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白马寺简介

更新时间:2023-03-12 01:46:47 阅读: 评论:0

金鲷鱼-怎样炖羊肉

白马寺简介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律动课)

1

如果去"九朝古都"洛阳,人们大都会向你介绍"洛阳三绝":洛阳水席、洛阳牡丹、龙门石窟。但文

化底蕴深厚的洛阳,并非只有这三绝值得你去体验......游览洛阳,请先了解这个城市千年的历史,

再展开你的行程吧~~

洛阳八大景

□龙门山色龙门

□马寺钟声马寺钟声

□金谷春晴金谷园

□邙山晚眺邙山又名平逢山

□天津桥

□洛浦秋风洛河

□平泉朝游

□铜驼暮雨

洛阳黄金旅游线路:

AAAA级景区: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龙峪湾、鸡冠洞

伏牛山自然风光:洛阳、铁顶山、玉马水库、西泰山、陆浑水库、白云山、木札岭、天池山、

六龙山、龙峪湾、鸡冠洞、重渡沟、老君山

小浪底黄河游:市区、王铎故居、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黄鹿山、(乘船)八里峡、(上岸)

荆紫山

牡丹花会游: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国色牡丹园、洛阳牡丹园、关林、龙门、经

济技术洽谈会、民俗文化庙会、洛阳灯展

寻根问祖游:王城公园、洛出书处碑、伊尹墓、周公庙、关林、杜康仙庄、二程墓、龙马负

图寺、荆紫山

民俗风情游:民俗博物馆、老城步行街区、古墓博物馆、豫西窑洞

古都历史游—小浪底黄河游:龙门石窟、古墓博物馆、白马寺、小浪底水库、吕家庄岛、八

里胡同、荆紫山

古都历史文化游:王城公园、龙门白园、关林、杜康仙庄、隋唐洛阳城、豫西窑洞、古墓博

物馆、民俗博物馆、白马寺、商城博物馆、玄奘故里、唐恭陵、少林寺

周末观光休闲游:关林、龙门、少林寺、白马寺、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小浪底水库区、

荆紫山、铁顶山、玉马湖、西泰山、杜康仙庄

洛阳道教游:上清宫、吕祖庵、下清宫、老君山、铁顶山

自然生态游:洛阳、陆浑水库、白云山、龙峪湾、鸡冠洞、西泰山

都历史一日游:王城公园、龙门石窟、市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白马寺、商

城博物馆

附:主要景点门票费用(仅供参考)

西苑公园:5元通天峡:20元龙门石窟:80元老君山:30元鸡冠洞:40元白马寺:

35元

龙峪湾:50元养子沟:20元关林:30元白云山:40元天池山:20元重渡沟:30元

木札岭:20元

陆浑湖:20元倒回沟:20元花果山:25元灵山寺:5元

部分景点路线指南

洛阳龙门石窟:从市区乘坐81路,53路,60路可直达龙门石窟、白园、香山寺

关林:同龙门石窟

白马寺:从西关乘56路公交车终点下车

2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洛阳→伊川→嵩县→栾川合峪镇→白云山

重渡沟:洛阳-嵩县-旧县-潭头-重渡

国色牡丹园:火车站或谷水西乘51路公交车国色牡丹园下车即到

***洛阳长途汽车站有发往白云山、中岳庙、西泰山、天池山、木札岭、倒回沟、神灵寨、小

浪底、龙峪湾、少林寺、陆浑水库、重渡沟、花果山、石人山、鸡冠洞、青要山等旅游景点的班

次,详细时间请电话垂询、3239453。

洛阳特色小吃

浆面条不翻汤新安烫面饺胡辣汤潘金和烧鸡牛、羊肉汤丸子汤

洛阳特产:唐三彩 洛绣 洛阳宫灯

洛阳简介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

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

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

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

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

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

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

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

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

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的历史沿革

3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

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

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

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

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洛阳市市花——牡丹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

于唐、甲天下于宋。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

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

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诗人刘

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4

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牡丹定为市花。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有红、白、

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

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篓子台阁型等十种花型。如今洛阳牡丹商品面积已初具

规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积达1.6万亩,4800余万株,初步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城

遗址万亩高效农业观光园”。

牡丹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

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牌牡丹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从1983年起,洛阳人

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成功举办了25届洛阳牡丹花会,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国四大名会之一。

5

洛阳的旅游资源

位于豫西山区的洛阳,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

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公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

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里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

武校林立。

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

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

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

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阳刚、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

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

人间的天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6

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

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亮、净、美、畅

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创

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

里、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

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庭院

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青年宫广场、

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

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目前,洛阳正以突出

7

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

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龙门石窟

导游

龙门石窟导游图

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介绍

洛阳除了牡丹之外的第二个城市名片。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

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

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

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

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

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

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

等。

主要洞窟介绍:

奉先寺

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唐高宗李治所创建,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像卢

