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疾也的以

更新时间:2023-03-12 04:53:53 阅读: 评论:0

小班音乐游戏教案-项目沟通管理

不以疾也的以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大虾)

三峡的文言文翻译8篇

郦道元历史故事篇一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郦道元出生于一个世代士官家族,其父郦范是北魏的显要官员,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等

职,爵位从男爵、子爵直到公爵。道元幼年随父赴任。父去世后他继任其爵位,被封为永伯

侯,历任太尉掾、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州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

黄门侍郎、侍中兼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在任关右大使时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所害。

郦道元晚年时撰有《水经注》40卷,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由于史载

简略,对郦道元的生平事迹资料疏缺。《魏书》、《北史》郦道元传中,均不载其生卒年代,

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不乏

其人,唯独对其作者缺少系统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还是个谜。其实搞清郦道元生年对

研究他的经历、思想、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的人还不多。

目前各种辞书、专着、人物传记和报刊中,凡述及郦氏生年时都打上问号,当然学术界也存

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认为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年42,上推生于

太和九年(485年)(见《水经注疏。巨洋水》),另一种说法认为郦道元的父亲郦范约生于

北魏神麔初(428年),男子30而娶,10年而字,从而推测道元生于皇兴元年(467年)(丁

山《郦学考序目》,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还有一说认为史载郦范太和中任

青州刺史时道元为总角之年,假定郦范任职于太和二年(478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

则总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6——467年),如在十年左

右,则生于延兴初年(472年左右)(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载《禹贡》七卷一二三

合期,1937年)。也有以道元生年为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说(日本1955年出版《世界

历史事典》23卷)等。

上述几种说法,以赵贞信之说在学术界几成定论,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中有关郦道元的。

生年均采用此说,如《辞海》:“郦道元(466或472)”;侯仁之、黄盛章在《中国古代地理

名著选读》“水经注”选释的说明中:“至于道元生在何年,史无明文,据推求或在北魏和平

六年(465年),或在延兴二年(472年),享年五十六岁或六十二岁。”直至1980年赵永复

发表了《郦道元生年考》(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杨守敬谓道元卒年42岁,上推其生年为太和九年有误。据《水经。河水注》道元

自叙太和十八年(494年)任尚书郎,曾随高祖北巡,依杨说道元生于太和九年,时年仅10

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丁山之说原系推测之词,论据较薄弱。赵贞信之说主要的根据是郦范

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但他所考据郦范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后达10多年,考虑到对道元总角估

计也会有出入,因此,郦道元的生年前后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精确。文章对

太和共二十三年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证,从而确定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为太和八年

(484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间,比赵贞信之说前后缩短七八年,另对郦道元总角之

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儿童之称谓)加以论证,据《水经。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镇

海岱,余以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

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这时道元正是少年时期,杨守敬以道元总角之年

为15岁,赵信假定为十四五岁,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但哪范任青州刺史约4年,因而要

确定道元15岁时是在郦范任职之初或任职之末。据《水经。灅水注》、《魏书。穆罴传》等,

道元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其时间约在太和十四五年,郦道元15岁时似在

郦范任职青州之初。如在任职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时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书祠部之

职。据上得出郦范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间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时道元为15岁,由此上

推,当生于皇兴四年(470年)左右。这一说法提出了郦道元生年的确切年代,是以前所不

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赵贞信几十年来的传统说法,尚需经学术界的认可。有人就不同意用总

角之年用以推定郦道元的生年。陈桥驿在《郦道元》(载《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

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郦道元生于何年,历史上没有记载,由于“总角”一词泛指童年,并

无确切的数量概念,所以无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历来不少撰述,都曾引过这一段文字

(按指上文所引《水经。巨洋水注》载郦道元“总角之年”的材料)

推测郦道元的生年,其实都并不可靠。虽然作者没有提出郦道元当生于何年,但显然他

是不同意以上诸说中推断的观点的。由此,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用确凿的证据,提出

一个比较符合郦氏生年的实际情况,真正揭开1500多年前的谜底,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

的事。

郦道元《三峡》原文和翻译篇二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注释;①自:在

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③阙:同”缺”,中断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原文: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隐,蔽:遮盖

③自:如果

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

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

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

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顺流而下;

④溯:逆流而上

⑤绝:断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原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

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③虽:即使

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

⑥疾:快

翻译:(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原文: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

③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

木的)影子。

原文: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②飞。飞泻

③漱(shù)冲荡

④其,它们,指怪柏

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⑥良:实在,的确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

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肃:寂静

③属:连续不断;引:延长

④响:回声

⑤转:同”啭”,声音曲折

⑥绝:消失

翻译: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

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

长时间才消失。

原文: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故:所以

②渔者:打渔的人

③三声:几声。三,不表示确数

翻译: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峡注释篇三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

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四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篇五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

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

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

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

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

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

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

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

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

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

“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

“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

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

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

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

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

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

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

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

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

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

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

的气氛。

郦道元人物简介篇六

1、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

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

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

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

(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

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

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

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

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

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

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

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

落。

原文篇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严谨求实的郦道元篇八

(1)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

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

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

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2)郦道元对所得各种资料先进行分析研究,再亲自实地考察,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例如古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贵族智伯曾说:“汾水可以淹没魏氏诸侯的都城安

邑,而绛水可以淹没韩氏诸侯的都城平阳。”郦道元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亲自沿着这两条

河考察,发现汾水河床高,安邑处在东岸低洼处,可能被汾水淹没;而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

床,绛水绝不可能淹没平阳。他又根据各种记载,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经》以“涧水”

为“渊水”之误。郦道元这种细心求真的态度,足以为现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经注》其格局壮阔,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为基础外,还涉及当时许多域外地区,包括

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已超越前人甚广。时间上,上起先秦,下

至南北朝。

郦道元将丰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统地融入广阔的时空架构中,《水经注》因此可以

说是我国第一部以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清以后,许多学者对《水经注》进行广泛

而深入的研究,掀起了所谓的“郦学”。

3、文学贡献

郦道元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

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

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郦道元驿(今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

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

《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

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

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

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

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4:5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6803325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以疾也的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以疾也的以.pdf

上一篇:怎么提高智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