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12 03:43:14 阅读: 评论:0

管理模式有哪几种-耶律沙

著作等身的意思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经典电影欣赏)

机关公⽂准确⽤词50例,太实⽤了,收藏吧!

“机制”“体制”“制度”仨词的区别与⽤法

“机制”“体制”和“制度”都是多义词,在涉及社会⽣活时,它们有⼀个义项意思⽐较接近,在使⽤时需要辨析。

“机制”可⽤来表⽰“⼀个⼯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的过程和⽅式”。例如:

(1)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建⽴企业科技⼈员⼯资收⼊分配激励机制。

(2)在继续完善荒⼭租赁承包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公有制造林绿化的新机制。

(3)这个村的实践说明,让群众参与村级财务管理,建⽴符合实际的民主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4)要进⼀步强化风险监管,建⽴市场准⼊和退出机制,完善基⾦管理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

(5)这件事也反映出市政府危机事件反应机制尚不够迅速、灵活、⾼效。

从上⾯的例⼦可以看出,“机制”所指,都跟某种“作⽤”有关。可以说,“机制”多⽤来指起某种作⽤的系统;或者说,指某

种成系统的作⽤。

“体制”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作部署的制度”。例如:

(1)必须坚持改⾰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常重视法制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以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3)我们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4)这家医院为全市医疗体制改⾰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5)许多提出,要加⼤教育投⼊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

从上⾯的例⼦可以看出,“体制”指某⽅⾯的机构设置和运作。

“制度”可⽤来指“在某⽅⾯要求⼤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动准则”。例如:

(1)要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制度、加强⼈员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强化监督检查。

(2)“黄⾦周”休假制度,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的拉动作⽤。

(3)该企业在劳动⽤⼯上,实施了全员竞争上岗和下岗分流制度。

(4)商家在对消费者承诺的同时,进⼀步严格内部员⼯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5)要加快⼤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改⾰。

从上⾯的例⼦可以看出,“制度”指办事规章或⾏动准则。

总的来说,如果侧重于指起某种作⽤的系统,或者说,侧重于指某种成系统的作⽤,宜⽤“机制”;如果侧重于指某个领

域的机构设置和运作,宜⽤“体制”;如果侧重于指某⽅⾯的规定、规程、规章或⾏动准则,宜⽤“制度”。〔杜永道(⽂章

摘⾃《秘书⼯作》杂志2015年第4期)〕

“以为”和“认为”有什么不同

“以为”和“认为”有什么不同

问: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以为”还是“认为”?

1、你不要()我是为他们伤⼼,我是为他们骄傲!

2、我们(),⼀个领导⼲部,应该把⼈民利益放在第⼀位,⽽不应以权谋私。

答:“认为”表⽰肯定的看法和判断,语⽓肯定,也⽐较郑重。“以为”语⽓不⼤肯定,也⽐较随便。“认为”可⽤于重⼤事

物,也可⽤于⼀般事物,“以为”的对象多为⼀般事物。

另外,“以为”只能表个⼈的看法,“认为”除表个⼈看法外,还可以表⽰团体、组织、会议等的看法。例如:

他以为你不来了。

“竟然”与“居然”有什么不同?

“词典”“辞典”“辞书”的不同

“词典”是指语词类⼯具书。例如:

(1)这本成语词典是我新买的。

(2)孩⼦开始学英语了,我今天上街给他买⼀本英汉词典。

(3)这本谚语词典是上海⼀家出版社出版的。

(4)我平时查阅最多的是《现代汉语词典》。

(5)他买的《成语⼤词典》中,有不少彩⾊插图。

“辞典”则多⽤来指专科或百科类⼯具书。例如:

(6)这是⼀本医学辞典,⾥⾯的许多医学名词解释得很详细。

(7)昨天给孙⼦买了本少⼉百科辞典,他很喜欢。

(8)我对武器很感兴趣,打算明天去买本军事装备⽅⾯的辞典。

(9)多少年过去了,张⼯程师⼀直在使⽤这本《化⼯辞典》。

(10)《中国⼤百科辞典》是我国第⼀部⼤型综合性百科辞典。

“辞书”则是字典、词典等⼯具书的统称。例如:

