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的风俗习惯
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夏威夷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了解夏威夷在白人文明进入
之前的习俗,即夏威夷卡普制度时期的风俗习惯。卡普制度是在1820年左右消
亡的(参阅"卡普制度")。
直到现在,很多传统的夏威夷人还是认为,枕头是不可以用脚踩、也不可以
坐的。男人出海打鱼,家里人不可以问他上哪里,也不可以在男人离家期间招待
客人,下海的人不可以带随行香蕉,否则就会倒霉。
作者作为女人,又生活在夏威夷,真的是非常庆幸以上这些习俗随着基督教
义的传播到了1820左右都已经没有了。但尽管这样,历史的痕迹偶尔也会在后
代中显现,本人也有所经历。以下这些生活的习俗,在某些土著居民区偶尔还会
碰到,如果你来夏威夷,入境问俗,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带花
夏威夷人送鲜花做成的花环表示欢或祝贺,他(她)会为你带在脖子上。你接受
了以后不要马上取下来,你也不能马上就摘下来转赠他人,除非你转赠的对象是
你的家庭成员。否则会被认为很不礼貌。
行为
做贼的人手会痛而且会生癣,淫乱的男人下体会痛。走路时脚无故地痛起来的人
要小心,可能你走错路了。
丧葬
家里有人生病或受伤需要抬出门外,必须脚先脑后。如果头先脚后地抬,会被认
为是抬死人,很不吉利。
家里死了人,夏威夷的习惯是必须全家举哀,哭得越悲切越好。很多家里人因此
敲掉门牙,自残自己的面容和身体,表示最诚挚的哀悼。
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来夏威夷一玩!为方便你的旅游做计划和做预算,请
参看我们网站的"精打细算的旅游套票"。
对外交往中的西方礼节与风俗习惯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化行为的积淀,它
包括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等,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某一地区的每个成员,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地区
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该地区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特征。在对外交流和交往过程中,了解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节与
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跨越由于文化障碍所造成的鸿沟,成功而迅速地达到交际
的目的。
一、西方礼节
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语言、风俗和习惯,形成了共同的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
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有时会出现截然的
反差和根本的对立,常常具有不可移易性和不可通约性。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
中西文化差别较大,这种差异在日常交际的语言方式和礼节上主要有如下表现:
1、称呼和问候
中西文化在称谓上的差异较大。西方称谓不拘礼节,多用名字相称,不仅兄
弟姐妹间如此,即时对长辈和师长,也有直呼其名的,这与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
的称谓习惯完全不同;汉语中的“老”是对人的尊称,而英语中“old”却是“u
less”(衰老、不中用)之意,十分忌用;再者,汉语中常常将职业作为称谓,
如称张局长,李主人,王老师等,英语中却只说:,,MissWan
g等。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吃了吗?”“去哪里?”“忙什么呢?”
等,而西方人听到类似问候,会感到别扭、不快甚至恼怒。如果一个西方人听到
有人问他:Haveyoueaten?(吃了吗?)马上就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认为对方
想请他吃饭,二是会想,oney.(难道我连吃饭的钱也
没有了吗?);如果听到有人问他:Whereareyougoing(去哪里呢?)他
会回答:It`snoneofyourbusiness.(与你无关。)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
打招呼时,常会说些Hi,Goodmorning,Hello!之类的客套话,从不打听别人
的隐私。
2、赞扬和赞赏
中国人对待别人的赞美常常表现得过分谦虚,甚至故意“否认”对方的赞誉。
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说:“这件衣服真漂亮,非常适合你”时,马上就会说:“你
过奖了,一点不漂亮,很便宜”等,若西方人听到别人的赞美,会感到快活、认
同并致谢。如果一位西方女郎听到别人说:“Youaresobeautiful.”(你太
美了)定会愉快地回答:”`ssogood.”相反,如果公开赞美一
位中国女子,则会被认为是轻佻、无理或者流氓行为。
3、邀请和道别
中国人受到别人邀请时,即使很乐意前往,也会半推半就,假意推辞一番,
这一举动常常让崇尚直率的西方人感到难以琢磨。如一位西方人(Westerner简
称:W)邀请一位中国人(Chine简称:C)共进晚餐,常会出现类似下面的对
话。
W:Willyoucometodinnerwithme?(共同进餐好吗?)
C:MaybeIwill.(或许吧。)
W:Willyoucomeornot?(行不行啊?)
