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大集萃
佛教成语大集萃
1〔一口吸尽西江水〕襌宗比喻融贯万法。《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
「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
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
2〔一切众生〕佛教称所有的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也就是一切有
情识作用的生命。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誓欲剿除天下妖邪
鬼怪,救度一切众生。」《红楼梦.第七七回》:「我佛立愿,原是连一
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或称为「一切有情」。
3〔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出世为生,生天指死。全句意指死去活来。《初刻拍桉惊奇.卷二三》:
「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连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泪。」亦作「一
佛出世,二佛涅槃」。
4〔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红楼梦.第五七回》:「紫鹃停
『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裡就算
:「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意思
「涅槃」是佛教用语。指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为梵语nirva的音译。
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
灭绝,所以永不再轮迴生死。涅槃并非死时才能证得,肉身尚在者称有馀
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称无馀依涅槃。一般也用来尊称出家人去世。俗以出
世为生,涅槃为死。「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意指死去活来。《水浒传.第
三九回》:「一连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
鲜血淋漓。」亦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5〔一动不如一静〕南宋孝宗游幸杭州灵隐寺,有僧净辉相随,见寺前有
飞来峰,问净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典出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劝人行事谨
慎小心,以静制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
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
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了半
晌,自言自语的说道:好人家。』」
6〔一丝不挂〕
了无牵挂。语出《愣严经》是钓
鱼人虽然钓竿随身,钓丝上空无
一物。宋.黄庭坚〈僧景宣相访
寄法王航禅师〉诗:「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比喻人虽活
于世上,当无所牵挂,不为尘俗所牵累。宋.苏轼〈赠虔州慈云寺鉴老〉
诗:「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后将钓丝转为布丝,一丝不
挂遂指赤身裸露。宋.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四首之一:「放闸
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或作「寸丝不挂」、「寸丝不挂」。
7〔一尘不染〕
尘,比喻物欲,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一尘不染」指
修道人六根清净,不受尘俗干扰。《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
翠》:「他从小出家,真个是五戒具足,一尘不染,在皋亭山显孝寺住持。」
《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尘不染,是保得住的了,岂知风波
顿起,比林妹妹死的更奇。」后比喻品性高洁廉明。《清史稿.卷二九
九.路振扬传》:「向闻振扬操守廉洁,今览此奏,非一尘不染者不敢言
也。」《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
清风,一尘不染。」
8〔一瓣心香〕心香,指虔诚的心。佛教徒以燃香供养三宝,对于未燃香
而其心相同者,称为「心香」。《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窗
舒意蕊,室度心香。」「一瓣心香」,比喻心悦诚服,有似于焚香供佛般
的诚敬。宋.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已敬
焚。」
9〔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动作纷乱没条理。《五灯会元.卷二O.育王德
光禅师》:「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
成一片。」《金瓶梅.第七回》:「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装奁、箱笼,
搬的搬,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红楼梦.第七十回》:「这裡
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
来。」
10〔七颠八倒〕
(1)形容复杂难言。《五灯会元.卷八.招庆道匡禅师》:「僧问:『如
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七颠八倒。』」
(2)形容纷乱。《朱子语类.卷五一.梁惠王》:「只当商之季,七颠八
倒,上下崩颓。」《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家下人等见凤姐不在,也
有偷閒歇力的,乱乱吵吵已闹的七颠八倒,不成事体了。」
(3)形容晕头转向,神魂颠倒。《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
「只为这冤家害的我一丝两气,七颠八倒。」
11〔人穷智短〕
人的处境穷困,知识浅薄,言行就显得笨拙而不聪敏灯会元.卷一九.五
祖法演禅师》:「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答曰:『人穷智短,
马瘦毛长。』」亦作「人贫智短」。
12〔八面玲珑〕
玲珑,明亮的样子。「八面玲珑」,形容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语本唐.卢
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楼。」
宋.葛长庚〈满江红.钧天高处〉词:「八面玲珑光不夜,四围晃耀寒如
月。」《古典复音词汇辑林.册一引马熙.开窗看雨诗》:「洞房编葯屋
编荷,八面玲珑得月多。」后转而形容人处世圆滑,面面俱到。宋.夏元
鼎〈满庭芳.久视长生〉词:「虽是无为清净,依然要,八面玲珑。」《续
传灯录.卷二六.明州青王佛智瑞裕禅师》:「无孔铁锤,八面玲珑,多
虚少实。」《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虽是八面玲珑,却
十分落拓。」
13〔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三世修来的福分,今多用以谦称荣幸之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
一本.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
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孽海花.第一二回》:「贱妾
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了!」
14〔三灾八难〕
三灾,原指佛教所说的大小三灾。大三灾是指「风灾」、「火灾」、「水
灾」。小三灾是指「刀兵」、「饥馑」、「疫疠」。八难,指八种难以入
道的状况,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聋盲瘖哑、世智辩
聪、佛前佛后。众生在这八种情况或苦、或乐、或残废、或过分聪明和没
机会见佛,都很难修行。《西游记.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萨可
是扫三灾、救八难的观世音么?』」后来「三灾八难」也用来形容人多灾
多病。《红楼梦.第四五回》:「(赖嬷嬷向孙子说)从小儿三灾八难,
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15〔三姑六婆〕
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旧时均被视为非高尚职业的妇女。元.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卷一O.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