(11)这些年,本店辞书销售情况⼀直不错。

(12)近年来,辞书的质量值得注意,有些辞书缺少独创性。

(13)那时,本社的辞书编纂⼯作刚刚起步。

(14)辞书学会最近对这个问题进⾏了讨论。

(15)最近⼏年的辞书研究⽐以前范围⼴了,也⽐较深⼊。

“辞书”由于是⼀种“统称”,因此⼀般不宜说“⼀本辞书”或者“⼏本辞书”

“化装师”不宜写成“化妆师”

《光明⽇报》曾刊发《追求唯美与诗境》⼀⽂,其中有这样⼀句话,“她与北影制⽚⼚的化妆师王希忠协商⼀致,主

⾓,神仙精怪,帝王将相都需要造型……”句中“化妆师”应为“化装师”。

“化装”指演戏时装扮,有时也指为了某种原因装扮。如:

(1)演员已经化装好了,正在等待上场。

(2)他化装成外地游客去了解情况。

“化装师”指帮助演员装扮的⼈员。如:

(3)化装师给他脸上涂了些油彩,让他像个七⼋⼗岁的⽼⼈。

“化妆”则指美容,多⽤于⼥性。例如:

(4)她每天早上化妆要⽤⼀会⼉时间。

“化妆师”是指给⼈美容的⼈员。如:

“有关”与“相关”的使⽤区别

有位从事秘书⼯作的问,“有关部门”“有关情况”跟“相关部门”“相关情况”有什么不同。

“有关”跟“相关”的意思有所不同。

“有关”表⽰“有关系”。做定语时表⽰“有关系的”或“涉及的”。例如:

(1)请刘秘书把有关部门的负责⼈约来,星期三谈⼀次。

(2)对这个问题,有关⽅⾯现在都反馈了信息,我明天汇总后把材料交给办公室。

(3)请将这个规定尽快通知有关⼈员,让他们提前作好准备。

(4)下⾯请张秘书把有关情况介绍⼀下。

“相关”则表⽰“彼此关联”或“互相牵涉”。例如:

(1)各兄弟民族休戚相关,互相帮助,前进在社会主义⼤道上。

(2)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3)这⼏年,⼭脚下两个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4)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从上⾯的例⼦可以看出,“有关”往往是说某事物涉及的多个⽅⾯。⽽“相关”则是说两个⽅⾯的事物互相关涉。也就是

说,“有关”所说的,常是某事物对其他事物“单向”的关涉,⽽且关涉的常是多个事物;“相关”所说的,常是某事物跟另⼀

个或另⼀⽅⾯事物相互关涉,即关涉是“双向”的。因此,宜说“这两个事物密切相关”,不宜说“这两个事物密切有关”。同

时,宜说“有关部门”“有关情况”“有关⼈员”等。

不过,在书⾯语⾔的运⽤中,特别是在公⽂语⾔的运⽤中,的确不时见到“相关部门”“相关情况”“相关⼈员”的说法。也就

是说,这种说法有⼀定流⾏。其实这些说法中的“相关”就是“有关”的意思。

由于有⼀定流⾏,因此⼀⽅⾯,宜提倡使⽤“有关部门”“有关情况”“有关⼈员”等说法,另⼀⽅⾯也不宜将“相关部门”“相关

情况”“相关⼈员”的说法看作“硬伤”。

(作者:杜永道,曾任《语⾔⽂字报》主编,现任全国⼈⼤常委会法⼯委⽴法⽤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章

摘⾃《秘书⼯作》杂志2014年第11期)

说说“作”与“做”

“作”与“做”普通话的读⾳没有区别。在⼀些⽅⾔⾥,这两个字的读⾳是不同的(“作”读⼊声),⼀般⼝语能够根据读⾳区

别词义,但涉及书⾯语(如“作贡献”之类),也没有取舍的依据。这两个字本来就有联系,不过“作”字出现较早,

⽽“做”字出现较晚,明代《字汇》才有收录。因为⼆者经历的时代不同,所以在构词和使⽤上有⼀些相互纠缠的情形。

分辨两个字,当然要看它们的义项,即它们⾝兼的职务。⿇烦的是,这两个字的义项基本上是⼀致的。粗放⼀点⼉说,

主要有三个义项:⼀是“从事”,⼀是“制作”,三是“充当”。

这⾥,我们对分辨这两个字提出⼀个思路:(⼀)凡是这两个字作为语素构成了合成词,那么就根据辞书⾥的形式,注

意查检;(⼆)这两个字作为单⾳节动词⽤,则需要加以分⼯。下⾯我们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说。

