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

更新时间:2023-03-12 05:14:10 阅读: 评论:0

疙瘩汤的家常做法-开心果的功效与作用

琵琶教学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生日祝福话语)

第1页共19页

琵琶行教学反思10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

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

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

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

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

音乐的美好意境。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

哪里。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

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

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

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

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琵琶

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

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

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

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

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

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琵琶行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

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

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

第2页共19页

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

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

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

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

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

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

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

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

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

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

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

第3页共19页

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

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

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

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

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

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

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

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

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

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

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

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

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

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

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

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

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

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

第4页共19页

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

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

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

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

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

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

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

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

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

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

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

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

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

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

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第5页共19页

(二)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

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

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

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

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

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

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

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

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

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

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

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

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

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

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

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

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

第6页共19页

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

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

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

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

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

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

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

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

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

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

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

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

“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

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

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

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

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

第7页共19页

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

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

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

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

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反思3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

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

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

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

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

第8页共19页

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

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

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

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

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

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

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

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

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

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9页共19页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政权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

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

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商妇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

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

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

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

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

偏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人才。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

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

第10页共19页

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

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

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

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平实

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

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

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

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

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

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

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

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

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

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

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

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

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

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

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

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

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第11页共19页

琵琶行教学反思4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

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

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

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

——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

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

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

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

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

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

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

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

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

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

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

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

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

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

(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

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

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

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

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

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

第12页共19页

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

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

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琵琶行教学反思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优秀长篇诗歌,同时,此诗对于音乐的描写在

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树的。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而在于理解和体会,对职

校生来说不会太深奥难懂,对有开设声乐课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有吸引

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

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串讲课文等工作。第二节课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

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

写,学习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

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试模仿本文的表现手法,用

形象的语言描写出、说出你听后的感受。

在上课预备铃敲响时,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语》背

景音乐营造了氛围。紧接着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

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这些做法都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不错

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切入口,不断感悟

音乐的魅力,当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语言感

染力要求较高,因为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

联想,无法使学生更好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

现实,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激情地进行

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

诵读时,我对提问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不到位,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足的地

方。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听音乐,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

目的是学以致用。我选择的音乐是《苗岭的早晨》,此曲利于学生开展联想、想

第13页共19页

象,利于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多数同学言之有物。在作业的布置上,与学生

的专业特点结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针对性。

这堂课气氛活跃,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受到了欢迎。学生在学习中

发现了美、欣赏了美,同时更感受到了古诗词传统文学的无穷魅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6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

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

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

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

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

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

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

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

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

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

“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

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

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

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

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

第14页共19页

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

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

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

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

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

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

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

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

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

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

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

候有

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

来。

8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自由的读、大声

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

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

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反思失误:

1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

第15页共19页

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

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

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

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7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

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

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

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

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

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

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

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

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

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

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

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

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

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

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过程:

第16页共19页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

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

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

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

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

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

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

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9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文中他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一是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调技艺高超,一是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

遭遇有相同之处,所以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与友人送别听到琵琶女

的弹奏,心灵触动、震动,产生共鸣,千头万绪,产生创作冲动,为君翻作

《琵琶行》。这部流传千古之篇怎样来的?生活现实这是创作的源泉,本文的创

作与作者对琵琶曲的欣赏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现实,这里可以引导学生

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学习。

琵琶女诉说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商人只经商,她的家庭没有幸

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艺,商人为利,没有共同语言,一个爱音乐一个爱钱,结

果她被商人抛弃。我抛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共同语言组合的家庭会怎

样?”,同学们兴趣起来,发表什么意见的都有,我引导学生要从作品中学会做

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庭,选择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的教学,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

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课时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

第17页共19页

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我设置的三个问题

是:(一)谁解琵琶声;(二)谁解青衫泪;(三)谁解风物意。

这首诗的教学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

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

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

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

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教学过程及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

该高度重视的。

第一,教学设计,应该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

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围绕两条线

索展开:其一是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

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

对联导入,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解读文本,必须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

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

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

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提倡积极互动。在上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

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

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

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

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把握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贯彻新的教育

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18页共19页

琵琶行教学反思10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

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

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

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

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

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

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

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

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

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

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

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

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

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

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

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

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

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

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

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19页共19页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

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

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5:1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69250120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琵琶教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琵琶教学.pdf

上一篇:怎样做羊肉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琵琶教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