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后亦借指爱搬弄是非
的妇女。《初刻拍桉惊奇.卷六》:「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
往来出入。」《镜花缘.第一二回》:「况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
能不生事端?」《红楼梦.第一一二回》:「包勇骂妙玉说:『我说那
三姑六婆是
再要不得的,我们甄府裡从来是一概不许上门的……。』」
16〔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三教九流」
指各种学术流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一个通彻
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后亦用于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镜花缘.第九九回》:「细细
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17〔三头六臂〕
本指某一种天神的长相。《法苑珠林.卷五》:「(阿修罗)体貌粗鄙,
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后用以比喻人神通广大,力强可畏。《景
德传灯录.卷一三.汾州善昭禅师》:「如何是主中主?师曰:『三头六
臂惊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
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水浒传.第
二八回》:「我只道他三头六臂,有那吒的本事,我便怕他。原来只是一
颗头,两条臂膊。」
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五灯会元.卷一O.西余体柔禅师》:「一人把火,
自烬其身。一人抱冰,横尸于路。进则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水浒传.第三四回》:「闪得我如今有家难奔,
有国难投!着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19〔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极为贫苦,连容身之地都没有。《五灯会元.卷一三.扬州丰化和
尚》:「僧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答:『莫飘露么?』」
《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故老宅基也
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或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20〔千差万别〕
形容差别很大,各不相同。《五灯会元.卷一O.报慈文遂导师》:「僧问:
『如何是无异底事?』师答:『千差万别。』」
《朱子语类.卷六O.尽心》:「今人直是差处多,只一条大路,其馀千差
万别,皆是私路。」亦作「万别千差」。
21〔口碑载道〕口头的称颂,有如石碑文字,充满道路。语本《五灯会
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人行人口似碑。」形
容到处都是称颂的声音。《红楼梦.第九一九回》:「自从老爷到了任,
并没见为国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22〔大千世界〕
古印度的宇宙观,后影响佛教,成为佛教的宇宙观。其说以须弥山为中心,
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间,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
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
称为「大千世界」。因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组成,故称为
「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为「大千世界」。见《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
中》后泛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镜花缘.第一OO回》:
「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23〔大吹大
擂〕
用力吹法螺、击法鼓。《金光明经.空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后用来形容众乐齐奏。《三国演义.第四O回》:「许褚方欲前进,只听得
山上大吹大擂。」《儒林外史.第一O回》:
「黄昏时分,大吹大擂起来,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后来引
喻指言辞夸张、毫无根据。如:「他就是不务实际,终日大吹大擂的,如
何能有一番作为?」
24〔大吹法螺〕
法螺,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软体动物。是僧道作佛事用的乐器。
「大吹法螺」比喻善说佛法,能传播很远。《金光明经.空品》:「吹大
法螺,击大法鼓。」后讥讽人好说大话。如:「他又再对自己的英雄事蹟
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亦作「大肆吹嘘」。
25〔大发慈悲〕
慈悲,佛教用语。慈指给予众生安乐,悲指拔除众生为苦。「大发慈悲」形
容对人表现慈爱或怜悯之心。《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
弟是为百姓请命的意思,还望老同年大发慈悲,就是兄弟也感之不尽了。」
26〔大慈大悲〕
佛家用语。大慈,指爱一切众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难的人。「大慈
大悲」形容救度众生的广大慈悲。《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
「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肠好,非常慈悲。《水
浒传.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27〔女大十八变〕
龙女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见《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幽州谭空和尚》。
后借以泛指女性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的变化多端。《清平山堂话
本.花轿莲女成佛记》:「从来道『女大十八变』。」《红楼梦.第七八
回》:「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裡没造化,所以得了这病。俗
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未免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
不曾经验过的?」
28〔寸铁杀人〕
寸铁,指极短小的兵器。以寸铁杀人,比喻事在精不在多。语本宋.罗大
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杀人手段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
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29〔弓折箭尽〕
西川定慧禅师向罗山大师学佛法而不得,失望之馀,感叹说:「我在西蜀
峨眉山脚下拾得一隻蓬蒿箭,拟拨乱天下,今日打罗山寨,弓折箭尽也。休!
休!」事见《五灯会元.卷八.西川定慧禅师》。此语比喻无力再战或无
法可想。
30〔不二法门〕本指超脱一切,用心不二的习佛之法。《维摩诘所说经.卷
中》:「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后引申指独特的,唯
一的方法。《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这是专制国的不二法门,现在俄
国何尝不是如此。」亦作「不二门」。31〔不可言宣〕
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意会。《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国师》:
「僧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为人?』」
32〔不可思议〕
(1)在直观中才能证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种
种台榭,不可思议,皆于岸上,次第行列。」(2)无法想像,难以理解。含
有神祕奥妙,出乎常情之意。《孽海花.第三四回》:「然我们族性裡,
实含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潜在力,结果外族决不能控制我们……。」《老
残游记.第三
回》:「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
33〔不即不离〕
本是佛教用语。谓众生和佛的关係,既不是等同,也不是两个个别体。《大
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后多比喻对人的态
度,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如:「她不即不离的态度,让他苦恼万分。」