⼀、“作”和“做”都有“从事”义。涉及具体的事物,习惯写“做”,涉及抽象的事物,习惯写“作”。

(⼀)作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与成语(⼀般词典都有收录)

做:做事|做⼯|做活|做梦|做声|做法(不是“妖道作法”,也不是⽂章的“作法”)|做戏|做⿁|好吃懒做|⼀不

做,⼆不休|⽩⽇做梦|⼩题⼤做。

作:作息|作案|作别|作风|作⽤|作价|作业|作乐|动作操作|制作|劳作|协作|合作|耕作|作弊|作对|

作恶|作孽|作祟|作假|作伪|作难|作梗|作乱|作俑|天公作美|作乐(lè)|恶作剧|作恶多端|⽆恶不作|

作威作福|作奸犯科|胡作⾮为|为⾮作⽍|为虎作伥|弄虚作假|逢场作戏|⽆所作为|见机⽽作|作法⾃毙|作茧

⾃缚|为⼈作嫁|作壁上观。

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个意思是“装作”:作势|作态|造作|做作|装聋作哑|装模作样|装腔作势|惺惺作态|矫揉

造作。

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还有⼀个意思是“兴起、发作”:作战|振作|作乐(yuè,演奏)|推涛作浪|兴风作浪|⼀⿎作

⽓|⽇出⽽作|枪声⼤作作怪|作⾊|作呕|兴妖作怪|令⼈作呕。

(⼆)做单⾳节动词⽤

⒈宾语是⼀般名词,事物⽐较具体,习惯上⽤“做”:~好事|~买卖|~⽣意|~⼿脚|~⼿术|~功课|~笔记|~

学问|~习题|~练习(题)|~噩梦|~事情|~家务|~早操|~健⾝操|~柔软操|~⽊匠活|~⽇班|~结论。

“~⼯作、~作业”习惯上⽤“做”,⼀是因为这⾥的“⼯作”和“作业”属于名词,⼆是避免两个“作”字连⽤,影响阅读。

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个意思是“举⾏活动”。下⾯⼏个词语习惯上⽤“做’:~寿|~满⽉|~礼拜|~祈祷|~佛事|~

⽣⽇|~游戏。

⒉宾语是动名词(即兼有名词语法特点的动词),事物⽐较抽象,习惯上⽤“作”:~调查|~考察|~研究|~分析|

~判断|~推断|~检查|~⽐较|~说明|~评价|~概括|~介绍|~答复|~解答|~解释|~证明|~鉴定|

~实验|~试验|~⽰范|~辩护|~删节|~反应|~记录|~统计|~安置|~处置|~发挥~决定|~规定|~

交代|~联系|~让步|~挣扎|~牺牲|~贡献|~准备|~打算|~抉择|~补充|~动员|~⽃争|~改进|~

宣传|~表演|~讲话|~指⽰|~指导|~检讨|~汇报|~报告。

讨论:结合上边讲的处理办法,⼤家不妨讨论⼀下,下⾯这⼏组跟医疗有关的词语哪些⽤“作”,哪些⽤“做”:

⑴⼿术、理疗、放疗、化疗、磁疗、电疗、B超、CT、胃镜、核磁共振

⑵美容、⽂眉、隆胸、抽脂、灌肠、⼈流、药流、尿检、药检、整形、切⽚、⽓功导引

⑶治疗、化验、⿇醉、透视、穿刺、切除、透析、护理、按摩、牵引、整⾻、切除、搭桥、器官移植、诊断

⼆、“作”和“做”都有“制作”义。具体的事物习惯写“做”,抽象的事物习惯写“作”。

(⼀)宾语是⼀般的名词,涉及的事物⽐较具体,习惯上⽤“做”:~饭|~早饭|~晚饭|~年夜饭|~粉蒸⾁|~鞋

|~军服|~⾐服|~⾐裳|~针线|~⾯包|~⼤⾐柜|~汽车|~模型|~圈套|~⼿脚|~记号。“~作⽂、~

⽂章”也习惯⽤“做”。

(⼆)⼏类精神产品,习惯上⽤“作”(有的已经是合成词了):~诗|~画|~曲|~乐(yuè,制作乐律)|~杂记|

~曲⼦|~⼴告(如果指使⽤材料制作⼴告,则可以写“做⼴告”,如“做灯箱⼴告”)。

制作的这些产品,即作品,⾃然⽤“作”:著作|创作|⼤作|拙作|习作|原作|佳作|杰作|名作|遗作|处⼥作|

著作等⾝|呕⼼之作|压卷之作|成功之作。

三、“作”和“做”都有“担任、充当”义。但是,除了少量早先产⽣的合成词,⼀般都习惯写“做”。“作为”“做为”都正确(不是

指“⼤有作为”的“作为”),《现代汉语词典》主张写“作为”,我们不妨就采⽤“作为”。

(⼀)⼈“担当某种⾝份”,⼀般⽤“做”:~媒~⼈|~东|~客(“作客他乡”的“作客”是古语词)|~官|~主|~母亲|~

⽗亲|~妻⼦|~丈夫|~⼉⼦|~⼥⼉|~长辈|~晚辈|~主⼈|~伴⼉|~⼥仆|~保姆|~短⼯|~伙计|~

⽜马|~奴⾪|~所长|~经理|~⽼板|~助⼿|~秘书|~车⼯|~夜⼯|~杂务⼯|~车间主任|~检验⼯|~

采购员|~保育员|~皇帝|~宰相|~知县|~隐⼠|~党员|~研究⽣|~代表|~教员|~会议主席|~寡妇|

~少奶奶|~俘虏|~⾻⼲|~尼姑|~⼈质|~孝⼦|~屈死⿁|~⾛狗|~汉奸|~亡国奴|~贼⼼虚|~向导|

~特务|~眼线|~内线|~侦探|~帮⼿|~保⼈|~代⾔⼈|~和事⽼|~介绍⼈|~中间⼈|~朋友|~亲家|

~对头|~表率|~模范|~后盾|~靠⼭|~编辑|~出纳|~翻译|~导演|~担保|~见证|~掩护(后⾯七个

词形式上是动词,实际是名词,指从事这种⼯作的⼈)。

当然,“充当”的宾语有时也可以是物(具有物的“⾝份”义),⼀般也要⽤“做”:~线索|~例⼦|~样⼦|~代价|~副

本|~实例|~资料|~资本|~幌⼦|搬⼏块砖头~凳⼦|拿这间屋⼦~会客室|拿树⽪~造纸的原料|拿肩膀~梯

⼦|~寝室|~下酒菜|~封⾯|~原料|~⼈情|~挡箭牌|~招牌|~伪证|~参考(资料)|~抵押(品)|~

纪念(品)。

(⼆)使⽤“作”的部分成语和早期的合成词:作废|作罢|作准|作数|作陪|作客(他乡)|作保|作中|作古|以

⾝作则|认贼作⽗|⾃我作古。

(三)⾄于“当zuò、叫zuò、称zuò、看zuò、变zuò、算zuò、⽐zuò、换zuò”,有的像词,有的⼜不像词,辞书不可能

统统都收,写“作”还是“做”呢?我们主张,还是写“做”吧!

“和”“与”“及”⽤法有何不同

连词“和”、“与”、“及”⽐较起来,“和”⽤得最⼴泛,⼝语和书⾯语中都很常见。

“和”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平等联合。

例如:①⽼师和学⽣都赞成这个意见。②这件事情还要进⼀步调查和了解。③他的话是那样明确和有⼒。

表⽰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和”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前⾯的成分⽤顿号连接。

例如:①北京、天津、上海和⼴州都进⾏了这项⼯作。②⼀切事物都有发⽣、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另外,在连接较长的词组时,“和”的前⾯可以有⼀个停顿,书⾯上⽤逗号隔开。

例如:是根据历史发展⾏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号⽽提出关于每⼀发展阶段……的动员⼝号。

例如:是根据历史发展⾏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号⽽提出关于每⼀发展阶段……的动员⼝号。

“与”较多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连接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多⽤于书⾯语,书名、标题中常见。

例如:①⼯业与农业的发展都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批评与⾃我批评是消除分歧,增强团结的有⼒措施。③伟⼤与渺

⼩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关注。④实现和平与巩固和平是两件事。

“及”⼀般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多⽤于书⾯语。跟“和”相同,连接3项以上成分时,“及”要⽤在最后两项之间。值得注