C:Iwilltrymybest.(我尽量吧。)
如果这位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就会进一步逼问:“Pleatellm
e,yesorno.”(告诉我,到底行不行?)我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礼仪习惯,
就应该明确地答复:“Yes,Iwill.”或“Sorry,Ican`t.”,以免引起不快。
客人离开时,中国人习惯于将客人送到门口说“慢走”、“走好”等,如果
按照同样的习惯对西方人说:“Goslowly”“Takecare”等,他们会感到很
恼火“Iamstrongenough,whyshouldgoslowly?”(我身体很好,为什么
要慢慢走呢?)另外,中国人道别时十分干脆,通常会看看表说:“我该走了。”
这种道别方式会令西方人感到吃惊。西方人的习惯是提前十分钟左右表示要离开
的打算,说些:“Ithasbeenapleasureeingyouagain,butIhavet
oattendameetingat10”(又见到你太好了,但我必须在10点钟开个会。)
之类的话。
4、礼尚和往来
中国人自古以谦谦君子而自居,在送礼时常常会说:“这不是特地买来的,
我们还多着呢。”或“礼物菲薄,略表心意。”等,受礼人则常说:“我们这有,
不用您破费”等,而西方人在送礼时,则习惯上说:“这是我特意为你挑选的,
是名牌”等,受礼人则会说:“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太美了,谢谢你”等。实际
上,西方人并不太在意礼物的金钱价值,只要是精心挑选的,哪怕是一双袜子都
会令对方感到满意,但如果以此来对待国人,却往往会有“小气”之嫌。
5、隐私和禁忌
隐私在西方倍受重视,中国人谈话时通常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工作、
收入、身高、体重等,以示关心和爱护,而这些话题却正是西方人的禁忌;再者
如到西方人家中做客,切忌随便走动查看,更不兴问房价、装修等情况,甚至想
看一下桌上的报纸、书刊或上卫生间等,都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方可。
以上种种礼节差异的事实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沟通是顺利交际的重
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如果囿于本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交际模式去交往,不必要的
误解和误会是难以避免的。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有趣的西方风俗及其渊
源,对于探索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解析西方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顺利架起
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绅士风度展示
中国素称礼仪之帮,汉语中有“礼多人不怪”之说,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
“Agentlemanisagentlemananywhereandatanytime.”与之相呼应。然
而有时,此之礼并非彼之礼,彼之有理也许为此之失礼。
比如说国人待客,主人明明精心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却偏偏要说“家常便饭,
请将就”以表客套有理。然而,将此做法用于西方客人身上则适得其反。主人的
客套有理往往因客人难以领会而使其诚意受到怀疑:既然是家常便饭,何以用来
招待客人?而主人的热情有理又往往使客人有“被强迫”之感。
女士优先是绅士风度的最好体现。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男士总是很主动、
很乐意地为同行的女士让座、开门等,当共同进餐时,男士肯定会先拉出椅子,
请女士入座后自己才坐下,如中途有女客人进来,男士也要首先起立以示欢迎,
这些都是绅士风度的具体展示。但近年来,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女权运动
的高涨,许多妇女认为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曾经有人戏虐地
说:如果一个小女人自己连门都不会开,其工资报酬不及男性的60%也就不足
为奇了。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女性都被认为是两性当中比较脆弱,需受保
护的一种。英语词组workinggirl至今仍被当作妓女讲就是最好的例证。
2、
3、时尚休闲娱乐
汉语中有“无以衣帽取人”,之说,英语中也有几乎完全一样的“Neverj
udgefromappearance”然而衣帽能传达的丰富信息仍是不可否认的。
上世纪60年代,越战的残酷现实威胁着美国青年。对政府及一切传统观念
的怀疑和不满情绪膨胀,导致了Hippie嬉皮士精神的流行。无数年轻人加
入到了大布遮体、蓬生须发的行列之中。他们要逃离文明的现代都市,群居于荒
郊野岭之中。嬉皮士们丝带束发,原始的珠串做项链,男人戴耳环和手镯,常常
数万人佩花集会相聚。正如嬉皮士代言人约翰.列侬在歌中唱的那样:“所有这
些都是在说:给和平一次机会。”
70年代,现代都市的冷漠和资本经济对人的漠视首先刺激了敏感的年轻人。
在完全是年轻人的艺术形式——摇滚乐当中开始出现了大量冷漠、恐怖的形象,
