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黄曲霉素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3-12 02:41:49 阅读: 评论:0

如何学理财投资-韩语歌

黄曲霉素是什么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灯笼怎么做手工制作)

黄曲霉毒素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性质和产生条件,并阐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防

治。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防治

一、黄曲霉毒素介绍

1.1黄曲霉毒素

生物毒素(Biotoxin)是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包括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

物毒素等。有别于人工合成的有毒化合物,生物毒素有时也被称作天然毒素(Natural

Toxins);然而,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也影响到生物毒素的产生。生物毒素事实上已经对食品

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食品/饲料中生物毒素的研究也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

迫切性。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丝状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

毒性真菌包括曲霉、青霉、镰刀霉、链格孢霉、棒孢霉和毛壳菌等.最先被分离纯化的真菌

毒素为麦角生物碱(ErgotAlkaloids,1875)和青霉酸(PenicillicAcid,1913),其他

真菌毒素也相继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得以分离纯化,然而,对真菌毒素的真正研

究却是从1962年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开始的。当时,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中,有大约10

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了恐慌和不安。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

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喂养火鸡的玉米

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从此,对真菌

毒素的研究在全世界活跃地开展起来。

黄曲毒素(aflatoxin)主要是由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的黄曲菌()

及寄生曲菌(ticus)这两种真菌所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condarymetabolites),

另一类很重要的真菌二级代谢产物是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青霉素(penicillins)。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1、B2、G1、

G2、M1和M2等类型。

1.2黄曲霉毒素的结构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结构含有一个双呋喃环

和一个氧杂萘邻酮,依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和产生的衍生物有20余种,黄曲霉毒素B1、B2、

G1、G2、M1、M2、P1、Q1等17种相关化合物已经过系统鉴定其结构。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

构为二呋喃氧杂奈邻酮,但化学结构不同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所差异,其中B1最强,然

后依次是:M1>G1>B2>M2>B2。

图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

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

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

1.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许多国家规定了黄曲霉毒素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极限值,即食

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允许超过此值。WHO/FAO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

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

(B1十B2十G1十G2)小于15μg/kg;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μg/kg;美国FDA

颁布的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标准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B1十B2十G1十G2)小于20μg

/kg;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小于为0.5μg/kg;用于饲养低龄动物和奶牛或不清楚具体用

途的玉米和其他谷物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20μg/kg;除玉米或棉籽外的其他动物饲料中

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20μg/kg;用于饲养菜牛、猪或成熟家禽的玉米和其他谷物中黄曲霉

毒素总量小于100μg/kg;用于饲养45kg以上猪的玉米和其他谷物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

200μg/kg;用于饲养育肥阶段菜牛的玉米和其他谷物、用于饲养菜牛、猪或家禽的棉籽中

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300μg/kg。而欧盟国家规定更加严格,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的黄

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0.05ug/kg

表中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含量

食物名称最高允许含量/(ug/kg)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黄曲霉毒素B1)

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

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10(黄曲霉毒素B1)

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

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

5黄曲霉毒素B1)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

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

0.5(黄曲霉毒素M1)

二、黄曲霉毒素产生条件

2.1黄曲毒素的合成路径

一般相信黄曲毒素的合成是由初级代谢产物而来。当菌开始生长时,初级代谢即开始进

行,此时根本沒有或只有少量之黄曲毒素,后来由于磷、氮或一些其他微量元素等初级代谢

中所需之养份渐渐用完而变成限制因子之后,生长逐渐受阻,初级代谢作用也受到干扰,各

种不同的初级代谢物开始累积,会引发或促进次级代谢所需酵素之活性,导致次级代谢作用

之进行,例如及ticus,此时polyketide的合成代谢路径会超过脂肪

酸的合成代谢,进而促进黄曲毒素的合成作用。

2.2黄曲毒素的形成条件

温度、湿度和氧气是造成饲料霉变的三个主要因素。

(1)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适宜的pH值条件。黄曲

霉是温暖地区常见的占优势的霉菌,其生长温度范围在4-50℃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

25-40℃。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黄曲霉毒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5-12℃,最高为45℃,

最适温度为20-30℃(28℃)。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

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毒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产生G1毒素的温度略高于B1毒素。由此可

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

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

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在肉制品中,当温度在10℃以下时,则不生成黄曲霉毒素。(2)

pH值和氧气。曲霉比其它霉菌更耐旱,而且环境的酸碱性对其影响不大,在pH2-9的条件

下都能生成黄曲霉毒素,不过在pH2.5-6.0之间的酸性条件下,毒素的生成量最大。黄曲霉

能在含氧量极低的环境中生长,在缺氧环境中发酵。即使在充填二氧化碳的冷库中,黄曲霉

的生长也不受影响,不过能明显地延缓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

好的繁殖场所,据报告可能与其富含微量元素锌及能够刺激黄曲霉繁殖的生长因子有关。(3)

水份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

最适条件。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因此,饲料原料的含

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4)仓储运输中污染及管理不当。如果原料长时间仓储或

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

它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其

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由于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

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造成黄曲霉的生长。原料仓储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以