舍那大佛是整个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17.14米。

古阳洞

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而规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它开凿于

公元493年或此之前。古阳洞内窟顶及其余部位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式各样的佛龛,南北两壁

有计划的安排成三列大型佛龛,且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统计多达800多品,因而古阳洞又

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

药方洞

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在这个洞内因刻有古代的药方,所以称为药方洞。药方洞始建于北魏晚期,

经东魏和北齐,至唐初仍有雕刻,药方洞是龙门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洞窟。

另外在东山山腰上还有一座香山寺,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其建筑古朴浑厚,

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将给密友元稹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

捐修香山寺,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还把自己

在洛阳12年所写的八百首诗,编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白居易曾

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死后家人便把他埋葬于此。

8

门票·开放时间

龙门石窟、白园(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点实行一票制,票价120元。门票为明信片式样,售

票处对面就有个邮筒,可直接把门票撕下,将明信片邮寄回家收藏。租一个语音导游机听介绍的

价钱是20元,请导游的价钱是50元。

交通

可从洛阳火车站乘81路公交车前往,车程约40分钟,打的前往35元左右。还有从市区其他

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达。

龙门石窟与少林寺之间也有对开的班车,

龙门→少林:票价130,最早上午10点发车,最晚14:30

少林→龙门:票价110,最早11:30发车,最晚下午4点。票价包含门票、车费、导游服务

费,每天四班。

提示:

1、龙门景区停车场距离景区大门,东山和西山景点之间都还有点距离,建议买龙门电瓶车通票

10元。

2、在停车场下车后会有附近的摊贩要你上他们的车去龙门石窟的门口,切不要听信,会被他们

拉去其他地方。

美食·住宿·购物

吃:在东山白园有喝茶休息的地方,也有方便面卖,整个龙门石窟东、西山转下来最少需要4

个小时,如果早上早点来完全可以中午回到洛阳吃午饭。

住:东山上有家东山宾馆可以入住,对面就可以看到龙门石窟,而且整个宾馆处于青山绿水中,

环境非常好,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遇到旺季房子可是很难订到的。

白马寺

导游

位于洛阳东郊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

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介绍

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

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

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

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

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

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

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

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第三重殿叫大雄殿,里面摆放的是元代的“夹

9

贮干漆造像”工艺做的塑像包括三世佛,左右二天将,及殿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都是1972年,

为了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周总理批示,从北京慈宁宫调运于此。其中十八罗汉像是中国现在仅存

的一套元代“夹贮干漆造像’十八罗汉,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白马寺中还保存着自唐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座,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

记》最为珍贵。

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共十三层,高约24米,目前住的都是尼姑。该塔风

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古建筑之一。

历史

相传东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人在宫殿上空盘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

汗一带)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

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翌年建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劳,故取名

白马寺。建成之后,又经宋、元、明各朝重修,才形成今日的规模和布局。

门票·开放时间

50元

开放时间:7:30-15:30

交通

从西关乘56路公交车可直达。

58路公交车是白马寺—关林庙的旅游公交车,票价1.5元。

洛阳特产

澄泥砚

仿古青铜器

洛宁竹帘

洛绣

洛阳杜康酒

洛阳宫灯

洛阳牡丹

洛阳唐三彩

洛阳樱桃

梅花玉

孟津梨

猕猴桃

王麻子剪刀

赵炳炎铜哨

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

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

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于这里的澄泥砚是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

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于这里的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

之一。“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

10

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于这里的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

之一。“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

澄泥砚

它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

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

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

它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

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

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

它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

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

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

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

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

情思。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产地却莫衷一是,

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

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

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

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

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11

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

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

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

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

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

脱,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于这里的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

之一。“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

澄泥砚

它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

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

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

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

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

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

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

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

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

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

澄泥砚

12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

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中。砚,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

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

烧制,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

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

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

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是瓷器的出现。澄泥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

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路产品,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

性,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

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

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

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

绚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各种品相的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

(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

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

大的变化,现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澄泥

砚之名也由此

澄泥砚

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

而成之于火”。这使我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循

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

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

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

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

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

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

显得极为古朴大方。现在澄泥砚已发展出近百种造型,种类繁多。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

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

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

石质佳砚相比肩。

13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

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

末,蟹壳青较硬。又次为玫瑰紫。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

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

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

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产于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山西南部的绛州。如今河边村生产澄泥砚已成规模,而

且技艺越精。到河边民俗博物馆旅游的客人,大多要购买一方澄泥砚作为纪念。

砚在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或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

澄泥砚

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了其艺术生命。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

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

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

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河南新安虢州

澄泥砚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经过火煅气化,质地变瘦,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

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更是高级之工艺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历史四

大名砚。

新安属古虢州辖区,民间一直有零星制作,李中献曾祖李廷选,跟从清末制造局陕县张村塬

上人马寨村制砚高手王玉瑞学徒十年后回乡传子李虎,李虎又传子李天祥,又传至李德西。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传至第五代传人李中献。