从歇斯底里的嘶叫和愤怒,到几乎没有形式的歌。许多年轻人开始模仿那些被称
为Punk风格歌星们的装扮。当那些留着鸡冠状、针状发型、脸上涂着可怖的油
彩,穿着金属一样衣服的年轻人出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他们要表达的是赤裸裸
的内心世界。
而进入80年代,当那些住豪宅、开名车、着名装的Yuppie(雅皮士)出现
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许多的年轻人在新兴的技
术性职业中找到了天地,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他们要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所
带来的丰硕成果。
90年代刚刚开始,代表着美国计算机产业中心的西雅图便出现了令新一代
青年心仪的新的摇滚乐形式和文化:Grunge。其代表摇滚歌星KurtCobain从不
穿西服,只穿T恤和衬衣,穿破了洞的宽牛仔裤,从不用洗洁剂洗头洗脸。没有
悲也没有乐。当Cobain饮弹自杀后,数以万计的青年在烛光中为他的遗言而热
泪长流:“我已经没有快乐了,与其湮灭生,不如迸发死。”
衣着和娱乐固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什么,可当它试图说明什么的时候,却能
说明得非常深刻。
4、
5、
中国人爱酒,上至官显贵,下至市井平民,岁月悠悠,孕育了令国人自豪的
酒文化。当然,这里的酒多是由高粱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欧洲的葡
萄酒传人中国大概是和天主教传人中国同时发生的,最初的中国教徒们大部分来
自于上流社会,他们认可并接受了部分的西洋文化,闲来无事时,品一两杯洋教
士带来的葡萄酒自然就不稀奇了。尽管葡萄酒在中国的餐桌上也曾略领风骚,却
总难成气候,始终无法取代传统白酒的霸主地位,直至最近几年,葡萄酒才逐渐
得到了国人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味道,更是因为它在这块土地上所
获得的对饮用者文化修养及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当年的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烫饮
葡萄酒的豪情曾博得了众多红颜知己的倾心,今天的文人雅士常常将雪碧渗到干
红中开怀畅饮,但这些行为在西方人看来就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在此就让我们来
了解一下葡萄酒中蕴涵着的西方文化。首先,酒与肉的搭配。红酒要配红肉,指
红葡萄酒(主要由葡萄皮加工而成)一般要与羊肉、牛肉同时饮用,这类肉在未
煮之前的颜色为红色,故称为红肉;而白葡萄酒则要配以家禽、鱼类等白肉。这
样的搭配不仅颜色相一致,而且味道也协调。红葡萄酒味道较浓烈,可以覆盖住
牛羊肉强烈的气味;而白葡萄酒味道微妙稀薄,正好与家禽、鱼类等相配。其次,
瓶塞问题。当酒店的斟酒员当着你的面打开一瓶葡萄酒,并把瓶塞递给你时,正
确的做法是检查瓶盖的湿度,并看看有无破损,因为潮湿的瓶盖可以阻止空气的
进入而保持酒的原味,而干燥或破损的瓶盖则表示空气侵入酒已变质。最后,祝
酒词与面包片。在祝酒词中我们常可以听到:“
ggestatoasttoourfriendship.”to
ast的英文愿意是面包片,西方的祝酒词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面包片而不是
牛排、三明治、汉堡等其它食物呢?这有其历史、文化渊源。西方人历来就把女
性作为心目中的偶像来崇拜,常常为女性而干杯。古希腊人习惯于为奥林匹斯山
的女神们而干杯,而罗马人则喜欢为相互之间的情人而干杯。英国有一个以温泉
著称的名叫Bath的小城,一天,有两个年轻的击剑手路过该城的一个公共温泉
时,被温泉中一个美丽的女性塑像所吸引而停下来驻足观赏,其中的一个在温泉
中沾了一下酒杯说道:为美丽的女神而干杯。因英国人有在酒杯中漂浮加有香料
的面包片的习惯,于是,另一个剑手就调侃地说道虽然他喜欢杯中之酒,但更愿
意要酒上面漂浮着的面包片。在此,他把温泉中的美女比喻成了酒杯中的面包片。
从此,人们在祝酒时开始用面包片来代替美女。渐渐地,人们又用toast来表示
祝酒时的动作或行为。
中西文化、语言尽管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但在多样性的背后仍有着
统一的一面,这正是中西文化间能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中国古
代妇女将脚缠成“三寸金莲”和西方妇女的穿高跟鞋,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审美时
尚的需求,只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方法的不同而已。因此,在
对外交往中我们只有充分人认识到中西文化模式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积极地融
西方文化于对外交往之中,才能架起两种语言模式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培
养和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常见东西方国家风俗习惯(四)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1日/字体:大中小
三.非洲国家习俗礼仪。
1.