意的是,“及”连接的成分往往有主次之分,“及”后的成分是次要的。

例如:①本次试验⽤的主要设备及各种备⽤件均已备齐。②医⽣们决定,联合本市所有医院的医护⼈员及社会各界⼈

⼠,为孤残⼉童献爱⼼。③图书、仪器及其他物品已经搬进了新教学楼。〔《语⾔⽂字报》原主编杜永道《⼈民⽇报

海外版》(2010年05⽉08⽇第06版)〕

“特别”与“⾮常”

两者都是程度副词,但是之间⼜有所区别。在修饰同⼀名词的情况下,“特别”⽐“⾮常”程度要更深,⾮常是不是⼀般或者

不是平常的,⽽特别是有特点的,不同的。

例:

这杯⽜奶并不特别新鲜。(正)

这杯⽜奶并不⾮常新鲜。(误)

“⼲涉”与“⼲预”

“⼲涉”着重于强⾏参预,横加阻挠,多指⽤粗暴强硬⼿段过问或制⽌,迫使对⽅服从,如互不⼲涉内政;

“鞭笞”与“鞭挞”

鞭笞:①⽤鞭⼦或板⼦抽打;②这种⽤鞭⼦或板⼦抽打的刑罚的名称;例:狱卒鞭笞乱下,将他⽛齿打折。

“逐渐”与“逐步”

逐渐:渐渐;慢慢变化。例:天⾊逐渐暗了下来。

逐步:1.随着步履。例:丹陛陵晨对,青云逐步⽣。2.⼀步⼀步地;发⽣阶段变化。例:⼯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关怀”与“关⼼”

关怀:关⼼。关⼼:把⼈和事情常放在⼼上,表⽰重视和爱护。

⽤法对⽐:

“关怀”是不及物动词,它的对象由介词及其宾语引出,放在“关怀”前作状语。“关怀”的对象只能是他⼈,⽽不能是某⼀件

事情,“关⼼”的宾语可以是⼈也可以是事。“关怀”⽤于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关⼼”没有此限。

例如:

1.政府和社会⾮常关怀青年⼀代的成长。(√政府和社会⾮常关⼼青年⼀代的成长。)

2.各级领导都应该关⼼群众⽣活,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上。(×各级领导都应该关怀群众⽣活,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

在⼼上。)

3.我对这些事从来不关⼼。(×我对这些事从来不关怀。)

“调解”与“斡旋”

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例:⽔能调节动物的体温。

调解:劝说双⽅消除纠纷。例:那年⽉,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调解。

“安静”与“宁静”

“安静”和“宁静”都是指没有声⾳,没有吵闹和喧哗,可是仔细推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强调的是由闹到静的过程。⽽“宁静”重在平和,⼀般多指平和、安静,描

述的是安静的状态或⽓氛。例如:

上课铃响了,教室⾥渐渐安静下来。

清晨,公园⾥⼗分宁静。

“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或吵闹。⽽“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种⼼情上的安宁,是⼈们追求的不受外界⼲

扰的有质量的⽣活境界。例如:

病⼈需要安静。

“情义”“情谊”“情意”

【例句】

①姐姐省吃俭⽤,供他读书,待他很有情义。

②中朝两国⼈民在共同的事业中互相⽀持和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③《贺新郎》这⾸词表现了⽑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厚情意。

【辨析】“情义”指亲属、、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情谊”指⼈与⼈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情意”是指对⼈的感

情,如“情意绵绵”。

“凸显”与“突显”

【例句】

①全国⼈⼤代表和政协各界委员坚决拥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致认为该法顺应民⼼民意,凸显全中国⼈民阻⽌“台

独”的决⼼。

②他的⼿臂上突显出⼀条条青筋。

【辨析】“凸显”指清楚地显出。“突显”指突出地显出,强调的是在众多之中显现出来。

推脱/推托

【例句】

①出了差错,要多从⾃⼰⾝上找原因,不是⽼是埋怨别⼈,推脱责任。

②我约他来谈谈,他推托说:“晚上我有事,改天再说吧!”