致原料受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

件。

2.3影响黄曲毒素产生的因素

黄曲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温度、湿度、基质、培养时间以及不同地区所得

到菌株产生黄曲毒素的量也大不相同;Sorennetal.1967的报告中指出和

tics在11-37℃都可产生黄曲毒素。DienerandDavis1967研究相对湿度对花生

在储存时黄曲毒素累积的影响,发现受伤害的花生要在相对湿度85﹪时,有少量的黄曲毒

素产生,而完整的花生则要在相对湿度87-89﹪才会有黄曲毒素产生。在相对湿度为97-99

﹪,温度范围13-41.5℃之间均会产生黄曲毒素。EhrlichandCotty2002指出不同地区所

得到相同种(species)的不同菌株其黄曲毒素的产生量有着大不相同的结果,此现象可归

因于调控基因层次上的不同。他们发现将北美的亚利桑纳州(SB)与非洲西部的贝南(SBG)所得

到的在实验培养时,SBG菌株以硝酸盐为氮源黄曲毒素的产量远较以铵盐为氮源

时少。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得到一结论:黄曲毒素的产生是因AflR与AflJ这两个基因所调控,

而这两个基因又被AreA-bindingsite所调控制,此外,AreA-bindingsite的多寡也调控

制黄曲毒素的产量。此两地所得到的其所含有的AreA-bindingsite则是(SB)含

有较多,(SBG)较少,相对的黄曲毒素的产量也是(SB)较多。

2.4黄曲毒素的分布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主要菌种,其他曲霉、毛霉、青霉、镰孢霉、根

霉等也可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植物及其果实上。特

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核果类和谷类上更为常见。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在我国广泛分布,而寄

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

蜡虫体内。产生黄曲毒素的真菌不仅在花生中可找到,还可在玉米、小麦、大麦、燕麦、棉

籽、树豆等作物中发现。所以必须注意检查特别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原材料,以及

用这些原材料加工的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这些食品有核桃、开心果、杏仁、桃仁和李仁、

椰丝、芝麻和各种粮食。通心粉、调味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家庭自

制的面酱等发酵食品有时也会被污染;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也有受到污染的可能。

研究人员发现乳制品中也有黄曲毒素,尤其是第五种黄曲毒素M1。酪农饲养乳牛除了提供

草料之外,也会补充适量的配合饲料,以促进生长并提高泌乳量,但饲料若处理不当就可能

遭黄曲毒素污染,当乳牛摄入此种受污染的饲料后,其中所含的黄曲毒素B1经牛体代谢后

残存百分之一至二,且转为另一形式的黄曲毒素M1,隨乳汁分泌出来。黄曲毒素M1之毒

性难较黄曲毒素B1弱,但长期食用含过量黄曲毒素M1之乳制品,仍会造成肝脏损伤。一

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

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

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

(一)AFB1的毒害机理

1.1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

最先发现的AFB1对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抑制DNA的合成。在肝脏中,

毒素的聚集会引起DNA合成的抑制,但却明显不影响RNA或蛋白质的合成,表明干扰DNA

合成是一个初步的生化反应结果。AFB1阻止的是DNA复制的起始阶段,而不是延伸阶段。

FB1与DNA或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可能会引起抑制的产生,导致DNA模板活性改变或DNA

合成过程中的某些酶的失活。AFB1与膜蛋白的共价结合也可能会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其

它DNA合成所必须的核苷前体物的吸收下降。

AFB1能够迅速抑制大鼠肝脏RNA的合成,尤其是抑制与rRNA(18S和28S)或rRNA前

体物(32S和45S)的形成有关的核仁RNA的合成。这种抑制从根本上是由于DNA模板活性

的降低和RNA聚合酶II(在很大程度上负责mRNA的合成)的抑制以及核苷转运缺陷所引起

的。另一方面来说,RNA聚合酶I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受AFB1的影响。Yu发现,当AFB1

在体内或体外激活后会优先结合大鼠肝细胞核染色质的生理活性区,这或许可以解释测定到

的RNA合成的下降。在此之前,Yu还报道,AFB1可能阻断RNA链的延长。此外,染色体蛋

白在AFB1与DNA结合的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因为该蛋白的清除会引起上述特异结合的大

量减少。然而,与此相反的是Ch’ih等发现一些胞质蛋白(如白蛋白,丙酮酸激酶)能够

比组蛋白更有效地结合AFB1。AFB1破坏负责把核仁RNA前体物加工成rRNA的细胞核RNA

的后转录过程,阻断大鼠肝脏中45SRNA的分裂(形成18S和28SrRNA)。转运RNA的加工也

以类似的方式被阻断,导致tRNA的5S前体物细胞质水平的升高。在AFB1处理过的动物细

胞中最显著的一些结果就是细胞核和核仁形态的改变。

1.2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AFB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生物合成酶的失活,间接原因可能是

由于DNA模板活性的改变,或RNA合成、成熟、翻译受到抑制,或氨基酸转运被阻断。在超

微结构方面,已经有报道说在AFB1处理过的细胞中,核糖体在不断地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

一些破坏性的改变都可能会导致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的核糖体越来越多,这些改变包括对内

