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
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孟子离娄章句》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
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
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
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
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
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
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
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
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
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
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
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
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
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
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
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原来的规章。’
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
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
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
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
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
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
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
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
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
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
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难;
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
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
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
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
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
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
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
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
“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尧舜,
宪zhang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奸
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
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乎
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
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
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
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
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
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
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
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
圆”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
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
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
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
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
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
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注释:
1.子产: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
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2.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
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3.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
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
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4.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5.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6.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
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
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
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
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
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
迩言。”《虞书》:“柔远能迩。”《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
也。”《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翻译
孟子说:“道路在近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
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
下就能够太平了。”
解析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
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
涂。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
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
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
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
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目、平天下”阶
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
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
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
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
理罢。
读解
孟子接着又分析了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
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平了。因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
相互亲爱的关系,不使用最佳行为方式,是没有办法在人类社会里生
存的。也就是说,最佳行为方式是首先从自己家庭里开始,亲近自己
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做不到,又怎么能
在家庭以外做到呢?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
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
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注释
1.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
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2.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
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
饮、喝之意。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翻译
孟子说:“言谈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吉祥的。这种不吉祥的后果,
应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担当。”
读解
这里所说的言谈,就是紧接上文的教育问题而言的。用善行去感
化别人不行,那么就要用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教育别人,那么,在
教育中,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也就是说,光喊口号“要善
良!”“要善良!”是不行的。要有实际的例子、典范,再加以理论
的评价,也就是“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我们现代社会也在拼
命提倡道德、精神文明等等,可是光喊道德、精神文明有什么用?只
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空洞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不行的,要说理,
要让人们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增加与巩固人们心
中的道德观念。
《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作者:佚名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
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文言文翻译:
储子说:“君王派人观察先生您,您果然不同于平常人吗?”
孟子说:“我有什么不同于平常人的呢?尧舜也与平常人相同。”
注释
1.储子:人名,齐国人。
2.矙:(kan看)同“瞰”。《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矙孔子之亡
也,而馈孔子蒸豚。”《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
《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
也。”《汉书·扬雄》:“瞰帝唐之嵩高兮,脉隆周之大宁。”这里用
为观察之意。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作者:佚名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
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
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
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文言文翻译: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
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
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
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
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我想按规范行事,右
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注释
1.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2.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
敖。
3.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
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议
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
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人要是动不动就改变自己的言行,就是没有责任心的
人。”
注释
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
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
《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
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
《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6:1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72894138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斐然成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斐然成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