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篇一:《学记》读后感
《学记·礼记》读后感
临沂第七试验小学五级部胡振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我们上学时就
耳熟能详的,它通过玉与人的类比,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块
玉石假如不经过细心的雕琢,质地再好也不能成为精巧的器物;
同样,一个人假如没有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即使再聪慧也不能获
得胜利。人生在世,无论是资质聪慧还是一般平凡,只要肯虚心地
学习,耐烦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常年累月的积存,就能
够懂得许多学问。说得多么的有道理啊,说得又是多么的形象啊!
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假期中应学校领导的支配,我有幸深
入的认真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会到祖先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
的宏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
之谓XX;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
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简短的一段话却道出了教育之道。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和我们如今所说的
1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
就加以防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主动的心
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萌芽状态就铲除掉,并把好
的一面引导给他们。假如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
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转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
把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
比平常更加深刻。假如错过了教育的最正确时机,再去教育就很
简单力不从心了,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
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
些学习学问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学问难度能够适应全
部的学生,假如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方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
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事实上是毫无
成效的。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关怀,
共同学习,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引导,告诫我们不要只知道一味的
学习,而不与人交往,那样只会让自己
孤陋寡闻;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德不好的伴侣,好的伴
侣催你上进,不好的伴侣带你走入迷途,这与我们常说的“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的思想不谋而合。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的智慧,但它其中的教育教
1
学的思想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一名教师我由衷的佩
服我们祖先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学记》是一本值得我
们深入研读的好书。
《学记》读后感篇二:《学记》读后感
读《学记》有感
XX岛重庆路第三小学吕天臻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
我们教师而言,随着社会地不断进展,信息流通渠道的拓宽,要
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
己要有一桶水〞。但如今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
水,而且要“长流水〞。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
读书应当是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学问储备的最正确途径了。
《学记》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
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要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首先就必需
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特别喜爱。对学生的喜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
内在动力。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面对有待培育的一个个如此
年轻蓬勃的学生们,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情感、思想
一天天的改变和成长,细心呵护,使之成为全面进展的对社会有
用的人才。假如没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喜爱教育事业是无从
谈起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行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
作,对学生的喜爱和关爱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平常要常常和
1
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细致入微的观看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
行为习惯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把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全班每
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同时,班主任还应对学生
以诚相待,把班级治理的问题和困难告知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
谅解、支持与信任。在以后我的教育工作中,将碰到许很多多孩
子,我都对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
有
下一届的孩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将来。所以,
对于做教师的我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或许,我在教育上
的一些想法还很稚嫩,很不成熟,但我想,爱与责任将使我贯彻
始终的宗旨。
《学记》中把人在学习上简单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
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假如能了解不同学生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
错误。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教师需要在全面认识学生个别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发掘学生独特
潜能的优势,找寻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关怀和引导学生在
很多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其个人制造性和独特才能
的道路。用XX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
子身上发觉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进展源泉的‘灵活点’,
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进展他的天赋素养,到达他的年
龄可能到达得到的最卓越成果〞。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越是渴望
1
得到别人的认可,也越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擅长挖
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质,因材施教,增加他们的自信念,使他们重
新认识自我,获得全面的提高。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尔弗牵,强尔弗
抑,开尔弗达。〞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需指教学习的门
径,引导他们把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求得学习的进步。我
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最
重要的。《学记》中的“学、习、问、思、行〞中引发出了若干
种学习习惯的培育。“学——问〞习惯。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们要
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汉代的王充也说到:“凡学问之
法,不为天才,难于距师核道实意,XX是非也。〞这在我们中
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经(出自:.HNNscy博文学习XX:《学
记》读后感)常发觉这种现象。学习的方法,最为难得是,
能够向老师发问,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学——思〞习
惯。学而思,那么学生学问的内化就会变得可能,对新学学问的
理解加深了,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把新学问纳入原有学问结构中,
学生主体的学问容量就会有效的增加,学是思的基础,思也是学
的延长。“学——行〞习惯。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
是行之果。〞实践即行,行是知的根。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
惯是指学生为到达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
向性。有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洁一句话,
1
就是要培育良好的习惯。〞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将碰到许很多多孩子,我都对他
们有着一份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有下一届的孩
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将来。所以,对于做教师的我
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今后我将继续学习讨论理论教育文
章,积存好的方法运用到实践,读《学记》有悟
《学记》有XX:“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
功半,又从而怨之。〞
此处所言善与不善,主要指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学
生主动学习状态如何完全能够看出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出于何种
状态。善教者总是走在在学生的前面引导,站在学生的后面鼓掌;
愚昧的老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指责,跟在学生的后面数落。
眼下,敬业的教师着实不少,呕心沥血一词远远缺乏以精确
描述他们所付出的辛苦,但学生往往“不能够知恩图报〞,
并不领情,学习照旧懒散不在状态。
我除了对这些老师的怜悯之外却丝毫产生不出歌颂、感动的
心情。教师不该是牺牲自我的代名词,教师不该是马不停蹄的劳
碌命。
教师更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那一扇窗,让每个
孩子学会觅食,而不是等待喂养。自己觅食的山鸡肉质上层,味
道浓香,而饲料喂养的圈鸡肉质低劣。这或许与学习有着相同的
道理吧。
1
老师们能不能确保自己每日都有端坐案头,静思高着的固定
时间,而不要分分秒秒不见悠闲呢?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莫
非还会昭昭吗?
《学记》读后感篇三:《学记》读后感
《学记》阅读共享
整理组:第七组
(一)内容:不仅是ZG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特地论
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主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要扩大学
问领域,又要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
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原则:(1)XX、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
教育、教学中胜利和失败的阅历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
“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XX,当
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
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
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孔子曾经提出过“改正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
道德教育中要擅长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
则把这-思想进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
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
1
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进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
一步概括
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XX阅历,指出“君子之教,喻
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
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需兼顾,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
子之学也,XX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
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
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
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进展。后人则把教学相
进步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作用:《学记》认定教育的作用包涵互相联系的两个方
面:
一是培育GJ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犹如璞玉一样,不经过
一番琢磨,就难以成为XX重的玉器;
二是化民成俗,形成社会的道德风气,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
图和道德规范形成社会的风俗和习惯。这可以称得上是战国时期
1
儒家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总结。
(四)读后感:认真读完《学记》,感受颇深,作为教育专业
的我们,应当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祖先的智慧,
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解并描述了教育制度,教学
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
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将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
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GJ的首位,
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管何时,我们都不行以停止学
习,文化的传承与进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
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
是互相促进,不行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育
学生多思索的习惯,不要急于告知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
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学问和隐性学问。我觉得这思索的过
程,就是隐性学问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索,这个过程
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许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
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
动力。而如今“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
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索,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
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
1
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
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见要马上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见呢?〞而当冉求问
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当去做!〞在一旁的公
西
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
“子路遇事轻率XX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慎重些;而冉
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舞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胜利的方法
是“XX〞“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
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
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
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
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
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依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擅长发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
舞,同时真诚的关怀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
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索,从学到的扩展思索开
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
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
1
到更广的学问,假如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
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究的。尽管社会在进展,学生在
改变,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
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阅历,我想这《学
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
习之路,时常在看看,信任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7: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12634139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陵节而施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陵节而施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