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措施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
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
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
1.发展过程
19世纪中叶,德国博物学家汉伯特首倡建立自然保护区。美国1864年为保护红
松树将约西迈克的谷指定为保护区。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18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附近建立世界第二个国家公园。到20世
纪2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20年代以后自然保护区的发
展速度加快,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之后,自然保护区加快发展并走
上规范化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也开始建立自己
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总之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上升。
2.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日本自然保护区面
积占国土15%;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土10%左右;其
他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很大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也较快,但不同的国家差别较大,有的发展中国家自
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土比例已达到发展国家的水平,但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还很
少。
目前世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地表陆地大约7%。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
1.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即有禁猎区、园林。这些是自然保护区的雏形,但直到解放还没有一个
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
我国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7年建立福
建省建瓯县万木林自然保护区;1958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
勐腊三个自然保护区:1960年建立了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60年还建立了
黑龙江伊春丰林自然保护区;1961年建立了广西花环自然保护区。到1965年为
止,我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处,面积共64.8874万公顷。
“文革”十年动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
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自然保护区才有所发展,但到1978年底,全国共有自然保
护区34个,面积共1265万公顷,只占国土面积的0.1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967.9万公顷(陆地面积
7336万公顷、海域面积36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02%。目前我国自然保护
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到1999
年,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146个,其中国家级155个,省级404个,市级138
个,县级449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总计8815.2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8.8%。截止2001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
总面积1298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387万公顷,海域面积602万公顷),约
占国土面积的12.9%。
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999个,保护区
总面积14398.05万公顷(陆地面积13795.00万公顷,海域面积603.05万公顷),
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3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
个,面积8871.30万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1.31%和61.61%。
2现状
截止2003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建立
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999个,保护区总面积14398.05万公顷(陆
地面积13795.00万公顷,海域面积603.05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
陆地国土面积的14.3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30万公
顷,分别占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1.31%和61.61%;地方级自然保护区1773
个,面积5526.75万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88.69%和38.39%。在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中,省级655个,面积3997.72万公顷;地市级339个,面积
426.92万公顷;县级779个,面积1102.11万公顷。与2001年相比,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数量增加了55个,面积增加了2967.46万公顷,分别增长了32.16%和
50.26%。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有内蒙古锡林郭勒、赛罕
乌拉、达赉湖、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丰林、五大连池、江苏盐城、浙江天目山、
南麂列岛、福建武夷山、河南宝天曼、湖北神农架、广东鼎湖山、广西山口红树
林、四川卧龙、九寨沟、黄龙、亚丁、贵州梵净山、茂兰、云南西双版纳、高黎
贡山、甘肃白水江、新疆博格达峰等2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湿地公约》“国
际重要湿地目录”的有内蒙古达赉湖、鄂尔多斯遗鸥、辽宁大连斑海豹、吉林向
海、黑龙江扎龙、三江、兴凯湖、洪河、江苏盐城、大丰麋鹿、上海崇明东滩、
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广东惠东港口海龟、湛江红
树林、广西山口红树林、海南东寨港、青海青海湖以及香港米浦等21个自然保
护区。作为相关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的有福建武夷山、湖南张家界、张家界大
鲵、索溪峪、天子山、四川九寨沟、黄龙、云南高黎贡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
纳帕海、碧塔海、翠坪山等自然保护区。还有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大
利亚鸟类迁徙区国际保护网络等。
措施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
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
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
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
系统中。
措施3→建立基因库: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
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
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世界高度重视抢救种质资源
为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抢救濒危种质资源。保护生
物多样性高度重视。
美国从1897—1970年的73年中,共派出考察队150次,其中到中国考察达20次。50年代
在拉丁美洲收集各种类型玉米种质1800份;到阿根廷、巴西收集花生,到意大利、希腊、
土耳其收集豌豆;70年代到非洲收集牧草、薯类;到土耳其、伊朗收集小麦和豆科作物。
到1996年美国已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达26.8万份入长期库保存,成为世界资源大国。
原苏联著名学者瓦维洛夫及其同事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进行了200次考察,到达60
多个国家,收集作物种质约15万份。60年代中到70年代又考察了50多个国家,收集到13
