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修编-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奥古斯丁:
354至430年在世,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为摩尼教徒,后皈依基督教,任希
波城主教。他用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说:鼓吹教权主义,提出世俗政权最终一定覆灭,
并逐步由“上帝之城〞取代,教会那么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表达。这一说法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教权至
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代表作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等。
教父哲学:
罗马帝国晚期及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神学,是经院哲学的前身,因这一时期的一些神学家被尊为“教父〞
而得名。教父哲学主要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噶多哲学等制定并论证基督教的“三
位一体〞、“创世〞、“原罪〞和“救赎〞等学说,并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义。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奥
利金、德尔图良、西普里安、克莱门、安布罗斯、哲罗姆、巴西尔和格里高利等。
汪达尔人:
古代东日耳曼人的一支。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大局部地区,429年由领袖该萨里克率领进
入北非,439年攻克罗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455年攻入罗马,大肆抢掠,因此出现了消灭
文化的的代名词“汪达尔主义〞,此后又屡次入侵意大利。汪达尔人信奉阿里乌派基督教,残酷迫害正统派
基督徒。533年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大将贝利撒留远征北非,次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克洛维:
法兰克王国创立者。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86年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在高卢的剩余部队,占领
卢瓦尔河和塞纳河流域;496年皈依基督教,在位时编纂?萨利克法典?,在保存了罗马地主财产的同时将罗
马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其建立的王权很弱,死后其子瓜分国家,分裂兼并战争不断。
?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习惯法的汇编,克洛维统治时期编纂,大体反映6世纪前后法兰克人的社会状况、社会构造〔农
村公社制、等级〕;政治构造〔国王、伯爵、百户长〕、经济构造〔土地公有制、份地、公有地〕。
马尔克公社制:
中世纪日耳曼人的一种农村公社。其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作为联系纽带,土地公有和私有并存。各户的
耕地已转化为私有财产,但森林、牧场等仍归公社所有。日耳曼人经大迁徙进入罗马帝国后,曾在各地依
公社组织定居。随着封建制的开展,许多公社受到封建主的侵夺,不断丧失原来的特征,只留下一些残迹。
委身制:
法兰克封建化过程中,对自由小农求得封建主庇护的行为的称谓。自由小农为摆脱困境,被迫投身于大封
建主门下,求其庇护,因而丧失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逐渐沦为封建依附农民。
自由地:
法兰克自由农民土地私有制的称谓。法兰克人征服高卢以后,分给自由农民的耕地不再重分,成认各家族
对耕种的份地有世袭占有权。以后又允许转让,出卖和交换,占有权变成私有权,这块土地变成了自由地,
从而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和开展提供了前提。
普瓦提爱战役:
732年法兰克王国与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军队进展的战役。当时法兰克指挥者为宫相查理·马特,他在
侧翼利用机动兵力夹击正面进攻的阿拉伯骑兵,使其全军溃败,查理·马特因此获得“马特〞〔锤子〕的称号。
--
--可修编-
该战役之后,阿拉伯人根本完毕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运动,而法兰克人保卫了国家独立。
查理·马特改革:
查理·马特〔688至741年在位〕,法兰克王国的宫相。732年在普瓦提爱击溃阿拉伯大军,名声大震,
获得了“马特〞的称号。他废除了无条件的土地封赠制度,推行以服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制改革,一定程度上
加强了法兰克国家的军事实力,同时促进了封建土地制的开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成为当时封建制度的
核心;采邑制改革又改变了墨洛温王朝的农民兵制度,建立了以中小地主为根底的骑兵制度,提高了法兰
克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为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奠定了根底,奠定了中世纪的政体构造。
丕平献土:
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为酬谢罗马教皇的支持,丕平于754年和756年〔或757年〕两次远
征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把所侵占的罗马地区诸城市〔潘塔波利斯,Pentapolis,意为“王城区〞〕
和拉文那总督区,转给教皇统治。这一事件对以后教皇国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上被称为“丕平
献土〞。同时,教皇费用伪造的“君士坦丁恩赐〔赠礼〕〞的文件说,早在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已将“罗
马城、意大利以及西方各地的城市〞赠与教皇。于是在丕平的协助下,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大帝
即查理曼。公元768年至814年的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国王,他是矮子丕平之子。公元774年攻占伦巴
德王国,并进军罗马,控制了意大利半岛大局部地区;8至9世纪之交两次进军西班牙,夺取厄布罗河以北
土地,建立西班牙马克;征服萨克森人的战争历时30余年,经历了50屡次战争,使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
欧大局部地区。800年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他以亚琛为统治中心,对内划分伯爵辖区,任命伯爵全权治
理,实行政教二元政治体制,拥护罗马教皇加强各级教会组织;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派人搜集和抄
写大量古典文献,被后世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814年病逝于亚琛,被后世称为“欧洲之父〞,其后帝国即
告分裂。
特恩权: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教俗大封建主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在其领地内行使行政、司法、军事、
财政等权力,并世代相传。查理对这一既成事实不得不予以法律上的认可。于是把613年墨洛温王朝赐给
大贵族的司法行政权加以扩大,开展为“特恩权〞。特恩权是通过敕封的方式,把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
封建主在其领地内行使,国王官吏不得进入领地。取得特恩权的领主,形式上是受命执行国家的权力,实
际上是据国家权力为已有,把领地内政治上的统治权和对土地的所有权混而为一。大领主凭借这种特权,
加速了领地内农民的农奴化。
?凡尔登条约?
