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座全⽯的教堂,中国的哥特⼤教堂是怎么建成的?
2015年秋天,⼀张“⼗字屋顶⼤教堂”的照⽚刷爆了朋友圈。
这是坐落于⼴州市中⼼的圣⼼⼤教堂,当地⼈都亲切的称呼它为“⽯室”。垂直航拍的视⾓让各位新⽼⼴州⼈眼前⼀亮,
众⼈纷纷惊叹:“从未想过⽯室还有如此特别的⼀⾯。”
圣⼼⼤教堂就这样凭借着⾃⼰的“头顶”,⼩⼩的⽕了⼀把。
圣⼼⼤教堂俯拍呈现⼀个⼤⼗字
然⽽⼤家不了解的是,这座始建于155年前的⼤教堂可厉害了:
它由数以⼗万计的花岗岩搭建⽽成,拥有“远东巴黎圣母院”的美誉。不仅是全国乃⾄全东南亚最宏伟的双塔哥特教堂,
也是全球四座全⽯结构哥特教堂之⼀。
圣⼼⼤教堂
在那个⼏乎没有⼈见过西⽅⼤教堂,⼜缺乏机械的年代,纯⼿⼯建造起这样⼀座庞然⼤物是何等不易?
那为何会修建这样⼀座⼤教堂?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01
缘起
鸦⽚战争后,中国的门户被迫向西⽅列强打开,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其中还包括:
对天主教准开教禁、发还旧址,允许西⽅传教⼠在各通商⼝岸建⽴教堂。
各国传教⼠借此机会,将在华传教事业进⾏了扩张。
早在明朝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就积极在中国各地活动,但由于清朝禁教,基督教的发展受到限制,直⾄鸦⽚战
争之后准开教禁。
1856年,第⼆次鸦⽚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州,把两⼴总督⾏署夷为平地。
时任两⼴“宗座监牧”的法国传教⼠明稽章,看上了⾯朝珠江的总督⾏署原址,要求划给他建造教堂,但遭到了两⼴总督
劳崇光的拒绝。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国内形势岌岌可危,明稽章依仗法国侵略军势⼒,再次提出将总督⾏署原址永租给他建
造教堂,并以“全城戒严”相胁,逼使总督劳崇光交出⼟地。
珠江畔的两⼴总督⾏署原址
次年,中法两国签署协议正式确⽴⼴州圣⼼⼤教堂的修建。
咸丰皇帝诏⽈:“从此永息⼲⼽,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猜疑”。希望以此换来中法两国之间长久的和平。
02
困难重重
明稽章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到50万法郎专款。
⼜到耶稣殉难地——耶路撒冷的圣母墓地河急流中取⼀块⽯头作为“⽯室”的奠基⽯,再到罗马取⼀公⽄的泥⼟置于基⽯
下。
表⽰天主教“创⽴于东⽅之耶路撒冷,兴起于西⽅之罗马”之意。
教堂两侧有两块刻有⽇期及地点砖⽯
法国教会专门请来建筑师Vonutrin和Humbert,仿照巴黎圣克洛蒂尔德教堂设计图纸,同时聘请了数百位中国⼯⼈参与
修建。
1863年12⽉3⽇,教堂举⾏隆重的奠基礼,修建⼯作正式开始。由于这⼀天是耶稣圣⼼⽇,教堂⼜以耶稣圣⼼作为主
保,故被命名为圣⼼⼤教堂。
教堂原型圣克洛蒂尔德教堂
然⽽教堂的建设困难重重。
⾸先,教堂为全花岗岩结构,这⼤量的⽯材需要到新安⽜头⾓开采,再⽤⽔路运回⼴州,路途遥远、运费⾼昂。
新安⽜头⾓今⾹港九龙
其次,由于缺乏机械,整个教堂必须⼿⼯建造。
但东西⽅建筑技艺差别巨⼤,没有⼀个⼯⼈曾经见过西⽅的⼤教堂,更别说有任何建造经验,只能凭借⼀个⽊制模型逐
步摸索。
再加上建筑师与⼯⼈之间语⾔不通,起初⼏年进展相当缓慢。
修建教堂时所参考的⽊模型,现藏于⼴州市博物馆
后来,两位法国建筑师因⽔⼟不服相继离开,具体指挥完成这项巨⼤⼯程的是⼴东揭西的⽯匠蔡孝。
作为⼀位经验丰富、技艺⾼超的建筑⼯匠,蔡孝巧妙地采⽤了若⼲中国传统⼯艺技术和材料,改变了建造过程中的困
境,率领⼀班中国⼯匠⾟劳⼯作⼆⼗余年。
不仅建造出了前所未见的⼤教堂,还将这座建筑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修建场景
03
03
⽯头交响曲
⼆⼗五载,教堂终于完⼯,多少⽯匠为其奉献⼀⽣。要如何形容初见这座⼤教堂的惊讶?