万份材料。到目前为止,原苏联已收集种质资源35万多份。入库保存17.8万份。
日本自50年代以来共进行种质资源考察20余次。1954年开始对中东小麦及其近缘野生植
物进行考察,已延续20余年,收集材料6400余份。日本农林省自70年代开始,赴意大利、
匈牙利、印度考察水稻;赴尼泊尔、巴基斯坦考察小麦;赴非洲、土耳其、伊朗、南美考察
饲料作物等,收集到大量原产当地的种质资源,现已入库保存14.6万份。
世界其它国家,如法国、瑞典、埃塞俄比亚以及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也十分注意国外种
质资源的考察收集。据统计,印度已入库保存14.4万份,韩国11.56万份,加拿大10万份。
全世界合计已收集种子样品610万份(含重复)。
我国抢救种质资源成绩卓著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
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农业部及各级政府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作物种质
资源普遍征集工作,农业部两次向全国发布征集各主要农作物原始品种材料的通知,要求以
县为单位,对各种农作物全面收集整理。历时4年,共征集到53种大田作物约20万份(含
重复),蔬菜88种1.7万份样本(含重复)。文革中,收集停顿,保存资源也有损失。为了进
一步抢救种质资源,1978年开始采取了补充征集、重点作物考察及重点地区考察三种收集
形式。1979—1984年历时5年的补充征集,共收集到60种作物11万余份种质资源;同期
进行的野生稻、野生大豆、玉米、蔬菜等重点作物的考察,收集到新种质1.5万余份。其中
野生大豆共考察29个省、市、自治区,1020个县,收集标本和种子9000份(含种子5000
份),分布上限达海拔2650M;野生稻考察已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西、四川及福
建等7个省(区)、139个县(市)发现有野生稻分布,收集种子或种茎近3800份。查清了普
通、疣粒及药用三种野生稻在上述七省(区)的分布与生境。
重点地区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从1981年开始至今,作为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先后考察了西
藏、神农架、海南岛、大巴山及川西南、黔南桂西山区及赣南、粤北等山区。
1981—1984年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收集到30多种作物的标本和种子14787份,其中活
种质7700余份。在西藏首次发现有野生大豆、野谷子、粒用藜及野生薏苡等。在采集的野
生大麦资源中,新变种达169个;收集的西藏小麦共分为143个变种,其中半野生小麦为
24个变种。还有丰富多样的果树、蔬菜、茶、桑、麻等种质资源。
1986—1990年进行的神农架及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共收集活种质样本14448份,其
中神农架9526份,海南岛4922份。发现了有稃玉米、光稃稻、长穗桑、鸡冠茶、无核荔枝、
黄色辣椒、黄色木棉、野生水韭菜等一批稀有种质;挖掘出糯玉米、炸苞谷、无筋菜豆、黑
糯稻、高山黄豆、陆稻等一批优良种质;挽救了狗尾粟、鸭脚粟、金黍、红小豆、蔓生大花
生等濒危种质资源;查清了野荞、野豇豆、野小豆、野桑、野生茶、野生荔枝、野葱、萱草
等野生种质在考察地区的分布。
1991—1995年重点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包括四川省的川东北及川西南、陕西、贵州、
广西等4省(区),共搜集各类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活种质14689份(其中川陕
8045份,黔桂为6644份),主要包括粮食作物6613份,油料作物1061份、蔬菜资源3680
份、果树资源1765份,经济作物1189份,绿肥、饲料、蜜源等作物380份。在黔桂川陕等
山区,小杂粮、食用豆类及果树蔬菜等种质类型十分丰富,显示了其多样性。此次发现的新
分布种(亚种或新类型)有:金花茶、水生薏苡、长圆苎麻、野生大茶树(均属国家一、二级
保护种质)。属国内新发现的有爆裂高粱、二季黄果、扁圆无籽刺梨、六棱茎苏麻、双季枣、
幼果三角形的野生荔枝、癞子金瓜、微型南瓜及乌皮辣椒等新分布种;属省(区)内新记录种
(变种)有小果薏苡、草籽、帚序苎麻、楔基苎麻、、山龙眼、冬桃、荆豆以及野坝子、香茶
菜、黑荆树等新蜜源植物20余种;发现的野生和珍稀优异种质还有不含咖啡碱的兴义苦茶、
野苏麻、野苦瓜、水耳子、李氏禾、野绿豆、野生莼菜、鹿耳韭、八月瓜、野枇杷、余甘子、
野生四季芒果、野扁桃等。珍优种质有古潭早荔、矮香蕉、无核黄皮、四季木菠萝、从江冬
桃、矮高粱、藜豆、光稃稻“黑瓦灰”(具广恢和优质、抗病、抗旱、耐冷、大粒等优点)、
双白头玉米、矮黄豆、小粒豆芽豆(千粒重42克)、双结板栗、长果大叶桑、冰粉子、高蛋
白低脂肪的黑葵花,以及穗形、粒色、粒形十分丰富的籽粒苋、狗尾粟等。上述种质均具有
开发利用价值,也是育种的好材料。
“九五”特殊地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之一,目前已完成野外考察
收集任务,收集到粮、油、菜、果、棉、茶、麻、烟及野生近缘植物8082份。发现了一批
珍稀、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其中主要有抗病、耐寒、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水稻、玉米、
油菜、蔬菜、麻、果树等地方品种。新发现6个野生稻分布点,其中广西有4个普通野生稻
分布点,云南有2个疣粒野生稻分布点。在收集的苎麻资源中,楔基苎麻、茎花苎麻、小赤
麻等3份样本为重庆市新记录种,且楔基苎麻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新栽培种,具有学术和科
研利用价值。众多的珍优资源正在田间鉴定中。
截止到1998年底,国内各类考察共收集各种作物(植物)种质资源近7万份,基本上摸清了
考察地区和重点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及其分布范围、生态环境和植物学性状,发现了一些新的
野生群落、种、亚种、变种(类型),丰富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为育种、生物工程和
分类、起源等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措施4→构建法律体系:
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
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
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
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
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设
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
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
大会的通过。
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
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
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它们为保护生物资
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
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
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
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中国于1992年6月
11日签署该公约,1992年11月7日批准,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书。
我国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生物多样
性工作,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物种资源众多,
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93年中国批准公约以来,为了加强物种资源的保护,为遏制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15年来中国已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
架》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20多项,特别是2007年10月,我国制定并发布了《全
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2006-2020年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提出了12个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优先开展
的行动和项目。截至2007年,建立起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约占陆地
国土面积15.2%,超过国际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
对保护国家战略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8:2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809671383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物多样性保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物多样性保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