34〔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总要给点面子。《金瓶梅.第
一四回》:「大官人,没耐何,不看僧面看佛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第一O四回》:「务望娘舅不看僧面看佛面,只算看我母亲的面罢!」
亦作「不看金面看佛面」。35〔五体投地〕
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佛教徒沿用
此礼以敬三宝。《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
体投地,长跪合掌。」后比喻非常钦佩。《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
安龙媒对你这样的天人,只有五体投地了。」《老残游记.第六回》:「屡
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36〔六耳不同谋〕
语出《五灯会元.卷三.泐潭法会禅师》。一人有二耳,三人有六耳,如
有三人知道,事即不能保密。
37〔六根清净〕
佛教谓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可以看、听一切和得到一切
愉快的觉受。《妙法莲华经.卷六》:「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
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后泛指
断绝尘世间的一切慾念。
38〔匹马单枪〕比喻不靠他人帮忙,独力行事。《景德传灯录.卷一二.汝
州南院和尚》:「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
我斫棒。』问:『上上根器,人还接否?』师曰:『接。』」《三国演义.第
九二回》:「(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亦作「匹
马单鎗」、「单枪匹马」。
39〔天花乱坠〕
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典出《大
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第一》。后用以形容说话言词巧妙,有声有
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而不切实际。《二刻拍桉惊奇.卷一一》:「凭
那哥哥说得天花乱坠,只是不肯回去。」《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得
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亦作「天花坠地」、「乱坠天花」。
40〔心心相印〕本指禅宗修行者,师徒间不须经由文字、言语的传达,
即能相互契合,了悟禅理。语本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
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引喻彼此
心意互通。《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如今听了张金凤这话,正如水
月镜花,心心相印,玉匙金锁,息息相通。」《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
「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
41〔心到神知〕心意虔诚地礼敬神明,神自然知道,而无须繁琐的礼节。
亦用以比喻礼敬他人,不必当面。《镜花缘.第五九回》:「莫若竟呼
姐姐,把老师二字放在心裡,叫作心到神知罢!」《红楼梦.第一一回》:
「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经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
说,就叫作心到神知了。」42〔手忙脚乱〕
形容做事慌乱,失了条理。《五灯会元.卷一一.镇州大悲和尚》:「问:
『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来一隻收。』问:『如何是境中人?』
答:『手忙脚乱。』」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
衙鼓,諕的我手忙脚乱。」《醒世恆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
「父子三人量画定了,动起斧锯,手忙脚乱直做到晚。」亦作「脚忙手乱」。
43〔方便之门〕本指佛家用灵活的方式劝诱各种人信仰佛教。后指给予
便利。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病,益伸方便之门;
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44〔水中捞月〕
比喻无法办到的事情。或以为此语由「猿猴取月」演变而来。《西游记.第
三五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
似火上弄冰。」《初刻拍桉惊奇.卷一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
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海中捞月」。
45〔水泄不通〕
连水都无法流通,形容拥挤不堪。《五灯会元.卷一六.投子脩顒禅师》:
「愣伽峰顶,谁能措足?少室岩前,水泄不通。」《儒林外史.第五回》:
「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夫,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
亦用以形容防备极严密。《三国演义.第九二回》:「近闻诸葛亮杀败夏
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亦作「水洩不
通」。
46〔水涨船高〕水面涨升则船浮得高。《五灯会元.卷九.芭蕉继彻禅
师》:
「水长船高,泥多佛大。」后多作「水涨船高」。比喻人或事
物,随着凭藉者的地位提升而升高。《儿女英雄传.第四O
回》:「长姐儿更不想到此时,水涨船高,不曾吃尽苦中苦,怎得修成人
上人。」
47〔火烧眉毛〕
火都快烧到眉毛了,形容情势非常急迫。语出《五灯会元.卷一六.蒋
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后
引喻作只顾眼前的意思。《镜花缘.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虽觉孟
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一个『火烧眉毛,且顾眼前』之计,实是
无可奈何。」
48〔牛鬼蛇神〕
牛鬼,佛教传说中阴间的牛头鬼卒。蛇神,传说中人面蛇身之神。牛鬼蛇
神泛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神,或讚美诗意境虚幻怪诞,神奇莫测。语出唐.杜
牧〈太常寺奉礼部李贺诗集序〉:「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
幻诞也。」后亦借指各种坏人。《老残游记续编.第二回》:「近来风
气可大不然了,倒是做买卖的生意人还顾点颜面,若官幕两途,牛鬼蛇神,
无所不有!」
49〔牛头马面〕佛教传说地狱阎罗王众多鬼卒中有「牛头鬼」及「马面
鬼」
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毋迪吟诗》:「阶下侍立百馀
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髮,狰狞可畏。」
50〔仙露明珠〕
形容人气质风度秀异出尘。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有玄奘法师
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51〔功德无量〕
本指功劳、功业极大。语出《汉书.卷七四.丙吉传》:「拥全神德,成
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后为佛教专用语。功德,指行善所生的利益。
功得无量形容善行所生的利益非常广大。《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
说龙华寺裡的和尚募化添造一座大殿,只少二千五百块洋钱,要是肯捐,
功德无量。」52〔功德圆满〕
佛教用语。本指已经圆满地完成利他的善行。后引申为事情圆满的结束。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限三日功德圆满,脱了孝服,
换上颜色衣服,倒陪房奁,定将小姐送与将军。」
53〔半斤八两〕
半斤和八两轻重相当。比喻彼此不相上下。《五灯会元.卷一四.瑞岩法
恭禅师》:「望空雨宝休夸富,无地容锥未是贫。踏着秤槌硬似铁,八
两原来是半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八齣》:「两
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亦作「八两半斤」。
54〔半路出家〕
成年后才出家为僧为尼。《初刻拍桉惊奇.卷二七》:「自幼出家的?还
是有过丈夫,半路出家的?」比喻中途转业改行。《醒世恆言.卷三十三.十
五贯戏言巧成祸》:「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
半路上出家的一般。」55〔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重外表,不重内在,形容人很势利。《五灯会元.卷一七.三圣继昌禅
师》:「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祇重衣衫
不重人。」《黑籍冤魂.第二O回》:「这训蒙本来没有道理,但官场是个