2.
3.尼日利亚
位于西非东南部,是西非的“天府之国”。居民中穆斯林占47%,基督教徒占3
4%。尼日利亚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黑人国家。
尼日利亚有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截
然不同。施礼前,总习惯先用大拇指轻轻地弹一下对方的手掌再行握手礼。
谈话中应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宗教。他们不愿谈论政治,特别是有关非洲的政治问
题。要避免谈有关南非的事,另外,所携的印刷品不要有涉及南非活动的画面。
恰当的话题是有关尼日利亚的工业成就和发展前景。
尼日利亚人和人交谈的时候,从不盯视对方,也忌讳对方盯视自己,因为这是不
尊重人的举止。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13”。已婚妇女最忌讳吃
鸡蛋。她们认为妇女吃了鸡蛋就不会生育。
尼日利亚伊萨人认为食指是不详之物,无论谁用右手的食指指向自己,都是一种
挑衅的举动;如果有人伸出手并张开五指对向自己,更是粗暴地侮辱人的手势,
相当于辱骂祖宗。这些都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他们用餐一般习惯以手抓饭,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
英语“对不起”的几种用法
“对不起!”是很有用的一句话哦!当你不小心弄脏了别人的东西,或是上
课迟到,或是冒犯了别人,或者……,总之,“对不起”可是有很大用处的,但
是你知道“对不起”都该怎么说吗?
先来看看我们常说的“sorry”。它是“道歉”的意思。我们说sorry时,
通常是因为犯了错误。
比如你和别人约好在电影院见面,可是你迟到了。你就可以说“I'msorry
I'mlate.”如果你在拥挤的人群中不小心踩了一位先生的脚,就可以说“Oh,
I'mterriblysorry,allright?”
另外,sorry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当你听到某种不幸的消息时,你也应该
说sorry。这时,sorry的意思就是表示遗憾和难过。比如:I'msorrytohea
rofyourpreciouscat'sdeath.(知道你心爱的猫咪死了,我很难过。)
另一个常用来表示“对不起”的是“Excume”。但它其实是一种礼貌的
语言形式。换句话说,我们说excume时并非犯了错误,而是因为要打扰别人
或是仅仅想吸引别人注意。比如向别人问路的时候要先说“excume”,意思
和“打扰一下,劳驾”差不多噢!例如:
Jenny:oupleatellmethewaytothepostof
fice?
Woman:thiswayandturnleftatthecondcrossing.
:Thankyou!
如果你不得不中断和别人的谈话,也要说“Excume”。
Jenny:Excume,butIhavetogohomenow.Annie:Seeyoutomo
rrow!
向别人请求许可时也常以“Excume”开头。
这么说来,我们在打喷嚏或咳嗽之前,最好也挤出一点时间跟人家说一声“E
xcume”!
最后再来说一个非常郑重的“Myapology.”,意思是“我道歉”,这可比
单单sorry要严重的多了,通常是用在非常严重的场合,比如在电影《加勒比
海盗》中,总督对Norrington和年幼但是好奇心很强的女儿说海盗的事情非常
不满,Norrington就用“Myapology.”来表示歉意。那要表示“接受别人的歉
意”怎么说呢?就是“Apologyaccepted.”大家注意一下,很多电影里都有这
样的对话哦。
总的来说,具体情况具体操作,大家可千万别用错了。但一定要记住:表示
礼貌的excume要常挂嘴边,但sorry和Myapology最好避免啦,既使是会
及时道歉,总做错事也是很不好的哦!