843年在凡尔登缔结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条约。缔结者是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之子罗退尔。日耳曼路
易〔东法兰克〕和秃头查理〔西法兰克〕。条约规定路易得到莱茵河东岸和巴伐利亚,地理上称德意志;查
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法国一样,地理上称法兰西;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路易、查理所占地区
之间的洛林地区,罗退尔保存皇帝称号,其余两人拥有国王称号。该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三个国家疆域的根底。
封君封臣制度:
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封土等手段结成的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
封臣的义务主要是封效忠、帮助和劝告;封君的义务是保护封臣的财产、生命不受伤害和维持提供封臣能
服役的条件、生存所需。11世纪以后,该关系普遍流行。为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
形成十分复杂的关系。13世纪渐趋衰落。
--
--可修编-
盾牌钱:
即兵役代替税,以英国最为典型。按照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的规定,封臣有为封君服兵役的义务。
11世纪后半期,在封臣强烈要求下,服军役的期限一般定为每年40天,这既不适合长期战争的需要,也使
国家武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为此,英王亨利二世推广了盾牌钱制度,即封臣交钱以代替服军役,封君
用这笔钱代役金招募长期服役的雇佣兵。该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促使了
乡绅阶层的形成。
两圃制和三圃制:
耕地分区轮作法,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的耕作方式。两圃制的耕地常被分为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
逐年调换,以保地力,作物也实行轮种。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良,两圃制被三圃制取代。三圃制即将耕地的
一局部秋播夏收,一局部春播秋收,余下的局部休耕。三圃制的推广是欧洲农业进步的主要标志。
行会革命:
城市开展期间,对城市手工业行会反对城市贵族斗争的称谓。城市取得自治权利之后,城市贵族集团把持
城市统治权,剥削压榨手工业者,迫使他们以行会形式掀起对抗斗争。13至14世纪斗争到达高潮,结果因
城市手工业兴旺程度不同而不同。
商业公会:
城市兴起期间,城市商人阶层的组织。西欧城市兴起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开展,商人阶层逐渐开展起来,
各行商人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组织,它在争取城市独立、保护商业开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米兰敕令?:
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战胜政敌之后,联合其同盟者李锡尼共同公布的诏令。诏令中他正式成认基督
教可与其他XX并存,给予其合法地位,并归还之前没收的基督教教产。?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
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由镇压迫害转化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此基督教开场与帝国政
权合流,为统治阶级效劳。
本尼迪克院规:
修士本尼迪克于6世纪制定的修道院院规。主要内容是修士必须放弃个人财产,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和坚
持集体隐修生活。强调的是修道院的组织性和纪律性。6世纪到12世纪,西欧众多修道院院规根本都遵循
了这些规定。这一院规的出台也标志着西欧中世纪教会形成了自己的修道制度。
克吕尼运动:
10至11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修道院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发源地为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
修士主X加强修道院管理,修士须加强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教士不得婚娶。该运动得到西欧修道院的普
遍响应。运动后期要求教皇权力至上,主X教皇有权独揽主教授职权,甚至有权废黜世俗君主,一些教士
在担任教皇后实践了这些理论,如格里高利七世,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君主的长期斗争。
经院哲学:
11至14世纪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哲学思潮,因产生于教会的学院而得名。它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等理
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辨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将正统教义的明显谬误证明为正确的,是为XX
神学效劳的思辨哲学。主X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主要有唯名论与实