势利世界,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你出客衣服,总须办几件。」
56〔四大皆空〕
佛教用语,解说有二。第一种解释: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物
质的元素。四大皆空谓构成一切万物的元素都
非实有,无自性。亦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
后来泛指一切都虚空而一无所有的意思。
57〔打成一片〕
把零星的、部分的连结成一个整体。《五灯会元.卷二O.育王德光禅师》:
「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之自然接
续,打成一片。」今亦指人与人相处,生活亲近,感情融洽,不分彼此。
如:「他才上任不久,就已和大伙儿打成一片了。」
58〔生老病死〕本指佛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
「四苦」,后泛指人生中诞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敦煌变
文.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明.何良俊《世
说新语补.卷八.雅量》:「裴晋公不信术数。每语人曰:『鸡猪鱼蒜,
逢着则喫;生老病死,时至则行。』」59〔白玉无瑕〕
洁白玉上毫无瑕疵。比喻人或事毫无缺点,十全十美。《景德传灯录.卷
一三.汝州风穴延沼禅师》:「白玉无瑕,卞和刖足。」《群音类选.官
腔类.卷七.犀珮记.势逼改嫁》:「我是个白玉无瑕,怎肯使蝇相累。」
亦作「白璧无瑕」。
60〔吐丝自缚〕
蚕吐丝作茧困缚自己。后比喻为自作自受。《景德传灯录.二九.志公和
尚十四科颂》:「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61〔因果报应〕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迴的一切现象,都
是有
因果关係。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
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
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係,在未解脱之前,
永不休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说起来,话长得很,
这裡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裡面呢。」
62〔因风吹火〕
顺着风势吹火,比喻趁着有利的形势做事。《景德传灯录.一三.汝州风
穴延沼禅师》:「问:『如何是临机一句?』师曰:『因风吹火,用力不
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娘锺情所欢,
不以贫寠易心,此乃女中豪杰。僕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挂齿!」《歧路
灯.第二十一回「承奉他们的色笑,偏会顺水推舟,怂恿他们的行事,又
会
因风吹火。」亦作「顺风吹火」
63〔回头是岸〕佛教以苦海喻世界,只有藉宗教修持,方能断灭欲望,
超脱生死轮迴,达到涅槃境界。「回头是岸」即劝人莫陷溺于苦海中,能
知回头,方能登于涅槃彼岸。后多用来比喻悔过自新或促人向善。元.无
名氏《来生债.第一折》:「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
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64〔在劫难逃〕「劫」为劫灾的省略。佛
教谓世界在劫末时,会起水、火、
风三灾把世界一切物质都烧成灰烬,大风一吹一切皆无。后
用「在劫难逃」指处在劫灾,无所逃避,比喻没办法避免的灾难。
65〔多口阿师〕
多嘴的人。宋.圆悟《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钵裡饭、桶裡水,
多口阿师难下嘴。」《五灯会元.卷五.药山惟俨禅师》:「师书『佛』字,
问道吾:『是甚么字?』吾曰:『佛字。』师曰:『多口阿师。』」
66〔好肉剜疮〕
把好肉当疮挖掉。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五灯会元.卷二O.慧通
清旦禅师》:「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
67〔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好事情不容易传扬,坏事情却往往传得很快。《五灯会元.卷九.寿州
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金瓶梅词话.第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
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晓得了。」《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
钿》:「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
事行千里』。」亦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恶事
传千里」。
68〔安身立命〕
安身,得以容身。立命,精神安定。安身立命指有了容身之处,生活有着
落,精神上有所寄託。《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汝向甚么
处安身立命?」《水浒传.第二回》:「那裡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你们正在青年,须要晓得安身立命的道理。」
亦作「立命安身」。
69〔有口皆碑〕众人的嘴,都如记载功德的石碑。语本《五灯会元.卷
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人行人口似碑。」比喻人人
称讚、颂扬。《老残游记.第三回》:「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
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
70〔死马当活马医〕
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仍尽力挽救。语或本集成和尚《宏智禅师广录.卷
一》:「若恁么会去,许你有安乐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马医去也。」《晚
清文学丛钞.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所言,我也细想过多次,
但我的政策,全是俗话说的:『死马当活马医!』」
71〔百了千当〕一切都十分妥当。《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风穴延
沼禅师》:「问:『百了千当时如何?』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五灯会元.卷一七.宝华普鉴禅师》:「不如屏净尘缘,竖起嵴梁骨,
着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
天供养。」亦作「千了百当」《朱子语类.卷三四.述而》:「圣人发
愤便忘食,乐便忘忧,直是一刀两段,千了百当!」
72〔老僧入定〕
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安住在定境中。后形容一个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
的诱惑。《孽海花.第二O回》:「看时,却是
个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彿老僧入定一样。」
73〔肉眼凡胎〕
平常人的眼睛和肉体。形容见识平凡。《西游记.第一五回》:「弟子肉
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亦作「眼肉胎凡」。
74〔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随心所欲,安详悠閒。《五灯会元.卷八.
华光院范禅师》:「『牛头(即法融大师)未见四祖时如何?』『自由
自在。』『见后如何?』『自由字在。』」西游记.第五回:「那齐天府
下二司仙吏,早晚伏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
《红楼梦.第七九回》:「我何曾不要来。如今你哥哥回来,那裡比得先时
自由自在的了。」亦作「自繇自在」。
75〔自作自受〕自己招惹事情,由自己承担不良的后果。《五灯会元.卷
.金山昙颖禅师》:「僧问:『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
师答:『老僧。』僧云:『自作自受。』」《水浒传.第二回》:「这个
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自作自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他这会儿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76〔衣阆啻
本指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授禅法,以衣阄盼铩S锂尽毒商剖椋
硪痪乓唬郊看裥愦罚骸肝艉笪耗猩锬0撸咎祗猛踝樱曰丁黾遥肽虾#渺诿
罘0谱允湾认啻幸裸为记,世相付授。」后泛
指思想、技术、学术等的传授。《镜花缘.第六O回》:「这
是衣阆啻喾桥既弧!挂嘧鳌敢抡娲埂
77〔佛口蛇心〕
比喻人嘴巴说得十分仁善,却心怀恶毒。《五灯会元.卷二
O.净慈昙密禅师》:「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明.