李中献先生在前人的制砚基础上承古而创新,既保留澄泥砚传统的流程工艺,又融会现

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砚技术。新安虢州澄泥砚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

雅俗共赏。虢州澄泥砚台全部手工制作,药物熏蒸,火中涅磐,窑变百色,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

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历经数十年

不懈的努力,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澄

泥砚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忠献的澄泥砚事迹也被央视四次拍专题片报

道。2002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李忠献“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5年中宣部及中国文联、

中国民协授予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澄泥砚类传承人称谓。虢州澄泥砚还曾被洛阳市人民政府作为

礼品赠予党和国家领导人,受到了一致赞誉。2006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日前,新安虢州澄泥砚被确定为中国2009世界邮展指定产品。

综述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

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

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可以说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所在。

14

宋代澄泥砚

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

此鉴别宋代澄泥砚的关键在于“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元代澄泥砚

砚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

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

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

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如明龙首澄泥砚,其造型

澄泥砚

写意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须发四面披散,足见其“雄健”内韵。而更为巧妙处在于,龙

嘴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试想,用毛笔从龙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砚

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

如清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之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纹

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

其他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澄泥砚的工艺特点,回过头再看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

赝品,其糙制拙劣处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现代仿品卧牛望月澄泥砚为例,粗看去,砚体泥质坚

硬细滑,砚面卧牛雕刻细致,毛纹清晰,深陷的墨池恰与浮雕云月纹凹凸呼应,右侧砚边还制有

仿端石皮,用指轻叩,亦有沉闷之声发出。不过如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轻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

其一,砚体不是澄泥质。此砚泥质虽和“鳝鱼黄”极为相似,但实为石粉与化学胶脂混合铸成,虽表

面致密光滑,却不见金沙闪现,更不能用来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纹刀法不为侧锋斜入,

且描刻痕迹较重。同时,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砚纹饰中,无论新月或满月都深入云间,半

隐半现,而此新月完全挂置云前,不似古人风格。其三,印款伪制。在砚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

制”四字篆书款,识其字迹,松懈涣散,章法凌乱,较真款相去甚远。

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精雕细琢,火中

15

涅磐,经数十道工序后的成品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历史

四大名砚。作为其中唯一的陶质砚,澄泥砚的质地细腻、造型丰富,经过窑变的色泽和纹理也千

姿百态、美伦美奂。宋代李之彦《砚谱》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另据《陕州志》记

载:“虢州澄泥砚唐宋皆贡,泽若美玉,击若钟磬,坚而不燥,抚之如童肤,贮墨不耗,积墨不腐。”所以,因

集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身,澄泥砚为古今历代名人雅士所青睐,如宋代的苏东坡、

米芾,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对其钟爱有加。

今天,河洛儿女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经潜心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承古而

创新,精选原料,改进配方和工艺,既保留了澄泥砚传统的工艺流程,又融汇了现代科技,形成

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砚技术。当今的澄泥砚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

壳青等名贵色彩;考其造型,有铜牛望月,有太白醉酒,有双龙戏珠,有东方美神;究其纹理,

或春雨潇潇,或奇云流霞,或灿若龟背,或蚯行泥泽……

澄泥砚取材于黄河泥土,煅自熊熊烈火,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辛酸坎坷的磨练,终将焕发出坚韧

不拔的生机,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价值。澄泥砚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殊荣,还曾被洛阳市人民

政府作为礼品赠予党和国家领导人,赢得了广泛赞誉。2006年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目前,澄泥砚又被确定为中国2009世界邮展指定产品。

一方小小的澄泥砚,如观赏,可令人赏心悦目,引人无限遐思;如使用,可浇铸浓墨重彩的的祖

国河山,可造就流传百世的锦绣文章;如收藏,可彰显不凡的艺术品位,可珍存悠久的历史文明;

如送礼,可揭示收礼者的尊贵身份,可表达送礼者的匠心独运。

我们以传播华夏文明为己任,为您奉献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无论是感怀故乡或是表情达意,澄

泥砚都会是极好的选择,面对这样一种文化珍品,您也许只要动动指尖,就能触到中国的脉搏,

您可能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听见黄河流淌的声音……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1:4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56807137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马寺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马寺简介.pdf

上一篇:英语写信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白马寺简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剖腹产宝宝-炒螺肉2023年3月2日发(作者:道德日记)1在已经过去的20XX年,xx区人民医院在区委区府及区卫生局正确领导下,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认真贯彻国家卫生方针政策,严格遵循医院公益性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医院专科建设为抓手,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催生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 14℃关于酒的诗句
  • 10℃筹划婚礼
  • 8℃早安短信
  • 6℃纸尺寸
  • 6℃校园二三事
  • 6℃单细胞蛋白
  • 6℃寄语学生
  • 6℃relationship翻译
  • 6℃学生管理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