质网膜的直接损伤,干扰内质网膜上核糖体的结合位点,干扰核糖体循环,抑制新合成的蛋

白质的释放,抑制mRNA的合成等。核糖体从内质网上分离下来的结果是内质网媒介的蛋白

质合成很可能被破坏。AFB1通过抑制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干扰糖类和脂类代谢

有些动物种类在摄入AFB1后,会出现肝糖水平下降和血糖水平上升的情况。原因可能

是肝糖酶的抑制(如肝糖合成酶),肝糖元生成的抑制,葡萄糖转运进入肝细胞的减少,糖

元前体物代谢酶类活性的提高(如G-6-P脱氢酶)。

已知AFB1能够引起肝脏中脂类的聚集,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脂类运输被破坏(而不是脂

类合成增加)所导致的。Chou和Marth报道,在给貂注射AFB1后,发现肝脏脂类水平上升,

而酯酸盐类的吸收并没有变化。他们据此认为,貂肝脏脂类水平的上升是由于脂肪氧化减弱

或脂类合成提高所致。在这一点上,线粒体的损伤(在被AFB1处理过的细胞中经常会观察

到)可能会导致这些细胞器的氧化性能降低,伴随着肝脏脂类的积累。

日常水平AFB1引起的脂类运输或合成的变化不会影响生长率或RNA的合成。对小鸡来

说,AFB1不仅影响脂类合成与运输,而且影响脂类的吸收和降解。因此,对甘油三酯运输

的破坏是一种初级损害,而不是由于核酸代谢被破坏以后导致的次级损害。AFB1能够刺激

神经节后副交感神经末梢中乙酰胆碱的释放,间接地通过类胆碱功能系统来引起几尼猪回肠

的收缩,这个可以用来说明AFB1在人和动物胃肠道中引起的急性反应。

1.4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已经有很多综述性文章报道AFB1对试验动物的免疫反应造成损害。总的来说,AFB1

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会引起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导致非特异性的体液物质的的抑制。亚急

性剂量的AFB1致使几内亚猪补体缺乏,火鸡体内干扰素产生延迟,淋巴因子的激活延迟。

更高剂量的AFB1会降低小鸡体内免疫球蛋白G和A的水平,导致获得性免疫失常。Pier

等报道,AFB1会降低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的功效,在体外AFB1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会导

致淋巴基因应答的抑制。18日龄鸡的胚胎经AFB1作用后引起T淋巴细胞(2倍)和B淋巴

细胞(6~8倍)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呈剂量相关的增加。低剂量的AFB1也会呈剂量相关地

引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失常。黄曲霉毒素B1能抑制牛外周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和刀

豆球蛋白A等的反应,还可以抑制结核患牛的淋巴细胞对结核菌素纯化蛋白的反应。T淋巴

细胞调节的细胞免疫反应似乎更以受到黄曲霉毒素影响。在鸡胚实验中发现,6日龄鸡胚注

射黄曲霉毒素后其淋巴细胞增生减少,宿主移植物反应也受到抑制,18日龄鸡胚注射后会

使T淋巴细胞DNA发生损伤,而这个时期正是T、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增殖和发育的时期。

同时人们还观察到产蛋鸡淋巴细胞数量的下降与饲喂黄曲霉毒素的剂量有相关性。

AFB1通过影响细胞媒介免疫反应,在火鸡和小鸡上引起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响应

的抑制,胸腺萎缩和施用疫苗后的免疫失败。试验中还发现,AFB1能够减少抗体的产生,

降低巨噬细胞的噬菌能力,减少补体,降低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并引起胸腺先天性萎缩。

AFB1对体外的腹膜巨噬细胞作用会导致剂量相关细胞损伤的增加和巨噬细胞黏附能力的降

低,还有巨噬细胞中NO产量的降低。巨噬细胞负责机体对肿瘤和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同时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包括NO。AFB1能够影响信号分子的功能,如鸟嘌呤核苷

结合蛋白(G蛋白)、蛋白激酶C(PKC)和钙离子(Ca2+)。经AFB1预处理过的巨噬细胞在受

到脂多糖刺激后,其PKC活性和酪氨酸磷酸化活性显著降低。这个可能是由于AFB1抑制了

巨噬细胞中负责NO产生的蛋白质磷酸化(由蛋白激酶介导的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

使NO的生物合成减少。AFB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使得家畜很容易感染疾病,导致生产性能

的降低,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1.5降低激素作用的生物学效率

生长激素或类固醇激素都能够特异性地通过细胞膜受体蛋白与靶细胞膜非共价结合来

调节细胞功能。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被转运进入细胞核并通过与染色

质上的受体位点结合来诱导特定基因的转录(mRNA)。AFB1能够与DNA共价结合(尤其是与

鸟嘌呤结合),从而减少激素受体复合物在核内的受体位点,进而降低激素活性。已知AFB1

能够减少大鼠肝脏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其胞液受体复合物在核内的受体位点,但不影响激

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1.6抑制ATP产生

在急性AFB1的暴露水平下,主要的代谢影响就是抑制细胞能量的产生。AFB1能够抑制

组织匀浆中氧的吸收,抑制大鼠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细胞色素b与c或c1之间的电子

传递过程。AFB1还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水平。AFB1对肝脏线粒体的这些生化影响并不需

