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生活

更新时间:2023-03-12 07:38:08 阅读: 评论:0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小班活动反思

语文与生活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今天星期四)

语文教育>>114

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李 烨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龙华镇台辛小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

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

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

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

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

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

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

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

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

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

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

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

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

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

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

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

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

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

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

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

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

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

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

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

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

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

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

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

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

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

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

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

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

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

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

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

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

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

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

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

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

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

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

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

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

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

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

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

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

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

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

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

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

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

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

富豪啤酒,步步领鲜”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

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

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

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

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

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

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

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

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

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

结果。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7:3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7788825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与生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与生活.pdf

上一篇:公文落款格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语文与生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