中西方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称呼和问候之类。在汉
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
上一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等,
初学者应当注意。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Au
nt,Uncle,Cousin”等。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细,
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者的关系。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
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家庭成员之
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you”。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
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weather,isn'tit”。
而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
空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
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
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
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与西方人交际时应注
意一些话题。譬如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问对方的年龄、婚
姻状况、个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类的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人的隐私,别人无
权知道。特别女性的年龄,忌讳得很。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忌讳。尊重女士
是英国绅士的一大特点。“Ladiesandgentlemen”.“Ladiesfirst”等。La
dy在前,体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如果陌生人见面,介绍人一般都是先向女
士引见男士,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座位、拿行李等是英国所崇尚的一种道德风范。
当你带领客人到家作客时,英国人仅会领你到客厅或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而
不会带客人象中国人那样到处参观,西方有一句谚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们的城
堡”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则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
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国家的社交习俗中坦荡直率的风格与中国人特有的
谦虚谨慎很是不同。当别人问你是否有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总是要客气一番,
有时会叫人搞不清是真还是假,弄得尴尬不堪。按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要即要
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或不要“No,thanks”,不必推来推去。当你受
到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说声“Thankyou”。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那是非常得
体的用语,无须谦虚。
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小朋友们,生活中的数字(number)无处不在,
Doyouknow?由于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它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听我来介绍一下吧。
中国人(Chine)偏爱8(eight)和6(six),忌讳
4(four).而西方人认为3(three)和7(ven)是大吉大利的数
字,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西方文化认为世界(theworld)是
由大地(land),海洋(a)与天空(sky)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动
物(animal),植物(plant)和矿物构成,所以他们就特别喜欢3这
个数字。但是西方人认为13(thirteen)是个不祥的数字。重大
活动不安排在13号,请客避免13人入席,电影院里没有第13
排和13号座位,这是因为耶稣受难的前夜,和12个门徒共进晚
餐,师徒13人中出现了一个叛徒犹大,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民
族都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
通常认为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运
用数字时,往往赋予它们许多非数量的涵义,即许多数字在言语
交际中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量意义。不同的民族与国家或地区
都有自己习惯使用的数字或称之为偏爱和伏恶的数字,这些数字
对该民族与国家蕴涵着特殊的文化习俗.
我们发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几乎时时
都在运用各种数字来传递信息、传情达意。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
同,各民族数的灵物崇拜也是不同的,具有独特的神秘意义和色
彩。无论是吉利数字还是不占利数字,似乎都同人们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一般来说,数的灵物崇拜有以下特点:1)运月象征手段。
用具体的数字符号表示抽象慨念或思想感情,给数字赋子神秘色
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2)约定成俗。不同民族文化中数字灵物
崇拜现象是约定俗成的;3)运用联想。同样或类似的事物只要在
