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闹花灯的寓意
正⽉⼗五这⼀天晚上,中国⼈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下⾯⼩编给⼤家带
来关于正⽉⼗五闹花灯的寓意,希望会对⼤家的⼯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正⽉⼗五闹花灯的寓意
正⽉⼗五闹花灯的寓意:喜⽓洋洋
正⽉⼗五闹花灯因其“⼀⽚光明”的寓意和“喜⽓洋洋”的⽓氛⽽被称作良⾠美景,⽆论男⼥⽼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去领
略“楼台上下⽕照⽕,车马往来⼈看⼈”的节⽇氛围。
元宵节是⼀年中灯⽕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树银花不夜天”了。⼭西民间的灯⽕,⾃然也不例外。当然,这⾥要把灯
与⽕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是放烟⽕。
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正⽉⼗五,
⼜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西的县城⼀级城廓甚⾄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
华热闹区,在正⽉⼗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五晚上达到⾼潮。
正⽉⼗五的“观灯”已经成为⼭西民间群众⾃发的活动。,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
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带,太⾕县的灯是很有名⽓的。太⾕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
观引⼈出名。
花灯,⼜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化产物,兼具⽣活功能与艺术特⾊。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
乐⽂化,它酬神娱⼈,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有娱⼈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化的瑰宝。
花灯起源⾃汉武帝于农历正⽉⼗五⽇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神,由彻夜举⾏,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
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印度传⼊中⼟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五夜,城乡灯⽕
通明,⼠族庶民,⼀律挂灯,形成⼀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之
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
正⽉⼗五闹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
⽉⼗五⽇僧⼈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
仪节⽇逐渐形成民间盛⼤的节⽇。
元宵节丰富的民间传说
汉⽂帝“平吕”说
传说元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汉⾼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性懦弱,优柔寡断,⼤
权渐渐落在吕后⼿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天下变成了吕⽒天下,朝中⽼⾂,刘⽒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
残暴⽽敢怒不敢⾔。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
江⼭。
此事传⾄刘⽒宗室齐王刘囊⽿中,刘囊为保刘⽒江⼭,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
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
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闹元宵”。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汉代才⼀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
达五天,明代更是⾃初⼋点灯,⼀直到正⽉⼗七的夜⾥才落灯,整整⼗天。与春节相接,⽩昼为市,热闹⾮凡,夜间燃灯,蔚
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潮。⾄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
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东⽅朔与元宵说
这⼀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名叫东⽅朔,他善良⼜风趣。有⼀天冬天,下了⼏天⼤雪,东⽅朔
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泪流满⾯准备投井。东⽅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名叫元宵,家⾥还有双亲及⼀个妹妹。⾃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缘和家⼈见⾯。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
就⽐平常更加的思念家⼈。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死了之。东⽅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定设
法让她和家⼈团聚。
⼀天,东⽅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个占⼘摊。不少⼈都争着向他占⼘求卦。不料,每个⼈所占所求,都是“正⽉⼗六⽕
焚⾝”的签语。⼀时之间,长安⾥起了很⼤恐慌。⼈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朔就说:“正⽉⼗三⽇傍晚,⽕神君会派⼀位
⾚⾐神⼥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张红帖,
扬长⽽去。⽼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看,只见上⾯写着:“长安在劫,⽕焚帝阙,⼗五天⽕,焰红宵夜”,他⼼中⼤惊,连忙请来了⾜智多谋的
东⽅朔。东⽅朔假意的想了⼀想,就说:“听说⽕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
汤圆。万岁焚⾹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齐敬奉⽕神君。再传谕⾂民⼀起在⼗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好
像满城⼤⽕,这样就可以瞒过⽟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分⾼
兴,就传旨照东⽅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五⽇长安城⾥张灯结彩,游⼈熙来攘往,热闹⾮常。宫⼥元宵的⽗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
有“元宵”字样的⼤宫灯时,惊喜的⾼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的亲⼈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夜,长安城果然平安⽆事。汉武帝⼤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五都做汤圆供⽕神君,正⽉⼗五照样全城挂
灯放烟⽕。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道教“三元”说
民间传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将正⽉⼗五⽇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
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年第⼀次⽉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六回林黛⽟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清游似上元”,
就是指的这个节⽇。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官解厄,并以三
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五⽇⽣,中元地官七⽉⼗五⽇⽣,下元⽔官⼗⽉⼗五⽇⽣。这样,正⽉⼗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牧在《梦粱录》中说:“正⽉⼗五⽇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元宵节俗真正的动⼒
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们充分利⽤这⼀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的⽣活愿望。
⽟帝降罪避祸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和牲畜,⼈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间,却
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分震怒,⽴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五⽇到⼈间放⽕,把⼈间的⼈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地善
良,不忍⼼看百姓⽆辜受难,就冒着⽣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们。众⼈听说了这个消息,就
如头上响了⼀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家想出个法⼦,他说:“在正⽉⼗四、⼗五、⼗六⽇这三天,每户⼈家都在家⾥张灯结彩、点响爆
⽵、燃放烟⽕。这样⼀来,天帝就会以为⼈们都被烧死了。”
⼤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看,发觉⼈间⼀⽚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
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燃烧的⽕焰,⼼中⼤快。⼈们就这样保住了⾃⼰的⽣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
⽉⼗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来纪念这个⽇⼦。
⽕把节衍⽣说
⼜说元宵节起源于“⽕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野持⽕把驱赶⾍兽,希望减轻⾍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
南⼀些地区的⼈们还在正⽉⼗五⽤芦柴或树枝做成⽕把,成群结队⾼举⽕把在⽥头或晒⾕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
⼀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从昏达旦,⾄晦⽽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的变化,但⾄
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
正⽉⼗五闹元宵童谣
闹元宵
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圆⼦,
⼩⽜灯,哞哞哞,⼩狗灯,汪汪汪,
⼩龙灯,飞得⾼,⼩兔灯,跑得快。
元宵节
⼴场上,真热闹,摆满元宵原材料。
你搓搓,我按按,⼤家动⼿做元宵。
⽐⼀⽐,赛⼀赛,元宵游戏多好看。
元宵节
元宵节,⽉亮圆。圆圆元宵黏⼜甜。
观花灯,踩⾼跷。⼤街⼩巷真热闹。
宝宝对着⽉亮笑,⼜是⼀年春来到。
⼗五元宵
⼗五的⽉亮园⼜园,⼗五的汤圆甜⼜甜。
⼗五的鞭炮响响响,点着烟花把歌唱。
⼗五的灯笼亮亮亮,拿着⽕烛把迷想。
元宵好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
赏花灯,猜灯谜,欢天喜地闹元宵。
正⽉⼗五
正⽉⾥来正⽉正,正⽉⼗五挂花灯,
耍狮⼦舞⼤龙,圆圆的汤圆碗⾥盛,
你⼀⼝我⼀⼝,甜美的⽣活好⼼情。
元宵节
窗外⽉⼉圆⼜圆,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元宵⼉歌
元宵节,⽉亮圆,圆圆元宵粘⼜甜。
观花灯,踩⾼跷,⼤街⼩巷真热闹。
《元宵灯》
元宵灯,真热闹。看花灯,吃元宵。
飞机灯,飞得⾼,兔⼦等,拉得跑。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9:2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844828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西合璧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西合璧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