梅鼎祚《玉合记.第二O齣》:「好两个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
客来,好生支应。」亦作「蛇心佛口」。
78〔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谚语)比喻人的仪表须靠穿着打扮。《醒世恆言.第一卷》:「常言
道:『佛是金妆,人是衣妆。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
没有骨相。』《醒世恆言.卷二O.张廷秀逃生救父》:「张
权将廷秀打扮起来,真个人是衣妆,佛是金妆。廷秀穿了一身华丽衣服,比
前愈加丰采。」或作「人要衣妆,佛要金妆」79〔佛眼相看〕以佛之慈
悲相待,喻好意看待,不加伤害。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这
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快把金银献出来,还有个佛眼相看,不
然,太爷们就要动手了。」
80〔佛头着粪〕
在佛像头上拉粪。语本《五灯会元.卷三.东寺如会禅师》:「公见鸟雀
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
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比喻亵
渎美好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O回》:「香奁体我作不来,
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着粪。」
81〔作贼心虚〕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五.云窦重显禅师》:「却顾侍
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后
比喻做坏事怕人察觉而内心不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O四回》:
「偏偏那天又在公馆裡被端甫遇见,作贼心虚,从此就不敢再到端甫处捣
鬼了。」
82〔冷暖自知〕
本指水的冷暖,饮用者自己才知道。语本《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二》: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尚不可为不饮人说,况如来境耶?」佛教禅宗比
喻证悟的境界,不可言传。《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引喻对道理体会的深浅,全
在自己本身的体验。宋.苏轼〈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
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诗:
「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83〔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本作「快马一鞭,快人一语」。语出《五灯会元.卷三.南原道明禅师》。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指说话算话,不再反悔。《金瓶梅.第五三回》: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哥前日不要许我便好,
我又与他每说了,千真万真,道今日有的了,怎好去回他?」亦作「丈
夫一言,快马一鞭」。
84〔忍俊不禁〕忍不住地笑。《五灯会元.卷一二.大宁道宽禅师》:
「僧问:『饮光正见,为甚么见拈花却微笑?』师答:『忍俊不禁。』」
《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忍俊不禁,把来一一记下,着了一部《济
南卖书记》,诽笑这班买书的人。」《孽海花.第六回》:「一会竖蜻
蜓,一会翻筋斗,虽然神出鬼没的搬演,把个达小姐看得忍俊不禁,竟浓
装艳服的现了庄严宝相。」85〔见兔放鹰〕
比喻看准时机,及时採取行动,以获取利益。《五灯会元.卷一二.净
因继成禅师》:「见兔放鹰,刻舟求剑。」《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
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
86〔邪魔外道〕本指佛教界称妨害正道的邪说和教派。语出《药师璃光
如来本愿功德经》:「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后比
喻妖魔鬼怪。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
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后亦比喻异端邪说或不正
当的行径。《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
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或作「邪门外道」。
87〔依草附木〕
本指精灵鬼怪附着于草木上为非作歹。后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五
灯会元.卷一七.开先行瑛禅师》:「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
到佛祖道不得处。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喫野狐涕唾底鬼子。」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
做这等事情的。」《水浒传.第九回》:「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
往流配都来倚草附木。」亦作「倚草附木」。
88〔味同嚼蜡〕
味道如同嚼蜡,形容食物毫无味道,亦指诗文平澹无味。《愣严经.卷
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儒林外史.第
一回》:「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捨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
嚼蜡。」或作「味如嚼蜡」。
89〔呵佛骂祖〕
禅宗为启悟弟子破除执着,常有呵骂佛陀、祖师以及噼佛像的作法。故呵
佛骂祖是指教导弟子悟道。《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鑑禅师》:
「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后亦引喻无所顾忌。明.梅鼎
祚《五合记.第六齣》:「使不得呵佛骂祖。」亦作「诃佛骂祖」。
90〔拂袖而去〕
形容言语不合,心裡不满地离去。语或本《五灯会元.卷一.南院慧顒禅
师》:「明以衣袖拂一拂便行。」《三国演义.第一O六回》:「辂曰:
『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遂拂袖而去。」亦作「拂袖而起」、
「拂衣而去」。
91〔披毛戴角〕披着毛,顶着犄角,指畜牲。《五灯会元.卷一三.邻
珏和尚》:「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亦指畜牲的外形。《儿
女英雄传.第八回》:「莫如叫他早把这口气还了太空,早变个披毛戴角
的畜牲,倒也是法门的方便。」92〔抛砖引玉〕
将砖抛出,引回玉来。后以此为自谦之词,比喻自己先发表的粗陋诗文或
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景德传灯录.卷一O.赵州东
院从谂禅师》:「赵州观院从谂禅
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得
个墼子。』」《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
玉』。」《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
说了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
93〔拈花微笑〕
本指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持鲜花示众,然众人皆面
无表情、不解禅意,只有维摩诃迦叶面露笑容,世尊遂将心法传于迦叶。
见《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后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传心、
参悟禅理的样子。亦可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镜花缘.第一OO回》:「自
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
94〔拖泥带水〕
本为佛教禅宗语。比喻纠缠牵扯,因而无法直探禅的本源。语出《五灯会