数⼗根⽅柱拔地⽽起。
⽅柱拔地⽽起
每根⽅柱的四⾯贴着⼀圈⼩圆柱成为集束柱,集束柱延伸经过15⽶⾼的柱头后,⼜向上散射出尖形的券,这些券相互交
叉后汇集到拱顶的最⾼点,形成教堂的“⾻架”。
在券与券之间填充上薄薄的“蹼”,构成完整的拱顶。
券架在柱⼦顶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柱⼦再传到地⾯,这便是哥特式教堂中最为精彩的肋拱
券。
肋拱券结构
同时,所有券都是尖券,更好的扩⼤了内部空间,⼜有助于⼒的传导。
⾃下往上看,整个结构好似从地下⽣长出来的⼀般,每个柱头都放射出好⼏个券,仿佛树⽊细长⽽挺拔的枝⼲向上发
散,⼀直延伸到近三⼗⽶的拱顶,营造出⼀种神秘⽽轻巧的飞升感。
抬头仰望,教堂⾼阔的⼤穹顶,如同浪潮般⼀波波往前⽅扩散开去。
教堂内部结构仰视图
然⽽整个拱顶除了产⽣向下的⼒,同样会产⽣横向的侧推⼒,这需要哥特教堂中另外⼀种特殊构造——飞扶壁,来承
接。
在教堂的东、西、北三⾯共有24个飞扶壁,如同⼀双双凌空飞跃的⼿,衬托着教堂的外壁。
飞扶壁
它们承接拱顶产⽣的侧推⼒,并且将这种侧推⼒传导到外侧的扶垛上,最后导向地下。
飞扶壁⼒的传导
同时由于飞扶壁的存在,侧廊的拱顶不必承担中堂拱顶的侧推⼒,可以⼤⼤降低⾼度,中堂也可以开很⼤的侧⾼窗。
如此⼀来,墙壁失去了作⽤,取⽽代之的是⼤⽚的彩绘玻璃。
飞扶壁、柱⼦与墙体、窗户的关系
接着来到教堂正⽴⾯。
正⽴⾯分为三层,底层是装饰精美的三个门,门⾯呈后退“⼋”字形,上⾯凹⼊,组成了哥特建筑中极有特⾊的“透视门”。
“透视门”顶端三⾓⼭墙,⼭墙上以雕花盲窗为饰,简洁⼜不失精致。
⼆层的正中为直径接近7⽶的玫瑰圆窗,整体造型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阳,⼗字窗型与24朵花瓣都在隐喻着《圣经》中的
典故。
玫瑰圆窗两侧各有⼀个尖顶拱窗,形成对称。
教堂正⽴⾯
三层的两边为钟楼。
东钟楼内悬挂着铜钟组,可敲出四组⾳律,铜钟⼀响传出低沉、洪亮、清脆的钟声,可传⾄⼗⾥开外,这便是⼴州城⾥
最早的报时⼤钟。
西钟楼的南、西、北三塔⾯,安装有罗马字钟⾯的时钟。
西钟楼,制图
最引⼈注⽬的是两座钟楼上⾼耸的尖塔,尖塔呈⼋⾓形,由铁件连接⽯块构成,越往上越锋利,营造⼀种直插苍穹的⽓
势。
尖塔,制图
从⾼空俯瞰,教堂的平⾯为拉丁“⼗”字形,这在天主教的⽂化中既歌颂着耶稣背负⼗字架的⽣命奉献精神,⼜是太阳、
⽕、光明的象征,表现教徒对“上帝之光”的追求。
教堂拉丁⼗字平⾯
04
多灾多难
然,战乱频频的20世纪初,这个世界上没有哪块净⼟可以从纷飞的战⽕中幸免,哪怕是尘世中的“天国”,受天主庇佑
的“⽯室”。
“七七”事变爆发,⼴州成为⽇本轰炸的⽬标之⼀,坚固的“⽯室”却在⼀段时间内毫发未伤。
1938年8⽉,⼀架⽇机被中国军队⾼炮击中,撞毁在教堂前的沧海茶楼,“⽯室”拿破仑时代的彩⾊玻璃被震落过半,⼤
时钟也被震停。
战争情景想象
1938年8⽉,⼀架⽇机被中国军队⾼炮击中,撞毁在教堂前的沧海茶楼,“⽯室”拿破仑时代的彩⾊玻璃被震落过半,⼤
时钟也被震停。
解放前⼣,蒋介⽯集团溃退南逃,炸毁海珠桥,“⽯室”的彩⾊窗玻璃绝⼤部分被震坏。
磨难远远不⽌这些,“⽂化⼤⾰命”期间,“⽯室”内原本所剩⽆⼏的玫瑰花窗的彩⾊玻璃被红卫兵砸碎,教堂内的长⽊椅、
书籍被焚烧,部分墙壁、⽯柱因焚烧⽽破裂……随后教堂⼀度被当作废品仓库、垃圾处理转运场来使⽤。
再加上长期风吹⾬打,“⽯室”早已伤痕累累。
直⾄改⾰开放后,提倡宗教信仰⾃由,在各⽅⼈员的努⼒下,⽯室才得以陆续恢复原貌。
05
如今
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圣⼼⼤教堂时,世界早已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座⾼耸瑰丽的建筑,也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化遗产,真实地记录这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历史和百余年来沧桑变化。
经历了2004年~2006年的⼤修缮,“⽯室”已经焕然⼀新。
焕然⼀新的“⽯室”
战时损毁的玻璃,全部换成了从菲律宾定制的彩绘玻璃,玻璃上绘制着⼀个个圣经故事,被⼈形象地称为“不识字的⼈
的圣经”。
每当阳光从彩⾊玻璃穿过,形成了绚丽奇幻的光线效果,浓烈的宗教氛围令⼈恍若置⾝上帝之所。
窗户和光影
定制的新时钟已经到岗,⽼时钟退休,⼊住博物馆养⽼。
屋顶脱胎换⾻,不仅外部得到修复,内部也变成了更加坚固的框架结构......
“⽯室”以全新的姿态,与⼴州的其他名胜古迹⼀起,迎接世界⼋⽅来客。
“⽯室”夜景
不仅是圣⼼⼤教堂,⼴州这个有着千年中外⽂化交流的城市,还有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今
天我们⽂化艺术的源泉。
如今,它们中的⼀些,已经如⽯室圣⼼⼤教堂⼀样得修缮维护,重新进⼊⼤众视野,但还有很多散落各地,未被受到重
视。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5:1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69089138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哥特式教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哥特式教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