数量上相等,便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结果。
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是
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数字文化现象或数字的语
义内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人研究的
课题,因为它涉及面广,文化内涵很保,民族差异甚大,而且随
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充实、更新,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相
当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是绝对不应忽视的。
第一神奇的数字3
有些民间故事中,自始至终几乎都用“罗,如选派使
者用了三天,打仗延误了二年三个月,交战三昼夜终于战胜对方,
祝贺胜利欢庆二日,设宴祝捷三天三夜。一篇古代壮士歌,说的
是财下久克问地里一共射了333支箭,无论是那300支箭,还是
30支箭,他都不感到俞潜,唯独十分惋谱的是箭杆上有光芒四
射的海鹰羽毛的3支箭。
追溯西方人偏爱数字“3”的原因,估计与基督教文化
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偏爱数字3和3的倍数,
基督教文化中,数字“3”以及数字“12”的出现十分频繁。如
троица圣父、圣子、圣灵,位一休,“圣经”里讲到与
数字.“3”、“12“30”有关的故事还有:以色列人有三大圣
祖;先知约拿在大鱼的肚子里三天三夜;耶稣降生时“三王来
朝”彼得书次不认主;犹大出卖耶稣要了30块银币;雅各生了
12个儿子;以色列人有12支派的祖先;耶稣犯门徒等等。
汉语中,3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数字,除表示数量3外,
还往往表示许多、很多、极多,甚至还具有限度、极端或极少的
意义。如“事不过三”,“三生有幸,“三寸不烂之舌”,“三
户亡秦”,“三寸金莲,”等。有人认为“三”是尊贵而成功之
数,应该说不无道理。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二”表示天、地、人,
当然是无比尊贵。《史记》称数始于一,终干十,成J飞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几,二生汽,三生万物”。对汉民族
来说“罗是最富有魅力,最为人所喜欢,也是用得最多的数字。
《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仅以“三”打头的成语就有78条,例如:
三分鼎立,人成虎,三生有幸,三更半夜,三思而行,三朝元老,
三竿日上,三绝韦编,三千珠履,等等;(中国俗语大辞典)中
以“三”仃头的俗语215条,例如: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三个闺女一台戏;三句不离本行;以
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三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等等。以上
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其他含有三的成语与俗语,比如,无事不登三
宝殿,一问三不知,隔三差五,酒盖三分羞,等等。中国占典名
著之一《贾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目录中有“三”字的就有十
儿处,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刘玄
德三顾苹庐”,“定三分隆中决策”,“孔明三气周公瑾”,“诸
葛亮智取三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等。再加上“六出祁
山”,“七擒孟获”,“七伐中原”等数的运用,使《国演义》
这部巨著多少年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通过上述人们都偏爱数字“3”的对比,可得出以下结
论1)历史留下来的民族都十分偏爱数字“3”,2)西方人人偏爱
数字“3”与希腊和基督教文化关系密切;汉人偏爱3”主要受
“三生万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实民族都偏爱3并不难理解,
因为在远古时期,人类思维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人们刚刚学会
数数之时,仅能区分于1(表示单数),“2”(表示双数),
“3”(表示多数);3)西方的民问创作中,都大量运用数字3,
以表示其“多”;4)神奇的数字“3”在多种语言的成语、谚语、
俗语以及固定词组中都有体现,根据日前所掌握的材料,就其数
量而言,汉语中要比外文多得多,就其内容而言,汉语要比外文
丰富得多。
第二神气的数字6
这个数字就不能按中国人观点看了,按照汉语的发音,
六和路相通。中国人说六六大顺,认为六越多越好,带有路路通
的意思。而在西方人眼里,666这个数字是魔鬼的数字。人们甚
至以此证明,古罗马暴君尼禄和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撒
旦的化身。
西方国家的基督徒认为,新世纪的第6年6月6日,是魔
鬼降临的日子,此时很多人难免都会出现世界末日恐惧症。直到
2006年6月6日半夜12点之前,他们都会为是否会发生末日大
战而担忧。另一些人则相信,这一天是他们最接近狂喜的日子,
因为上帝要召唤他的忠实信徒们去到天国了。一些网站在帮助人
们准备迎接上帝的降临,告诫信徒们现在是扣紧座位上的安全带
的时候了。
最早把666这个数字与魔鬼联系在一起的,是圣经《新
约启示录》一书。书中的第13章说,耶稣回来之前,会有魔鬼
撒旦派来的一个反对基督的假先知降临,这标志着末日审判和苦
难时期的来临。这个反基督者试图通过神迹的显示获得人们的支
持,并会杀死那些拒绝效忠的人。关键的一节中说:“只有额上
和手上有兽印的人,才叫聪明,这里面有智慧!它的数目是666。”
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和击败这个反基督者。而666也由此被基督徒
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不过另外一些研究神学的人指出,数字
“666”实际上是当年的编书人用来影射迫害基督徒的暴君尼禄
的。
欧洲国家有着西方人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共同忌讳。西方人普遍
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
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
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
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
(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招手一类友