要转化为其有代谢活性的环氧化物。还有学者报道,大鼠肝脏线粒体单氧酶系统中的细胞色

素P450的存在会产生具有亲电活性的代谢物,来共价修饰线粒体DNA、RNA和蛋白质。解偶

联氧化磷酸化会导致细胞内ATP的耗竭,从而影响细胞内钠和钾的梯度。AFB1作为一种解

偶联剂,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子传递和ATP酶的活性。

1.7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AFB1(确切地说是其环氧化物)是黄曲霉毒素中致突变力最强的一种,而且AFB1的致

突变能力与其致癌力密切相关。AFB1能够在动植物细胞中引起染色体失常(染色体断裂,

染色单体桥接和破损)和DNA破损。AFB1还有致畸作用,它是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抑制物,

能够影响原始细胞的发育和胎儿的分化。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性肝毒素,与其它致癌物作比较试验,黄曲霉毒素B1

对大鼠以口致癌剂量为10μg/d,而二甲基亚硝胺为750μg/d,奶油黄为9000μg/d,黄曲

霉毒素的强致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黄曲霉毒素除极易导致肝癌外,由于给毒途径不同,还

可引起肾、胃、支气管、腺体和皮下组织的癌肿。大鼠致癌试验表明,大剂量数次摄入和小

剂量反复反复摄入均有致癌作用。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

进阶段。致癌化学物质可以被划分为诱发剂、促进剂或两者兼有三类,AFB1就属于两者兼

有的类型。在起始阶段,RNA,尤其是DNA上的生化损伤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过程变成细胞的

固有特征;从而,正在分裂的细胞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就较静止状态的细胞骤然增加,因为

在DNA复制过程中,AFB1-DNA(或RNA)加合物被转化为突变体,而供DNA修复错误的时间

却不够充分。发生以上改变的细胞就开始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但还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

促进阶段才会最终使发生突变的细胞转化为癌细胞,一种能够独立于正常的细胞调节机制而

无限制地增生扩散的细胞。

AFB1能够选择性的、非随机的结合大鼠DNA:如特异性地结合肝细胞线粒体DNA,肝细

胞核内核糖体DNA的RNA基因序列,肝细胞核仁染色单体上的转录活性区域等。这种结合与

DNA上相应结合区域对该毒素的可接受度有关;通常这种区域缺少组蛋白,同时rRNA区域

由于其较高的转录活性而保持弥散型的构象。有人在体外研究了AFB1与不同蛋白质结合的

能力,发现AFB1与组蛋白的结合力相对较弱,含NLS(细胞核定位信号)的蛋白质能够推

动AFB1向细胞核内的迁移,在细胞核内AFB1被活化以及形成加合物。AFB1与线粒体DNA

共价结合的亲和力要比其与细胞核DNA共价结合的亲和力高3~4倍。一旦线粒体DNA发生

损伤,这种变化就往往是稳定而又持久的,这可能反应出线粒体中缺少一种适当的切除修复

机制,因而线粒体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就会持久地被这些损伤所抑制,导致细胞发生转化。AFB1

与DNA的共价结合可能会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然后,致癌基

因可能被激活,通过在已经发生改变的基因上产生可遗传的转录水平的突变,促使哺乳动物

细胞内致癌基因的转化形成。

(二)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

变性、色黄、质脆,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全身肌肉、黏膜、

皮下均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弥慢性出血,胸、腹腔积液,胃肠道可见游离状血块。有时脾

可出现出血性梗死,心内外膜出血,脑实质和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慢性中毒肝变硬,胆囊缩

小,胆汁浓稠,严重黄疽,肾苍白肿胀,肩下、腿前肌肉可见瘀血及斑状出血。黄曲霉毒

素的毒性被列为极毒级毒素。按每公斤体重喂饲小于1或等于1毫克的黄曲霉毒素,就能够

使一半的试验动物死亡。其毒性比人们熟知的剧毒药氰化钾要强10倍;是砒霜的68倍,比

眼镜蛇、金环蛇的毒汁还要毒;比剧毒的农药1605、1059的毒性还要强28-33倍。黄曲霉

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

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

表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种类毒性

(半致死剂量,mg/kg)

相对致癌性

B10.36100

M1約0.363

G10.783

B21.690.2

G22.450.1

表黄曲霉毒素单剂量的LD50

物种年龄LD50物种年龄LD50

雏鸡1d0.2-40.3猫0.55

小鼠1d1.0狗0.62

小鼠21d5.5恒河猴2.2

地鼠30d10.2人成年10.0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所以,属于肝毒性毒素。即使我们平常通过进

食米饭所摄入毒素量很少,时间稍长仍可引起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逐渐进入肝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生成肝肿瘤;而大量摄入则形成急性中毒:肝功能被破

坏,出现肝昏迷并致人死亡。黄曲霉毒素除了可致肝癌外,还可能引发前胃乳头癌、肾小管

腺瘤、泪腺癌、直肠癌、垂体腺瘤和纤维组织肿瘤,使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发生癌变。

黄曲霉毒素能使植物和动物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使细胞发生突变,因此会对后代产生不良