在论两大派别。代表人物有阿贝拉和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西欧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理智来自上帝,同信仰并不矛盾,信仰高于理智,并运
--
--可修编-
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来说明上帝的存在;把世界描绘成由下而上的等级构造,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也
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标;主X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朽;肯定世俗权力和教权都来自上帝,教权高于
世俗权力。19世纪末他的哲学被定为天主教会官方哲学。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格里高利改革:
格里高利七世是1073至1085年在位的罗马教皇,他担任教皇后进展的一系列教会改革措施恶寒其后的帕
斯卡尔二世等教皇的改革活动统称为“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要求已婚的教士离婚,强调主教授职权属
于教会。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宣布教会不再充当国王和世俗封建主的封臣。这场改革保卫教皇权威,加强
教会独立性和整肃神职人员的风纪,有一定效果。
十字军东征:
罗马天主教会及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在反对异教、维护基督教旗帜掩护下,对地中海诸国,主要是对该地
区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军事远征。东征战争从1096年至1270年延续了近200年之久,前后进展了10次。
因因出征军均在衣服上缝有红十字作标记,故名十字军。十字军东侵是对近东地区的野蛮破坏,但是十字
军东侵以后,东西方文化的联系加强了,西欧接触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和技术。1291年,十字军最后的一个
据点阿克城被伊斯兰教教徒收复,标志着十字军东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僧侣骑士团:
十字军东侵期间,西欧封建主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军事僧侣组织。其中主要有圣剑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
顿骑士团,直接隶属于教皇,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享有特权,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
条顿骑士团:
德意志天主教骑士的军事组织。12世纪末十字军东征时期成立于巴勒斯坦,主要由德意志骑士〔条顿人〕
组成。骑士团直接隶属于教皇,内部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且拥有大量财富。13世纪初转入波兰,进攻普鲁
士人。不久,与圣剑骑士团合并,势力扩大。13世纪末,征服东普鲁士,建立骑士团国家,14世纪初征服
西普鲁士。1410年被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联军所败。1466年又败于波兰,并臣服于波兰,西普鲁士被波
兰收复。1525年,东普鲁士成立世俗的普鲁士公国,骑士团失去地位,势力衰落,19世纪初解散。
上帝命令和平运动:
卡佩王朝初期,王权软弱,诸侯割据,国家分崩离析,这时采邑制普遍实行,庄园林立封建主的领地大小
不等,能够铸造货币的封建诸侯就有60个。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和拦路抢劫商旅之事经常发生。教会在国王
支援下试图作制止私战的尝试。1027年,教会提出“上帝休战〞的号召,要求大小贵族在每周星期五至星期
日3天〔有的扩及星期四〕不动干戈,违令者处以破门律甚至给予停顿教务处分。后来教会又把“上帝休战〞
日期扩大,把几个XX节日、农忙和商旅活动季节包括进去,每年都有相当长的禁战和平期。教会制止私战
的努力收到一定效果,但它不可能完全禁绝私战。
12C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早期和中期一般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剧变,哲学和科学的源头重新被找回的时期。这一时期
为15C意大利文学和艺术变化以及17C的科学革命铺路。此时期,罗马艺术到达了最高水准,歌德艺术开
场萌芽,白话文学问世,拉丁古典学、拉丁诗、罗马法再兴、希腊哲学与科学经过阿拉伯人的钻研后于欧
洲复活,欧洲第一批大学建立起来。法学、建筑、雕塑等也有开展。
东正教:
又自称“正教〞,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主要流行范围是东欧。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
教的权力和地位,主X除主教外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5至15世纪,东正教直
承受拜占庭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国教,因在XX仪式上用希腊语,又称“希腊正教〞。16世纪末,东正教在
--
--可修编-
俄罗斯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
神圣罗马帝国:
962至1806年的欧洲封建帝国,建立者是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鼎盛时期统治地域包括德意志、捷克、意
大利中北部、勃艮第和尼德兰等地。帝国建立之初,就以南侵意大利、东征斯拉夫人为国策,11世纪后皇
帝与罗马教皇剧烈争夺主教授职权。13世纪末开场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1356年查理四世公布的?