好的手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是把手背朝向对方招
手。因此,记住下述关于欧洲国家各自民族文化习俗特点的提示,对于跨国文化
经贸活动的展开将是非常有益的:
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
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
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
丹麦人,喜欢桑拿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
拿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和作为最佳馈赠;
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
花或糖果等礼物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
流行色;
德国人,有一种名符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总是很严肃的,
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礼的表
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希腊人,爱午睡,为亚热带气候所致。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最
后分别才道“晚安”。希腊人做生意方法比较传统,讨价还价到处可见;
奥地利人,不喜欢在新年期间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着行走,象征不吉
利,若吃了虾,新的一年生意就难以进取。
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
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法国人,给人印象是最爱国的。即使英语讲得再好也会要求用法语进行
谈判,而且毫不让步。对穿戴极为讲究,在会谈时应尽可能穿最好的服装;
爱尔兰人,忌用红、白、蓝色组(英国国旗色),这是由于政治、历史原
因所致。另外爱尔兰的法律禁止爱尔兰人离婚;
意大利人,比德国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国人多一些热情。但在处理商务
时通常不动感情。作出决策较慢,并不是为了同同事商量,而是不愿仓促表态;
卢森堡人,日尔曼人的后裔。由于国家小,多数人中午驾车回家吃饭,
午间不办公;
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
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
葡萄牙人,很像希腊人,随和,喜欢社交。尽管天气热也穿着西装,和
他们谈判时,应上衣整洁,并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戴上领带;
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
相反。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它语言。
外国人传统节日送礼风俗习惯
西方国家对传统节日与礼品的关系也是如胶似漆。西方的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不仅是宗教的节日,而且也是传统的民间盛大节日。
一到12月初,人们便会为欢庆这一年一度的节日而忙碌起来。主妇们一一买
来圣诞食品,诸如火鸡、野鹅、马铃薯、各种蔬菜、蜜饯、水果饼、葡萄干等。
不少家庭的客厅里、火炉旁,放置了大大的圣诞树,树叶上挂满了各种小装饰
品,彩色小灯爬满了翠绿的圣诞树,此时,各式各样的圣诞卡已被巧置于整个
房间,琳琅满目。当然,有的家庭是把要送给亲人的礼物藏在圣诞树枝中。各
商店也用长青树、彩纸、驯鹿、圣诞花、一品红等装点门面,到处洋溢着浓浓
的节日气氛,橱窗内节日商品五光十色,各类节日礼品应有尽有。
大商店里都有售货员化装成头戴顶圆帽,身穿大红袍子,须眉雪白象
征沾满雪花的圣诞老人,他手提礼品袋,向人们频频招手,既是向大家祝福,
又是提示大家别忘了给孩子买节日礼品。有时商店为了招徕生意,便会安排圣
诞老人从袋中掏出诱人的礼品,当场赠送给顾客身边的小孩,于是,节日气氛
倍增。
圣诞之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他们在上床以前,总会在床头挂上
一只袜子,盼望半夜里圣诞老人把礼物装进袜子。而第二天在袜子里也真会发
现礼物,这真是圣诞老人送的吗?自然是疼爱他们的父母亲了。
在英国,人们很看重午宴。午宴开始时,往往先要拉响圣诞花纸拉炮。
这种拉炮用硬纸板制成,管状,用彩色花纸包装,拉炮里面有能发出爆炸声的
拉绳,一个小礼品和一个卷得很紧的纸帽。当两个人分别拉两端的拉绳时,会
发出“啪”的一声。握住一半拉炮,就会得到小礼品和纸帽。小礼品通常是一
张印有笑话的纸条,读后令人捧腹大笑,纸帽特别逗人,一般成王冠形状,整
个午宴,彩色纸帽一直戴在拉炮人头上。人们品尝着烤火鸡、圣诞布丁和百果
馅饼,频频举杯,餐桌旁闪烁的彩色纸帽,传来的阵阵欢笑,构成了一派温馨
的圣诞景象。
而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却别有一番风情。圣诞时节,在澳大利亚正值盛
夏季节。橱窗里不乏圣诞雪景和雪压枝梢的圣诞树,可是商店门口的眉须雪白
的圣诞老人却无法恪守传统,只能穿着背心短裤,捧着冰镇橘子汁,一边畅饮,
一边向人们表示节日祝福。有时,圣诞老人也会忍受高温穿上传统的大袍,那
是以健壮体魄为基础的,同时必然得到高酬劳。无疑,澳大利亚的圣诞老人的
出场与“礼品袋”也有必需的联系。
在外国,也有不少礼品的象征意义已成为节日的重要内涵。每年2月14
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也称“瓦伦丁节”,鲜花、巧克力、糖果和香水等是情人
节常送的礼品,它们可以表达爱慕、崇敬、友谊等感情,节日的内涵“溢于礼
表”。有时,一张贺卡,几行情真意切的贺语也会洋溢出情感涟漪。至于送上
一张一起参加健美俱乐部的报名卡,或一起去小岛旅游,带上一个精美的野餐
食品包,都会被认为是情人节的佳礼。其实,情人节的送礼范围并不限于情人
之间,夫妻之间,有时对父母师长,都可以送上一份礼品,以表达一种真挚的
感情。学生们则在教室里庆祝这一节日。他们把精心选择的礼物放进“瓦伦丁”
盒子里,放学前打开盒子,交换礼品。礼物的情感意义已成为情人节的重要内
涵。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美国的母亲节,母亲们在这一天都能得到贺
卡、鲜花、首饰和服装等礼物,这些礼品是对母爱的回报,这一天母亲们的特
殊礼遇是在床上享用早餐,孩子们还请母亲到餐馆吃午餐或晚饭。到了6月的
第三个星期日的父亲节,孩子们又向父亲们送上贺卡和礼品,诸如领带、大号
字体印刷的精美书籍、划船桨、水下摄像机等。每年3月3日,是日本女童的
偶人节,又称为“桃花节”、“女孩节”、“雏祭”。据说这一节日源于中国,自
唐代德宗年间传入日本。按日本习俗。高中以下女孩在这一天都可得到一个古
装美女偶人礼品。显然,上述礼品的象征意义已与节日内涵和谐统一。