元.卷十五.开先善暹禅师》:「一棒一喝,犹是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
如何是直截根源?」后用来指做事不乾脆俐落,或说话、写文章不够简洁。
亦作「带水拖泥」。
9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徒劝人修行的话。后比喻只要真心改恶从善,便立即成
为好人。《朱子语类.卷三O.论语.雍也》:「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若有过能不贰,直是难。」《镜花缘.第一O回》:「此非『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么!可见上天原许众生回心向善的。」亦作「放下屠刀
即便成佛」。
96〔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五灯会元.卷一
六.灵岩圆日禅师》:「九年面壁空劳力,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
踪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
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97〔泥船渡河〕
泥製成的船过河,遇水易散。比喻世道险恶,如乘泥船过河。语出《三
慧经》:「人在世间,譬乘泥船渡河,当浮渡船且坏,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98〔沿门托钵〕
「钵」为梵语ptra音译的省称,指出家人盛饭食的器具。平底,口略
内收,呈扁形。「沿门托钵」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请求布施,后泛指挨户乞
食。「托」亦作「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若借了这事,
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託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
意思了。」99〔盲人摸象〕数个盲者各自摸一隻大象,所摸的部位各不
相同,然都误以
为自己所知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见《六度集经.卷八》后比喻以偏概全,
而未能洞明真相。亦作「盲人说象」、「众盲摸象」。
100〔金刚怒目〕
本指寺院护法菩萨睁目凸眼的样子。亦作「金刚努目」。《太平广记.卷
一七四.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
道。」后引申为凶怒时的表情或威勐的形象。如:「老师傅一见徒弟出错,
立即用金刚怒目式的大喝一声。」
101〔门外汉〕
外行人。《五灯会元.卷六.天竺证悟法师》:「师举东坡宿东林偈……
曰:『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
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镜花缘.第一八回》:「起
初如果只作门外汉,随他谈什么,也不至出丑。」
102〔勇勐精进〕
佛教鼓励信徒勇于止恶修善,朝涅槃境界努力。即谓积极努力地修行。《无
量寿经.卷上》:「勇勐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
后来此语泛指力求进步。
103〔急来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匆忙应付。《水浒传.第
一七回》:「哥哥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我却要你银子时,便
是兄弟勒掯你。」《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只有三年大阅,是他们的
一重关煞,那一种急来抱佛脚情形,比起那些秀才们三年岁考还要急。」
亦作「急时抱佛脚」、「急则抱佛脚」、「临时抱佛脚」。
104〔恆河沙数〕印度恆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
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
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恆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恆河沙数。此恆沙
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恆沙」。
105〔指东话西〕
形容东拉西扯的说,而不就题论事。或以为本作「指东画西」。《五灯
会元.卷一七.隆庆庆闲禅师》:「不用指东画西,实地上道将一句来。」
《五灯会元.卷二O.双林德用禅师》「际山今日去却之乎者也,更不指东画
西,向三世诸佛命脉中,
六代祖师骨髓裡,尽情倾倒,为诸人说破」《醒世恆言.卷
五.大树坡义虎送亲》:「单氏走一步,哭一步。走了多时,不见虎迹。
张稍指东话西,只望单氏倦而思返。」《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
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亦作「指东说西」。
106〔皆大欢喜〕
大家都十分高兴、满意。《金刚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
大欢喜,信受奉行。」
107〔看风使舵〕
本指顺着风向行船。或以为语本《五灯会元.卷一六.法云法秀禅师》:
「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后比喻做人做事随机应变,以适应时势。
如:「你先到那边看看,须看风使帆,可别打草惊蛇了。」亦作「看风转
舵」、「看风使帆」、「看风使船」。
108〔看破红尘〕
看透了世情。《镜花缘.第七回》:「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
红尘,意欲求仙访道。」
10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本意指生死轮迴是无穷尽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净的本性,即可解脱轮
迴的痛苦。后引申为恶将招致无穷的痛苦,向善才能到达安乐境界,用来
劝人改过自新。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
短,你死我活,有呵喫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10〔若即若离〕
像是接近,又像是不接近。语或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即
不离,无缚无脱。」形容态度不明确。如:「他对我总是若即若离,使我
不太明白他的心意。」
111〔降龙伏虎〕
降龙,或以为出自《梁高僧传.卷一O》:「(范材)能以祕
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伏虎,或以为出自《唐高僧传.卷
一六》:「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降龙伏
虎,比喻有极大的本领,能克服重大困难或恶势力。元.马致远《黄粱梦.第
一折》:「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西游记.第八O回》:「你莫是魍魉、妖邪?我不是寻常之人。我是大
唐来的,我手下有降龙伏虎的徒弟!」亦作「伏虎降龙」。
112〔面壁功深〕
相传南朝梁时,禅宗宗师菩提达摩由天竺至于梁,后转赴北魏。曾于嵩山
少林寺修习禅定,面壁九年。后世以「面壁功深」指和尚面壁静修,使道
行高深。后亦引喻人因长期钻研,而造诣精深。如:「书法造诣要高,没
有面壁哪能功深?」113〔香火因缘〕
前世共修所结的缘分。《北齐书.卷三二.陆法和传》:「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主人应有报至,故求援耳。」唐.白居易〈喜照密
闲实四上人见过〉诗:「臭帑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114〔香花供养〕
以香烛、鲜花供佛敬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天人以新白
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聊斋志异.卷八.锺
生》:「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
115〔香象渡河〕
香象,古印度敬称大象。佛教以兔、马、象渡河来比喻悟道程度的不同。
兔渡则浮,马渡及半,只有象才能澈底截流。
所以「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语本《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恆