影响,使胎儿发生畸形。大量的动物(鼠类、鸟类和鱼类)试验结果证明,它们有很强的致

癌性,主要是诱发肝癌。目前有人认为还会诱发肾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与其它致癌物如

二甲基亚硝胺的作用有明显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

人们通常有较高的肝癌发生率,而黄曲霉毒素也可能是B型肝炎病毒带原者发生肝癌的另一

个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在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两种因素作用下,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某

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改变,进而诱发肝癌。

四、黄曲毒素检测、防止及脱除方法

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强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亚硝胺。研究表明,食品本

身并不含或很少含上述三种致癌物,但在种植、加工、运输、贮存和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

污染。美国科学家皮埃特教授指出:人类癌症65%以上是因食物被污染所引起的。因此,

控制食品污染,减少污染食品的摄入量,是控制癌症发生的最有效办法。最为重要和最为有

效的是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即HACCP控制体系(Hazardanalysisand

criticalcontrolpoints),一种以食品和饲料安全为基础的预防性控制体系。它适用于控

制影响食品和饲料安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其最大的优点是将以产品最终检验

来保证产品质量转变为在生产过程中鉴别井控制潜在的危害,确保了饲料产品的安全性。

4.1黄曲霉毒素性质

黄曲霉毒素的纯品为无色结晶,其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黄曲霉毒素微溶于水,易溶

于油脂和多种有机溶剂(主要是B1、B2、G1、G2)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如氯仿、丙酮、

甲醇和乙醇),但不溶于己烷、石油醚与乙醚中。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即具有耐热的特点,在

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下破坏很少,即使是200℃高温加热,也不能完全破坏,在280℃高温

下才裂解。B1毒素在268~269℃时才分解,高压0.103Mpa(120℃)2h降低1/3~l/4,

4h降低1/2。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极易降解;加入强碱和

5%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酸溶液中分解迅速。

但是在弱酸性条件下,黄曲雷素比较稳定,以辐照过的肉糜作为培养基,研究Pediococcus、

Lactobacillus菌对Aspergillusparasiticus产生黄曲霉素的影响,发现添加乳酸的培养

基中黄曲霉毒素的量大于对照组。乳酸对黄曲霉素有稳定作用,阻止了Pediococcus、

Lactobacillus对其吸附和降解。在紫外线激发下,毒素发出很强的荧光,如B1和B2经层

析在紫外线下发出紫兰色荧光;G1和G2发出黄绿色荧光,低浓度的纯毒素易被紫外线降解。

紫外线辐照也容易使黄曲霉素降解而失去毒性。

4.2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是在黄曲霉毒素研究方面应用最广的分离

技术。1990年,它被列为AOAC(AssociationofOfficialAgriculturalChemists)标准

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的功能。

(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LiquidChromatography,LC)与薄层层析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补充。

通常用TLC进行前期的条件设定,选择适宜的分离条件后,再用LC进行黄曲霉毒素的定量

测定。

(3)免疫化学分析方法

利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设计的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

是最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这类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

RIA),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ofImmunosorbentAssay,ELISA)和免疫层析法

ImmunoaflinityColumnAssay,ICA)。它们均可以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测定。

A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术-HPLC法免疫亲和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

都可达到速简便效果,但酶联免疫吸附法仅能检测单一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含量,而且

易出现假阳性结果,难以控制。免疫亲和柱法(包括荧光光度法和HPLC法)却能达到既定量

准确又快速简便的要求。免疫亲和柱的使用可以避免传统TLC和HPLC的缺点,同时免疫亲

和柱与TLC和HPLC法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黄曲霉毒素免疫

亲和柱-荧光光度计法是以单克隆免疫亲和柱为分离手段,用荧光计、紫外灯作为检测工具

的快速分析方法。可以进行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的测定,检测限可达到1ug/kg,

达到黄曲霉毒素标准限量值以下测定范围为1-300ug/kg。

B酶联免疫吸附法:

1996年,Nakane建立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的测定技术。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方

法引入真菌毒素的检测中,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间接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一步式黄曲霉

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疫分析法。由此产

生的一步式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完成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测定。

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

大量样品的初选。

C微柱筛选法

可以用来半定量测定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总量。

4.3黄曲毒素的防治措施

4.3.1食品和饲料中AFB1的脱毒

4.3.1.1清洗

黄曲霉毒素在玉米粒等农作物中分布很不均匀,常集中分布在少于1%的籽实中,在表皮

胚部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总毒量可达80%以上,水洗法就是利用玉米等胚部和胚乳部在水中比

重差异,将碾碎后浮在水上的胚部或表皮除去从而达到去除其中大部分毒素的目的。实验室

和现场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法平均去毒率可达80%以上,对含毒量较高的玉米则应碾碎后反复

沉淀冲洗。此法适于在农户和中小型养殖场推广应用。碾磨去毒:在粮食中,黄曲霉毒素大

部分集中于含脂肪较多的胚体和糠皮等部位。稻谷经精碾后,95%的毒素可去除。玉米磨粉

也有类似的效果。煮饭前用手将米反复擦洗,经水冲淘5至6次,毒素去除率可达80%以上。

4.3.1.2吸附法

在霉变的饲料中添加一些粘土类物质,如水合硅铝酸盐、沸石、海泡石、麦饭石以及凹

凸棒石、膨润土等,是一种消除霉菌毒素的简单实用方法,且这种方法兼有体外吸附和体内抑

制霉菌毒素的能力,是目前最常用的脱毒法。各种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脱毒效果不同,霉可吸