节日和礼品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借助礼品而满目生辉,礼品依托节日
而被请入千家万户。没有礼品的节日虽然不失庄严和深沉,却往往为此影响节
日的应有色彩;没有节日的礼品虽然也能不胫而走,然而与节日相联袂的礼品
更具有象征含义。同样的节日,因国度与地区的差异而各显礼品特色。有些礼
品,在不同的节日里都可以馈赠,并且常送常新。节日的绵延发展为礼品的翻
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礼品和节日在社会、消费、文化、心理、美学等意义上
得到和谐统一。
首先,许多传统节日是历经岁月变迁而留下来,它凝聚着历史传统的沉
淀,在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节日里,祝贺方式大多相同,包括送礼。所以传统的
礼物在节日里广受欢迎。
其次,节日大部分都具有喜庆色彩,送的礼物应具有庆贺意义。
最后,在传统的节日里,有不少是为了纪念人或事件,这就使节日有了
不寻常的纪念意义。在送礼物时要顾及到这一点。
文章关键词:社交礼俗宴会风俗习惯中国西方
文章快照:齿。”除
了历史悠久的特殊的乡饮酒外,上自国宴、下到家宴的众多宴会也自始至终体现
着长幼有序的准则和他律的行为模式。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筵席坐具的
变化,繁缛的礼仪已减少,人们在宴会上无须作揖、跪拜,但敬酒、劝酒却几乎
成为许多宴会的主旋律,主人千方百计用各种缘由敬酒、劝酒,并鼓动陪客轮番
劝酒,全然不顾自身和客人的承受能力和喜好,虽主观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但客观上却表现出对客人的不尊重。通常而言,西方人总是把女士放在优先考虑
的地位,尊重妇女是具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否则就显得粗俗无礼。虽然西方国家
很少有专门为妇女举行的历史悠久的特殊宴会,但在众多宴会中,无论是正式宴
会还是随意性强的鸡尾酒会或冷餐会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尊重妇女、女士优先的
准则和偏于自律的行为模式。对于正式宴会的社交礼俗,法国人塞尔《西方礼节
与习俗》的“宴请”等书大致分为邀请、座次安排、赴宴与入席、上菜与进餐、
离席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安排座次时,先以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
排座位的形式和具体座次。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
须将男女宾客分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
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女主人的左右两侧为男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
侧排列。此外,安排座次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二
是男宾常依地位和年龄安排,女宾则只能根据地位而不宜根据年龄安排,正如一
位英国法学家所说,“除特殊的例外,所有的女士都是年轻的”。在赴宴与入席
时,如果男女同时赶赴宴会,无论坐车还是走路,男士都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
先行,并让其走在人行道内侧;上楼梯时应让女士先上,下楼梯时则让女士后下,
以防跌倒;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厅内的男士们通常要站起来表示敬意;
当宴会开始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其拉椅子、入座,女主
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给女士上菜,先从左侧为女主宾
送上,再按顺序分送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给男士上菜,也按同样顺序
进行。当女士们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在整个进餐过程中,
男士有义务向身旁的女士递调味瓶并照顾她们,但很少给她们夹菜。除了尊重妇
女、女士优先外,进餐时还有一些细微且重要的礼俗,如身体不能前倾,只能把
头靠近盘子,手放桌面上而肘放桌面下;喝汤、吃面条时不能发出声响;饮酒时
以个人的意愿、喜好来选择是否饮酒、饮什么酒、饮多少酒,忌讳劝酒等。英、
法人认为如果不能像绅士一样用餐,将是一辈子的污点。在进餐结束后,必须等
女主人起立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可以说,
西方的正式宴会既严格地遵循着尊重妇女、女士优先的行为准则,也严格地遵循
着自律的行为模式。而西方的冷餐会、鸡尾酒会除了赴宴、入席一环外,其他环
节更多地体现出自律的行为模式。因为这两种宴会形式都较轻松活泼、自在随意。
冷餐会分设座与不设座两种,即使设座,也听凭宾客随意入座;而鸡尾酒会通常
不设座位,或仅设少量座位供年老体弱者用。所有菜点、饮料和用具都摆在餐桌
上,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愿望选择食用,并且常常是站着的.可以自
由走动、边吃边谈,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谈话对象、进行个别接
触和交谈。宾客来去自由,迟到和早退都很少影响整个宴会气氛。时代在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交通、信息传递的
方便快捷,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在社交礼俗上特别是宴会礼俗的差异正以相
互取长补短的方式逐步缩小,而适应新时期社交需要的礼俗也逐渐形成,中西结
合的宴饮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就是明证。、
sing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
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
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
老师为“MrWang”,女教师为“Miss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
上,如:王主任(DirectorWang)等,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9:2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84263138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俗的英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俗的英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