河水,三兽俱渡,一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
不至底;象则尽底。」后也用以称讚诗文写得精闢、透澈。宋.严羽《沧
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
虫吟草间耳。」亦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116〔借花献佛〕
原指以鲜花奉献给神佛。语本《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今我女弱不
能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后比喻借用他人的东西来作人情。元.萧
德祥《杀狗劝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
咱。」《老残游记.第六回》:「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
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
117〔冤有头,债有主〕
报仇讨债要找准对象,不牵累他人。比喻处理事情要找主要负责的人。《五
灯会元.卷一六.双峰宗达禅师》:「冤有头,债有主。」元.施惠《幽
闺记.第七齣》:「休敢,休敢,俺和你鱼水无交,冤有头,债有主,
教你一个来时一个死。」《金瓶梅.第十七回》:「各人冤有头债有主,
你平白焦愁些甚么?」亦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118〔哼哈二将〕
原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作者根据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附会而成
的两员神将。形象威武凶勐,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
口哈黄气擒将。后用以比喻权势者手下,狼狈为奸、仗势欺人的两个人。
如:「他们二人仗着在官府做事,便胡作非为,真是名副其实的哼哈二将。」
亦可比喻行为迥异却能相互配合的一对伙伴。清.邱园《虎囊弹》:「(净):
『来!咱问你:两旁两个鸟大汉他叫什么?』(丑):『这是哼哈二将。』」
119〔家丑不可外扬〕家中的丑事不可以向外宣扬。《五灯会元.卷一五.化
城鉴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僧
曰:『为甚哦么如此?』师曰:『家丑不可外扬。』」《醒世恆言.卷一
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若还一打,邻
里都要晓得了。」《二刻拍桉惊奇.卷五》:「宗王心裡道:『是家丑不
可外扬。』恐女儿许不得人家,只得含忍过了。」
120〔旁门左道〕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亦作
左道旁门」,《扫迷帚.第一三回》:「有何奇异?这又不过是左道旁
门,借书符念咒惑众骗钱罢了。」或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
121〔破颜微笑〕
表示对事物已经有所领会,而露出笑容。《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传》: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122〔神通广大〕
神通,佛教中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见,知道一切远时、远地各种情况的一
种神祕智力。《央掘魔罗经.卷二》:「常行自他利,愿速安众生,如是
修方便,疾获上神通。」神通广大,语本《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
「沙门瞿昙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
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意指释迦牟尼佛具有观听天下一切,
可以了解人的心思,可以了解人的过去未来等的神通。本指佛的法力广大
无边,后借以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你
神通广大,去必无妨。」《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
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
123〔笑面夜叉〕
夜叉,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笑面夜叉,比喻表面和善而心
地险恶的人。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毒流天下,实不忍闻其事,
主行虽在章惇,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或作「笑夜叉」。
124〔臭肉来蝇〕
腐肉容易招蝇虫。喻本身不善,故招来邪恶。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一.三
胜慧然禅师》:「僧问慧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臭肉来蝇。』」
慧然禅师将达摩贬喻作苍蝇,将中国贬喻作臭肉。
125〔茹苦含辛〕
形容受尽种种辛苦。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佛之道难成……以肉
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亦作
「含辛茹苦」。
12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身在此行业,不得不做事。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文明小史.第
四四回》:「我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像从前那位老中堂,摆在
面上被人家骂什么卖国贼,我就得了。」亦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27〔唯我独尊〕
相传释迦牟尼一出生时,即朝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夫人攀树枝,
(佛)便从右胁生堕地。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
界皆苦。吾当安之。』」后形容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元.无名氏《连
环记.第一折》:「孤家看来,朝裡朝外,唯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
个敢道个不字儿。」亦作「唯吾独尊」。
128〔将错就错〕
迁就已造成的错误而继续行事。《五灯会元.侍郎杨杰居士》:「无一
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醒世
恆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事已如此,也说不得了。将错就错,
悄地差人送他回去,写书与吴府尹,令人来下聘,然后成礼,两全其美。」
《孽海花.第一四回》:「别的名次都没动,就掉转了我一本。有人说是
上头看时迭错的,那些阅卷的,只好将错就错。」
129〔张三李四〕
张、李是大姓,最为普见,故以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五灯会元.卷一O.栖贤澄湜禅师》:「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张三李四。』」《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漳州保福从展
禅师》:「有人从佛殿后过,见是张三李四;从佛殿前过,为什么不见?」
或作「李四张三」。
130〔得未曾有〕
从来没有过。《愣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131〔得其三昧〕
三昧,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后引申为妙处、诀窍。「得
其三昧」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仅洞察其精义,而且造诣深湛。《镜花缘.第
一七回》:「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
132〔救苦救难〕
拯救人的痛苦与灾难。大乘佛教主张佛要下化众生,要如千手千眼观世音
菩萨,以千眼观照世间,以千手普济群生,拔救众生,脱离苦难。救苦救
难,即成为菩萨之象徵。《水浒传.第三四回》:「刘高在马上死应不得,
只口裡念道:『救苦救难天尊!』」《初刻拍桉惊奇.卷八》:「弟子
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再得相见!」133
〔杀人不眨眼〕