28%,钙沸石25%,钠沸石21%,膨润土14%。近年来,铝硅酸盐类霉菌毒素粘合剂特别是以蒙脱

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膨润土受到研究者重视。上述物质在消化道环境中,能够通过螯合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等与霉菌毒素分子的某些基团发生作用,从而吸附毒素,尤其是AFB1;或者

在吸附过程中使毒素结构发生改变(可逆或不可逆),使其毒性降低或消失。但是由于这类

物质添加量大,往往会稀释饲料中的养分浓度,不利于动物发挥最佳生产性能;而且可能吸

附消化道内的营养成分或有益微生物,降低饲料利用率。(齐德生,刘凡etal.2004))研

究了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的等温吸附,以及赖氨酸、酸碱度、温度、离体肠管吸收及

透析袋透析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在pH2.0和pH8.0时对黄曲霉毒素B1的

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98.8μg/g、682.4μg/g;赖氨酸含量为2.0mg/mL和4.0mg/mL时对吸

附无影响;酸碱度在pH2.0至pH8.0及温度在20℃至60℃时对吸附无明显影响;改性蒙脱

石可减少离体肠管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收率及黄曲霉毒素B1通过透析袋的透析率。纳米材

料(nano-material)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粒子尺寸范围在1-100nm之间,

它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有显著的不同。纳

米材料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

稳定,很容易与其它原子结合。由于纳米材料本身的具有的上述特殊性质,以及学科的发展

与交叉,使得其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有望被用来吸附饲料中存

在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同时解决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问题

酯化葡配甘露聚糖(EGM)是一种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其本质是一种多孔性碳水化合物。

G..Devegoda等的研究结果表明,EGM能够在广泛范围内(PH3~8)吸收霉菌毒素,尤其是

能够特异性、高比例(85.23%)、稳定地结合黄曲霉毒素(包括AFB1);同时对消化道中的

营养成分破坏较少。而且它的作用环境与大多数畜禽消化道PH值接近,在饲料中的有效添

加量低,0.5~1.0Kg/T。但是EGM的提取与合成工作量很大,大批量生产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4.3.1.3热处理

污染玉米在145~160℃条件下烘烤30~60min,可除去60%~80%的毒素;爆炒可使黄曲

霉毒素B1含量降低60%。炒菜时放油入锅后先加盐。在180℃加热2min及在140℃加热15min,

解毒效果可达95%以上。用稀氨液先处理一下玉米,再将其蒸煮烘干或晾干,可除去99%的黄

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例如将含有7000μg/kg

黄曲霉毒素的潮湿花生粉在120℃、高压处理4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μg/kg。(张国辉,何

瑞国etal.2004)

4.3.1.4辐射

紫外线或γ-射线可有效地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对霉菌和霉菌毒素都有较大的

杀伤力,如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发霉的饲料能去除97%~99%的霉菌毒素。γ-射线的

照射剂量常为3~5kGy/h。Pate等(1979)报道,若同时使用过氧化氢和γ-射线照射则可以更

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如4kGy/h的γ-射线和5%过氧化氢可使100pg的黄曲霉毒素完

全灭活。

4.3.1.5化学试剂

目前用于AFB1解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化学方法和添加吸附剂。尽管大多数化学方

法都很有效,但是它们并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反应产物的安全性、被处理的食品、

饲料中营养成分的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化学处理(石灰、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次氯酸

钠)使成本增加,难以满足畜牧生产者的需要。在化学法去毒中,用氨或过氧化氢处理是目

前研究出来的去除食品和动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有效的方法。

利用塑料薄膜密封玉米、饲料等被霉菌感染的物质,然后加氨封闭一定时间,氨与黄曲霉

毒素B1结合后发生脱羟作用,致使黄曲霉毒素B1的内酯环发生裂解,结果黄曲霉毒素B1失去

荧光和内酯环特征,其毒性也随之消失达到去毒效果。一般来说,对于0.2mg/kg以下含毒量较

低的饲料采用0.2%~0.4%的氨剂量,对于0.2~0.5mg/kg含毒量的饲料采用0.5%~0.7%氨剂

量,对于0.6mg/kg以上高含毒量的饲料常用0.7%~1%的氨剂量,如果密闭时间延长,剂量可相

应降低。在欧美采用氨气法去谷物中黄曲霉毒素是最常用的方法。对易感染的农作物进行监

测,一旦发现有黄曲霉毒素,即进行高压氨处理,使其脱毒。Goldblatt(1971)报道用氨处理棉

籽和花生,能使黄曲霉毒素含量低于1μg/kg。楚克鲁(1974)检测了氨处理后黄曲霉毒素B1

的转化产物,其中有10%转变为黄曲霉毒素Dl,有10%变为相对分子质量为206的化合物,有10%

未反应。路易斯(1979)用放射示踪法证实,有部分黄曲霉毒素B1氨合后转化成了挥发性物质。

4.3.1.6生化试剂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黄曲霉毒素可在体内外发生生化转化,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解毒

