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发言稿--读书之道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认为,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
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
后再扩而大之。
材料二: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认为,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
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
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
关去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材料三: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认为,人的一生就像一条
小溪,读过的书就像一滴水,不会对整条小溪的水质产生改变。然而当这些水滴积
累得足够多的时候,人就会在某一瞬间改变了流向,但你无法说出是因为哪一滴水
引起的。
我校拟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
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7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既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也需要分
析每则材料的侧重点,然后综合立意。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读书”这个话题的,那么“读书”必然是写作时围绕的中
心词,不可脱离这个关键词而换做它词。但是写作时也不可脱离材料去漫谈读书,
因为每则材料恰恰是在指出“读书”的某一个方面,也是对写作方向的限制。
概括一下不难发现:第一则材料强调“爱好与兴趣”;第二则材料强调“计划
与系统”;第三则材料强调“积累与改变”。三则材料侧重点各有不同,前两则材
料的观点甚至看似对立,但又是互为补充的,是在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第三
则材料则是重点指出“读的过程与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写作时既可以抓住一条重点写,也可以展示辩证思维,抓住矛
盾的两者来写,当然最好是能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条阐述。
“读书分享会”创设了真实情境,写作时要注意情境的展现。“发言稿”是
对文体的要求,应用文的格式要体现出来。
范文展示
一书在手,笑傲江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我校的读书分享会。前面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使我
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我发言
的题目是《一书在手,笑傲江湖》。
人生多风雨,阅读伴我行。如果说古代的侠客们行走天涯除暴安良依靠的是手
中的一柄青锋,那么现如今我们不畏险阻笑看风雨的凭借则可以是手中的一卷诗书。
阅读起始于兴趣,只有将读书内化为一种喜悦之情,它才会成为终生所爱,才
会成为一种生活必需。每当看到“网红书店”成为某些人“打卡圣地”的新闻时,
我的内心就会隐隐作痛。读书从来就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更不是用来摆拍的姿态。
它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像饮食一般必需。武圣关公除了常见的虎目圆睁手握大刀
的飒爽英姿之外,还有手捧《春秋》挑灯夜读的儒雅之态,戎马倥偬也不忘读书之
乐,此等人生境界岂不令我辈歆羡?
阅读也应为人生服务,悠然超脱般的闲庭信步固然可乐,但目标明确之后的疾
步前趋也会乐趣盎然。单凭兴趣爱好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但有时难免会造成视野
狭隘。如果能够有计划成系统地读书,那么就会更好地提升自己,进而完善自我,
成就一番事业。马克思从年轻起就致力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广泛地阅读了这方面的
书籍,此后用了4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资本论》,这期间他做的阅读笔记多达几
十本,光记录俄国统计数字的纸张堆在一起就有两立方米。也许我们做不到革命导
师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作为榜样,通过有计划成系统地读书来规划自己的
人生,走出一条不同凡响的道路。
阅读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涓滴之水汇集成河,最终成就汪洋大海。古
人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读书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我们不否
认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读书的功利性阅读,但是一时之利终不能解决一生之惑。
我们谁也说不清江河中一滴水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恣肆奔腾的雄壮。一本书
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点滴汇聚终将塑造人的性格,进而改变人生走向。“腹有
诗书气自华”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我们要摈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行为,更要摈弃“书
中自有黄金屋”的急功近利式的短视行为。书是人生养料,读书就是获取养料滋养
自我的过程。
同学们,放下手机,捧起书籍,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吧。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2: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596411378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