形容人非常狠毒残忍。《五灯会元.卷八.圆通缘德禅师》:「长老不闻
杀人不眨眼将军至乎?」《初刻拍桉惊奇.卷三
o》:「其子士真就受武俊之节,官拜副大使,少年骄纵,倚
着父亲威势,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活地狱.第一O
回》:「这盗首名唤梁亚梗,是本省人氏。广东人性气最是刚强,杀人不
眨眼。」
134〔清规戒律〕
本指禅宗僧尼或道士应遵循的戒律。后泛指规范制度。如:「这些清规戒
律已经不合时宜,早就该修正了。」
135〔现身说法〕
原指观世音菩萨因众生的不同因缘,而化现适当的各种身分来教导众生。
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后比喻以亲身经历为例证,来劝导别
人。如:「他以自己苦读多年的经验,现身说法,更是可贵。」
136〔庄严宝相〕
本指佛像,后引喻人的真面目。《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了庄严宝
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137〔逍遥自在〕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五灯会元.卷一八.性空妙普庵主》:「六十馀年,
和光溷俗。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只去权坐几天。不到一个月,包你出来,
逍遥自在。」《红楼梦.第四六回》:「平儿听说,照样传给婆子们,便
逍遥自在的往园子裡来。」亦作「逍遥自得」、「自在逍遥」。
138〔逢场作戏〕
本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场所,就开场表演。《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
禅师》:「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
去。」后亦指随事应景,偶尔游戏玩耍。
《三侠五义.第六O回》:「劣兄虽有两面。也不过逢场作戏,幸喜不失
本来面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定辉倒也罢了,不过逢场戏,
华甫到了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觉神魂飘荡。」亦作「逢场作乐」。
139〔雪上加霜〕
语本《景德传灯录.卷八.大阳和尚》:「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
后。』伊云:『雪上更加霜。』」比喻祸患接踵而至,使伤害加重。元.吴
弘道〈梅花引.兰蕊檀心仙袂香套.紫花儿序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
伎俩,左右拦障,笑裡藏刀,雪上加霜。」《镜花缘.第五一回》:「一
连断餐两日,并未遇着一只船。正在惊慌,偏又转了迎面大风,真是雪上
加霜。」
140〔顶礼膜拜〕顶礼,五体投地,以头顶礼佛足。膜拜,举两手伏地跪
拜。顶礼膜拜指崇拜到了极点。《荡寇志.第四四回》:「再看时,塔
顶忽全,那老僧前面,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彷彿慧
娘。」《痛史.第二六回》:「汉人不准骚扰,虽一草一木亦不准动。此
令一下,合城汉人无不香花灯烛,顶礼膜拜。」
141〔单刀直入〕
一刀直接向目标刺去。比喻勇勐精进。《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
子见他来势凶恶,先就单刀直入取那和尚。」亦可比喻直截了当地论及问
题的核心。《五灯会元.卷九.沩山灵祐禅师》:「若也单刀直入,则凡
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五灯会元.卷一一.守廓
侍者》:「大众,今日若是临济、德山、高亨、大愚、乌窠、船子儿孙,不
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华严与汝证据。」
142〔寻行数墨〕
读书时拘泥于一字一句地钻研,而不求义理的融会贯通。《景德传灯录.卷
二九.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之九:「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
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143〔拣佛烧香〕选择佛的大小而烧不同的香。语本唐.寒山〈诗〉:「择
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比喻待人有厚薄之分。《品花宝鑑.第一八
回》:「府中那些朋友门客及家人们,算起来就有几百人,那一天没有些
事,应酬惯了,是不能拣佛烧香的。」144〔森罗万象〕
宇宙间的各种现象繁多而整齐地排列在眼前。《五灯会元.卷一九.白云
守端禅师法嗣》:「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亦作「万象森罗」。
145〔游山玩水〕
游览、赏玩山水风景。《五灯会元.卷一五.云门文偃禅师》:「僧问:
『如何学人自己?』师答:『游山翫水。』」《喻世明言.卷三O.明悟禅
师赶五戒》:「每与源游山玩水,弔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
文词,山川殆遍。」亦作「游山玩水」。
146〔无佛处称尊〕
比喻在无人才处称霸逞强。宋.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使苏子
瞻见此,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三.小
李将军画卷》:「且愿芑源昆仲,就现存之蹟,剔去卷后各伪跋,重加
潢治,以无负此唐人妙蹟,庶可于无佛处称尊云尔。」
147〔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泛指佛殿。为表示对佛的尊敬,平常除了礼拜敬佛外,无事不入
佛殿。「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登门造访,上门必有事相求。《荡
寇志.第二七回》:「孙婆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老身要烦三郎画幅手
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所以你一进门,我就知
道你是有为而来的了。这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148〔无风起浪〕
比喻无端生事。《五灯会元.卷一O.栖贤道坚禅师》:「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洋澜左蠡,无风浪起。』」明.杨柔胜
《玉环记.第十五齣》:「富童儿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初
刻拍桉惊奇.第一七回》:「在城棍徒,无风起浪,无洞掘蟹。」亦作「无
风生浪」。
149〔猢狲入布袋〕比喻山野之性受到拘束。《五灯会元.卷八.白云
智作禅师》:
「僧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汝还具眼么?』僧云:
『恁么则学人归堂去也。』师云:『猢狲入布袋。』」宋.欧阳修《归田
录.卷二》:「(梅尧臣)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
可谓猢狲入于布袋矣。』」
150〔发人深省〕
语本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启发
人作深刻的省思。如:「先生的一席话,真是发人深省啊!」151〔善男
信女〕
佛家称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女为「善男」、「信女」。道教亦沿用之。元.高
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四齣》:「大家却去诵弥陀,诵弥陀,善男
信女笑呵呵。」《初刻拍桉惊奇.卷二十八》:「一灵真性自去拣那善男
信女有德有褔的人家好处投生。」
152〔菩萨低眉〕
形容人慈善或柔弱的样子。《太平广记.卷一七四.薛道衡》引《谈薮》:
「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新中国未来
记.第五回》:「结识得几个有体面的洋大人,那就任凭老佛爷见着你,
也只好菩萨低眉了。」153〔超凡入圣〕
(1)超脱尘世,得道成仙。《镜花缘.第四五回》:「孽龙业已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5:1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605470138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神通广大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神通广大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