目的。饲料中补加蛋白质或氨基酸,其原理是肝脏能转化被动物吸收的霉菌毒素,而转化的过

程需要谷胱甘肽,蛋氨酸有利于谷胱甘肽形成,因而添加蛋氨酸可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作用。补充硒元素也可以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有利于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作用。Hayes(1996)报道,饲料中的抗氧化剂如2-叔丁基对甲酚、异硫氰酸苄酯等可提高动

物抗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Stresr(1995)报道吲哚-3-甲酸和β-萘黄酮对大鼠肝脏谷胱甘

肽转硫酶活性、黄曲霉毒素B1-DNA化合物和细胞色素P-450的水平有一定影响,可抑制黄曲

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

Liu等(1998、2001)发现在Armillariellatabescens中存在着可以脱除黄曲霉毒素B1

毒性的复合多酶体系,并从中分离出一种胞内酶,命名为黄曲霉毒素脱毒酶

(Aflatoxindetoxifizyme)。该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6.8,等电点为5.4,分子质量

5118ku。毒理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该酶的处理,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大大降低,艾母斯

试验结果也表明用该酶处理过的黄曲霉毒素B1致畸性极大降低。该酶是通过打开双呋喃环破

坏黄曲霉毒素,这同碱法脱毒的原理不同。吴肖等(2003)利用一种酶将花生粕深度水解后,

使微溶于水的黄曲霉毒素从结合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上充分游离,然后采用过滤法,逐步增

加过滤精度,截留住大部分黄曲霉毒素,从而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下降。文中没有透露这

种酶的详细资料。

4.3.2抑制AFB1的产生

目前,关于抑制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菌株产生AFB1的研究最多的是柠檬醛。余伯良

等(2002)报道,柠檬醛对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B1的抑制较强,能够减少81%以上的毒

素产生。根据罗曼等(2001)所做的柠檬醛对黄曲霉的抑菌试验,柠檬醛对黄曲霉的MIC

为0.5mg/L。柠檬醛的抗菌性不仅是由于它破坏了黄曲霉菌的细胞膜,细胞壁以及膜的选择

通透性,提高膜的电导率,破坏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由于它损伤了黄曲霉菌的线粒体和核

DNA。因此,柠檬醛的抑菌效果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柠檬醛通过损伤质膜而

进入细胞,最终导致黄曲霉核DNA的损伤。罗曼等(2002)还报道,柠檬醛能够扩大黄曲霉

菌丝体细胞壁和质膜通道,然后渗入细胞壁和质膜,损伤线粒体结构、破坏线粒体氧化还原

系统、降低耗氧量和呼吸速率,从而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发挥抑菌作用。此外,柠檬醛有两

种构型,任何一种构型都不能单独发挥抑菌效果,因此,柠檬醛的抑菌作用是两种构型共同

作用的结果。吴子健等(2002)报道,柠檬醛能够有效抑制黄曲霉细胞内苹果酸脱氢酶和琥

珀酸脱氢酶的活力;苹果酸脱氢酶活力的降低会影响到线粒体膜上乙酰基穿梭体系正常功能

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脂肪酸的合成。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的降低会直接引起细胞内能量的缺

乏,同时也影响黄曲霉细胞内的三羧酸循环过程,使细胞内用于生物合成所需的NADPH减少,

最终影响黄曲霉体内的物质代谢。

叶绿素可降低因黄曲毒素而患肝癌的机会这一项研究显示,一天服用叶绿素盐三次可

降低55%因黄曲毒素所引起DNA受损。普金斯大学公术学院的Kensler博士,在中国大陆针

对启东地区居民进行双盲实验所得的结。由于长期食用受黄曲毒素污染的食物,所以启东地

区居民患肝癌的比例居高不下。服用叶绿素盐可降低体內因黄曲毒素引起的DNA损害,而这

些DNA的受损程度是做为黄曲毒素诱发肝癌的指标。

国外还有学者采用生物学方法来解决霉菌毒素污染问题。他们在田间接种不产毒素的寄

生曲霉或黄曲霉菌株,使之与产毒菌株竞争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产毒菌株的生长,间接减少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霉变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受AFB1污染的机会几乎是100%,动

物食用这种被污染的饲料后,AFB1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残留在动物体内,最终经食物链威

胁到人类健康。因此研究并解决AFB1对动物性产品的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目前,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针对黄曲霉毒素,尤其是AFB1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深入,一般仅限于使用防霉剂和霉菌毒素吸附剂,从而达到毒素与机体隔离的目的。而且饲

料中普遍使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通常在吸附毒素的同时,毒素吸附剂也

吸附机体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另一方面毒素吸附剂在饲料中添

加量较大,稀释了养分浓度。这些都亟需在吸附技术和吸附材料的选择上加以改进,霉菌毒

素污染问题仍然是当前饲料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目前正致力于这

方面的研究与攻关,通过构建纳米材料,同时对其进行有机改性处理,使之对黄曲霉毒素产

生高亲和力、特异性的吸附。将纳米科技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浙江大

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在国内外数首家,在这一开创性的领域走在世界最前列。我们已经成功构