【辨析】“推脱”,推卸、推辞,不愿意承担任务、责任等。“推托”是借故拒绝。

“未免”与“难免”

【例句】

①不努⼒学习,难免要落后。

②这些⼿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

【辨析】“未免”表⽰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难免”则表⽰客观上不容易避免。

“消失”与“消逝”

【例句】

①服了药,⾝上的红斑点就消失了。

②她感叹青春年华的消逝。

【辨析】“消失”逐渐减少以⾄没有,不存在了。“消逝”是失去、失掉或离开的意思,未必不存在;常⽤于时间、声⾳、流

⽔等。

“兴起”与“掀起”

【例句】

①在摄影兴趣⼩组的带领下,摄影热在这所中学悄然兴起。

②海军某部掀起了学习邓⼩平理论的热潮。

【辨析】“兴起”是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强调的是刚刚开始出现⽽逐渐兴盛。“掀起”是使运动等⼤规模地兴起,⽐“兴

起”范围⼴,程度深,⽓势⼤。

“淹没”与“湮没”

【例句】

①掌声淹没了他的讲话声。

②这些暴发户很是风光过⼀阵⼦,现在已经湮没⽆闻了。

【辨析】“淹没”漫过、盖过。多指具体事物。“湮没”埋,多指因时间的流逝⽽埋没。

“质疑”与“置疑”

【例句】

①中国教育必须⾛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是⽏庸置疑的。

②做学问,就要有质疑问难的勇⽓。

【辨析】“质疑”是指出问题、提出疑问。“置疑”是怀疑,常⽤于否定形式,如“⽆可置疑”、“⽏庸置疑”。

“侦察”与“侦查”

【例句】

①我军先放了两炮进⾏⽕⼒侦察。

②公安⼈员经50多天的侦查,终于掌握了嫌疑犯张某的作案证据。

【辨析】“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进⾏活动,主要与军事有关。“侦查”是指检察机关或公安

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进⾏调查,主要同破案有关。

“震动”与“振动”

【例句】

①⽩天的⼤会使他⼼灵上受到强烈震动,他在思考⾃⼰的⽣活道路。

②这正如⼀⼈开⼝发声,空⽓振动,渐远渐微。

【辨析】“震动”指物体突然受外⼒影响⽽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次的,引申为精神思想受到重⼤事件、消息的刺激

或强烈影响。“振动”指物体通过⼀个中⼼位置,不断地作往复运动,也称“震荡”。

〔“⼿机zhèndòng”,应该写作“⼿机振动”。“振动”,是指物体通过⼀个中⼼位置,不断作往返运动,这种运动是有规律

的,其结果没有破坏性;“震动”,意即颤动、使颤动,是⽆规则的,其结果往往是消极的,甚⾄是破坏性的。我们知

道,⼿机的zhèndòng设置,⽬的是提⽰主⼈有来电或短信,对⼿机本⾝⽆疑是没有破坏性的结果的,故⽽应写作“振

动”。(选⾃《咬⽂嚼字》2007年第9期)〕

“申明”与“声明”

【例句】

①为了避免误解,我需要再⼀次申明我的意见。

②⽑泽东在这个声明⾥提出的⼋项条件中,是国共两党和谈的基础。

③如果先⽣这类意见也可以称作“谏”,我声明:确实“拒谏”。

【辨析】“申明”只作动词,指郑重地申诉理由或道理。“声明”是向公众宣布或说明,这⾥是作动词⽤,作动词时,“声明”

后常⽤逗号或冒号,其后是“声明”的内容;也可作名词⽤,指所声明的⽂告。

“审定”与“审订”

【例句】

①⼚领导⼴泛听取⼯⼈意见,重新审定了明年的⼯作计划,并把它提交职⼯代表⼤会。

②本教材由著名语⾔学专家审订。

“词义”和“词意”

问:“意”和“义”怎么区别?⽐如“词义”还是“词意”?

“扣动扳机”还是“抠动扳机”

“扣”有“钩动”“扳动”的意思(参见《汉语⼤词典》),例如刘⽩⽻《战⽃的幸福》中说:“我⼜修了新的战⽃台,我继续⼀

枪⼀枪地扣。”表⽰“扳动枪的扳机”的意思时,宜写“扣动”。

“抠”有“⽤⼿指或细⼩的东西从⾥⾯往外挖”等意思,没有“钩动”的意思。因此,不宜写“抠动扳机”,宜写“扣动扳机”或

者“扣动枪机”。(杜永道《缺失的语⽂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民⽇报出报社)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3:4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63794137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著作等身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著作等身的意思.pdf

上一篇:索赔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