黄金诏书?,成认皇帝由七大选侯推举,肯定了德意志诸侯的独立地位。30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瓦解,1806
年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奥托特权: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授予教会的特权。962年奥托称帝后,重申主教、大主教在其领地上享有行政、
司法、财政的特权,使教会封建主更加依赖王权,另外,也是利用教会到达限制地方公爵权力的目的。
?黄金诏书?:
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公布的诏书。确认皇帝由七个候选选举产生,并成认教俗大诸侯
在领地内享有一切特权,皇帝不得干预,致使诸侯在帝国内封建割据合法化,皇帝那么变为诸侯的驯服工
具。
教皇英诺森三世:
出身于罗马的名门,在位时把教权推向顶峰。曾迫使英国、德国、法国国王臣服于教廷;发动第四次十字
军东征;伙同法国封建主镇压阿尔比派;扶持成立托钵修会。此外,征收名目繁多的教会捐税,激起西欧
人民的广泛不满。
枢机主教:
俗称“红衣主教〞。原为负责协助祈祷,后开展为由强大教会封建主组成的集团,日益左右罗马教廷的政策,
并在选举教皇事务中,寻求排除罗马贵族和德意志皇权的干预。
卡诺莎事件:
1076年,亨利四世在沃尔姆斯召开会议,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格里高利七世那么在拉特兰召开XX
会议,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除其帝位,取消他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
约,煽动德国大封建主反对皇帝,在此情况下,亨利不得不暂时屈服,1077年1月,亨利四世赤足越过阿
尔卑斯山,到达卡诺莎城堡,在城堡下等了三天(25至28日),表示悔过,终于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教籍。
史称“卡诺莎事件〞。此后,教权与皇权之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汉萨同盟:
14世纪成立的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城市同盟。正式成立于1358年,重要城市
有律贝克、施特尔拉松和吕恩堡等城市,鼎盛时期有160多个城市参加。入盟的各城市享有商业特权和经
商的便利条件。同盟大会不定期召开,没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官吏和军队,政治色彩较弱。14世纪60至
70年代,同盟迫使丹麦签订?施特拉瓦松和约?,扩大了同盟对波罗的海和XX的贸易的控制。15世纪中叶
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同盟逐渐衰落。
?沃尔姆斯XX协定?:
1122年,教皇卡里克斯托斯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在沃尔姆斯缔结的XX协定。规定:德
意志的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选举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
展;选举中如有分歧,皇帝有权裁决;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节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
马教皇授予以指环和牧杖为标记的XX权力。神圣罗马帝国的神职授予权由此大受削弱。
--
--可修编-
七国时代:
7世纪初叶至9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七国并立的时代。从5世纪中叶起,欧洲大陆上的盎格鲁人、撒
克逊人和裘特人跨XX侵入不列颠岛。在征服当地克尔特人的过程中,许多小国逐渐合并为7个王国:埃塞
西斯、威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里亚、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相互争雄战乱不已。埃格伯特建
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827年〕,七国时代完毕。
诺曼征服:
1066年,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
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1月,英王绝嗣,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
王,诺曼底公爵以亲属的身份要求继承王位遭拒绝。1066年9月末,威廉在教皇的支持下召集诺曼底、布
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进展筹划,率军入侵英国,英王迎战。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在黑斯廷
斯大败英军。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建立诺曼王朝〔1066
年至1135年〕,史称诺曼底征服。
?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下令进展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家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
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制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展广泛地
土地调查,把全国分成7至8个区,每个区包括假设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
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
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订成册,成?土地赋役调查簿?,诨号?末日审判书?,意
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亨利二世:
1154年至1189年在位的英国国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法国安茹伯爵的外孙。在位期间加强王权,
进展司法改革,以国王法庭贬低领主法庭作用,从而削弱封建主的司法权限;进展军事改革,征收盾牌钱
取代兵役,用所得资金招募雇佣军。他通过战争和联姻使英国的幅员空前扩大,除不列颠外,还占领了法
国地区的广阔疆域,得到“安茹帝国〞的称号。统治后期,被内忧外患所困,其子也陆续发动叛乱,死后英
国王权强化趋势一度中断。
?自由大宪章?:
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主旨是限制王
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成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
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的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复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
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成认伦敦和其他
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从大贵族中选出25人负责
监视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内部权力在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阔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
翰撕毁。它确认法律高于国君,为法治取代人治打下根底;保障自由人权利的一些条款,经过百年实践变
成宪法秩序的普遍程式,构成近代英国宪法的根底。
?牛津条例?:
亨利三世在位期间,由于亨利对教皇征课不加限制,英人受到种种排挤和冷遇,再者由于税收支出问题同
贵族矛盾不断加深。1258年教俗大贵族在骑士和市民的支持下冲进王宫,要求改组政府,成立了由国王和
贵族代表各占半数组成的24人委员会。是年6月,委员会在牛津开会,提出“牛津条例〞,把国王置于大
贵族的控制之下,实际上是大宪章的恢复,国王和所有官员都宣誓遵守。
--
--可修编-
模范议会:
