩带就有这样的几份?(点击课件)那么我们就
可以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谁能重复?(找两个学生说,同桌相互说,全班
2
齐说)如果红带子有6份呢,可以怎么说?7份呢?几份呢?
2、现在能说说什么是倍吗?
小结:把较小的数看作一份,较大的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过渡: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倍来描述。
2、学习例1(课件出示)
(1)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师:把蓝花看作一份,怎样表示这1份?(师相机圈蓝花)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谁能来分一分?(学生上台圈一圈)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指名多
人说)黄花有这样的3份,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指名说,同桌互说)
追问: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3)师:如果蓝花是3朵,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学生上台圈一
圈)可以怎样说?(指名说,同桌互说)为什么?
(4)为什么同样是6朵黄花,刚才是3倍,现在是2倍?你发现了什么?用什么方
法知道的?(圈一圈)
3、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6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的几倍?怎样
摆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几倍?(学生独立摆,指名板演)为什么要这样分?
(2)如果第二行摆15根,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独立摆,指名板演)
为什么要这样摆?
(3)这两次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的地方?哪个摆得更快?如果第二
行再多摆一点,你会有什么感觉?
(4)对,除了圈一圈、分一分,还需要更简单的方法知道谁是的几倍。
二、教学计算倍
1、出示例2
2、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两个信息可以解决这样问题。(完整读题)
3
3、用什么方法能看清红花是蓝花的几倍?也就是把8朵红花„„所以用„„(跟说、
指名说、齐说)怎样列式?板书:8÷2=4,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写。
4、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4呢?那么8÷2=4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同桌互
说)
5、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
三、练习巩固
师:现在知道怎么计算倍了吧!那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校对答案。
2、第二题。
集体校对答案。
3、第三题
集体校对答案
4、出示附加题: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爷爷今年63岁,你能提出关于倍的
问题吗?(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为什么?)
四、你知道吗?
1、生活中的倍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地球是月亮大小的49倍,
将两周岁幼儿的身高加上一倍,差不多相当于成年以后的身高。
一般人的身高大约等于脚掌长度的七倍。
2、语文中的倍
精神百倍身价倍增每逢佳节倍思亲事半功倍
3、历史中的倍
“倍”最早的字义是“按原数相加”,也就是两个原数相加,所谓“倍为二也”(《墨
子·经上》)
4
五、课堂总结
你会回答吗?(倍是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几倍?为什么要这样算?)
课前慎思:
开学不久,就开始思考这个学期的公开课上什么内容。这个学期在各种课型上做了一
些研究和尝试,但唯一没有涉足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想来想去决定迎难而上,就上解决
实际问题,本学期有学习两次一步实际问题和两次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倍的认识》
包含了倍的概念认识和求几倍的实际问题,比较有挑战性。
上网搜索“倍”,跳出来的词条跟数学有关的非常少,比较有意思的是“倍”最早出
现的意义和词典的字义。再来搜索《倍的认识》,跳出来的是教案设计、说课稿和课件,
一一拜读,都不是很满意,唯一有亮点的是徐斌老师的导入部分。查看教学分析,关于倍
有这样一段话:“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
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
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
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
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
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前两个关键就是第一课
时的内容,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承载这两个关键环节?
“学情调查”上场。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你听说过倍吗?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
关于“倍”,你想了解什么?经过书面问卷,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倍,都是从语文知识中
了解到的;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倍”就是“加倍”的意思,其中蒋家乐说的特别有意思。
还举了例子:比如5的一倍就是5,5的2倍就是5×2,5的几倍就是5×几,真不错。还有
很多都说不知道;绝大多数的学生想了解倍是什么意思?还有的想知道怎么计算倍„„没
想到小朋友们的想法还挺多的,二(4)的提问更有价值些,因此罗列了4个问题作为设
计的主线:1、倍是什么意思?2、怎样计算几倍?3、为什么要这样算?4、倍的来历?
教案设计酝酿。想到孩子们想了解的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就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问
5
题设计教学活动。第一环节:认识倍的意义。摒弃教材例题繁琐的数据干扰,用“想想做
做”第一题开始导入,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两条带子的关系,老师顺势导入:两个数量的
比较还可以用倍来说。接着抛出“学情调查”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说出自己的想法。
自然进入倍的意义。第二环节:怎样计算几倍?为什么这样算?用三种方法:圈一圈、分
一分、除法计算。圈一圈用例题1,分一分用“想想做做”2,除法用例题2。然后随机巩
固。第三环节:倍的文化渗透
课后反思:
上完课第一感觉:有点茫然。没有以往成功的喜悦,反而有一丝忐忑。只好跟听课的
老师讲:不好意思,第一次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有些没有方向,不能带给同事视觉与听觉
的盛宴。但听课的老师都一致赞成我的设计,认为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巧妙,看似简
单其实内涵丰富。特别是第一环节的设计更是精巧,结尾的拓展也很出人意料,学生学得
轻松但扎实。
我感觉最有收获的“天然的生成,自然的预设”。在前几次的教学中,我都有一些小
小的遗憾:就是浪费了学生的天然生成。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我舍不得自己“煞费苦心”
的教学设计,不肯顺着孩子的想法走,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带给孩子是最好的。而这次设
计教案时,我两者兼顾,让学生“天然的生成”成为我“自然的预设”,而要做到这一点,
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是必然的,因此才有课前慎思中谈到的“学情调查”,三个问题虽然很
简单,学生也是第一次独立回答此类问题,但实际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足以摸清学生的
想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四个问题:1、倍是什么意思?2、怎样计算几倍?3、为什么
要这样算?4、倍的来历?而提这样问题的学生就是潜伏在课堂里的“天然生成”,“意
外”如预料中一样没有发生,因为“意外”已经在“预设”中了。
但情境的断裂,没有让课堂成为一首流淌的诗却成了遗憾。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9:0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190311392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倍的认识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倍的认识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