建了多种经有机改性后的纳米材料,并且进行了体外黄曲霉毒素吸附试验和前期的饲养试

验。试验结果均表明,改性后的纳米材料在吸附黄曲霉菌毒素方面较常规吸附剂(如沸石粉、

膨润土等)表现出优异的吸附特性。

4.4黄曲毒素的防范措施

(1)对原料的防治措施

尽可能选购新鮮的、包裝完整的,并从外观色泽观察是否长霉。花生制品如花生醬、花

生粉少吃。家禽类食入黄曲毒素的机会很高,所以应该少吃动物內脏(尤其是肝脏)。食物

发霉应立即丟弃,不要食用,以避免遭受黄曲毒素的伤害。在家庭中,对于发霉程度较轻的

粮食可以通过碾轧加工或淘米时搓洗等办法处理,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尽量选择对霉

菌敏感性不强的饲料作物:收获和储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磨破、压碎、鼠啃、虫咬,特别是

避免玉米、花生等谷物的表皮和外壳损伤。破碎的花生易污染黄曲霉。贮藏室应避免过湿、

通风不良及堆放过多过久。

(2)产品加工贮藏条件控制

原料的水分含量应低于12.5%,玉米、高粱、稻谷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4%以下。

粮食贮藏时,要合乎防霉含水量的要求,而且要注意通风防潮,并尽可能保持皮壳完整,使

霉菌不易侵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低温贮藏,或在贮藏空间充以惰性气体。花生在贮

存之前须充分晒干,贮存中注意经常出仓晾晒。不能用霉变而又未经处理去毒的粮食、饲料

饲喂家禽家畜,否则通过食物链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研究证明,牛奶中如含有黄曲霉毒素,

往往是奶牛食了受污染饲料的结果。

饲料控制首先是湿度问题,我国对饲料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已有明确的规定:①猪、鸡配

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在南方不高于12.5%。但如果平均气温在10℃以

下的季节或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O天或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的话,水分含量

可以增加0.5%;②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2%,南方不高于10%。在颗

粒饲料生产中:第一,要控制好蒸汽质量和输送蒸汽管道的长度,以防止冷凝水进入调质器,

蒸汽压一般应控制在0.35~0.4MPa,水分控制在15%~16%之间较好;第二,要注意调质

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0~30min,调后的粉料水分不超过10%为好,或调后的含水量和调

前的相差应小于0.5%;第三,要选好冷却设备,控制好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第四,装袋

前要严格检测饲料的含水量。其次是温度问题,要注意控制蒸汽的温度(80±2℃);要注

意冷却时间和通风量以及对冷却后颗粒料温度的推测,防止料温与室温相差过大,料温应高

3~5℃。

(3)贮存中防霉剂的使用

现在多用丙酸盐类防霉剂,如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露保细、万路保、克霉霸、露保

细盐、露保细NC、万香保,具体使用方法是:密封包装的含水量12.5%~13.5%的颗粒料

贮存1个月以上,应添加0.3%的丙酸钙。水分在11.55%~12.5%的粉料贮存2月以上的则

加丙酸钙0.15%。南方地区由于雨水较多,3~5月间最好添加0.2%~0.4%的丙酸钙或丙酸

钠。除丙酸及其盐类外,还可用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甲酸和甲酸钠、甲酸

钙。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如万香保、克霉霸等。食品中尽量减少防霉剂的

使用

参考文献

[1]Pestka,dy,G.S.(1994)Alterationofimmunefunctionfollowing

c.68:1009-1016.

[2]da,另一个酵母因子:酯化葡配甘露聚糖;饲料广角,第22期,2001。

[3]罗曼,邹国林等,柠檬醛抑制黄曲霉生长相关机埋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Vol.47,No.6,

Dec,2745~751。

[4]张立德,纳米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

[5],,n,t,t.84(2001)116.

[6],R..vanOtterdijk,,togr.A.904(2000)251.

[7],Riskasssmentforaflatoxinsinfoodstuffs,International

BiodeterionBiodegration50(2002)137-142.

[8]Marth,E.H..Aflatoxin(partofchapter4).(ed.),Prescott&Dunn’s

IndustrialMicrobiology.1982,4thed

[9]/veter-info/02/

[10]/biology/content/

[11]/epaper/

[12]计融,柳桢.总黄曲霉毒素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研制.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331-333.

[13]黄达明,林琳.加热对减少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水平的作用.中国油脂2006,31(7):51-53.

[14].齐德生,刘凡.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机理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

23(5):538~542.

[15].陆建华,陆卫中,陈建国.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2:4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60109137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曲霉素是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曲霉素是什么.pdf

上一篇:行业风险分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剖腹产宝宝-炒螺肉2023年3月2日发(作者:道德日记)1在已经过去的20XX年,xx区人民医院在区委区府及区卫生局正确领导下,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认真贯彻国家卫生方针政策,严格遵循医院公益性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医院专科建设为抓手,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催生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 14℃关于酒的诗句
  • 10℃筹划婚礼
  • 9℃早安短信
  • 6℃风雨夜母子情
  • 6℃单细胞蛋白
  • 6℃校园二三事
  • 6℃寄语学生
  • 6℃纸尺寸
  • 6℃学生管理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