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1265年1月,德•孟福尔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
议,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创立了开端。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措战争经费召集议会,仿照
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都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
约有400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些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瓦特·泰勒起义:
1381年由瓦特·泰勒和教士约翰·保尔领导的英国农民起义。1381年5月,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农民发
动起义,之后,起义群众推举瓦特·泰勒为领袖,随后攻入伦敦。6月14日,起义群众与国王谈判,国王被
迫承受取消农奴制、赦免起义者、自由贸易、每亩地征收4便士等条件。在谈判中,瓦特·泰勒被刺杀,起
义失败。这次起义有组织,斗争目标比拟明确,给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
红白玫瑰战争:
1455年至1485年,英国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约克家族与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斯加特家族两大封建主集
团进展的争夺王位的内战,也称蔷薇战争。1461年,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入主伦敦,被拥立为王,称爱德华
四世。他死后内战再起,1485年,兰斯加特家族的远支都铎家族取得胜利,亨利七世继位,建立都铎王朝,
从此内战完毕,建立起君主专制的统治。红白玫瑰战争导致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
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拥立下日益稳固。
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于1337年至1453年连续断续续进展的百余年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和英
法领土纷争。战争初期英王爱德华三世领导英国连连取胜。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即位后几乎收回全部失
地。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发动战争,攻占法国北部。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
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持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
加莱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完毕。
腓力二世:
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180至1223年在位。在位期间施展谋略先后与三位英王对抗,陆续收复诺曼底、
布列塔尼、安茹、曼恩、图棱等地。1214年在布汶战役中击败英王约翰为首的联军,获得“奥古斯都〞美誉,
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重要的势力反对其在法国的统治。在位期间,始终笼络法国的贵族集团,同教士的关系
也很好,还获得了各城镇的支持。他使法国王室的领地增加了近三倍。改革御前会议,吸收法学家参加会
议,派遣精通罗马法的学者出任地方官。从腓力时期起,王室财政制度化,经常征收关税、过境税和萨拉
丁什一税,成为欧洲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国家。他为法国中央统治机构的建立奠定了根底,为法国在13世
纪的繁荣兴盛铺平了道路。
路易九世:
即圣路易,卡佩王朝国王,1226年1270年在位。继位后继续扩展王室领地,先后吞并阿奎丹和土鲁斯,
使法王领地由法国西北部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地中海沿岸。同时开展行政、司法、军事和货币改革,使法国
王权逐步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管理职能;积极参加十字军活动,得到了教皇的重视。
腓力四世:
卡佩王朝国王,1285至1314年在位,在位积极进展改革,努力加强王权。1294年开场对英国的战争,1303
年议和。他通过各种手段敛聚财富:查抄犹太人财产;镇压并掠夺圣殿骑士团;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保证
税收;开场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反对他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
王权,扩大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
--可修编-
阿维农之囚:
随着权势的扩大,法王对法国教会开场逐步实行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剥夺政策。腓力四世开场向
教皇征税,为此受到教皇的剧烈反对。1303年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法王压力下,1305
年选出的新教皇克力文五世是法国人,即波尔多大主教,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
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市民三个等级是不定期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
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答复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
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其权威远不如英国国会,对王权限制较小。1439年确认国王可不经三级议会同意而
征收新税,此后该会议一度根本被国王停开。
扎克起义:
1358年5月,法国北方博韦主教区农民爆发了“扎克起义〞。“扎克〞为法国贵族对农民的蔑称,意为“乡
巴佬〞。由于封建压迫和剥削极为深重,致使农民铤而走险,在吉约翰•卡尔的领导下,提出“消灭一切贵族〞
的口号,席卷整个法国北部。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认识不清国王贵族的关系,受救国勤王思想的影响,
推崇国王。6月,在法英封建主联合进攻下失败。该起义虽然没有明确纲领而导致失败,但它打击了封建势
力,有利于促成法国统一。
圣女贞德:
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女民族英雄。1428年,英军占领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往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的时候,
贞德求见太子查理,率军重创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
帜,后被封建主卖给英国,被判为女巫,处以火刑,牺牲时仅19岁。贞德的抗英活动,表达了法国人民在
百年战争后期维护国土完整的要求,反映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觉醒。
收复失地运动〔雷康吉斯达〕:
西班牙人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故土的斗争称“收复失地运动〞。收复失地运动从8世纪开场,一直延续
了7个多世纪。11至13世纪,斗争最为剧烈,到13世纪末,取得根本胜利。到15世纪末,即1492年,
收复失地运动才取得彻底胜利。
查士丁尼一世:
拜占庭帝国皇帝,527至565年在位。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拜占庭历史的“黄金时代〞。对内镇压尼卡暴动;
编纂?罗马民法大全?;介入XX事务,竭力加强皇权专制统治。对外要求恢复古罗马的幅员,征服北非的汪
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在东方与波斯先战后和。此外他还建造了许多著名建筑如圣索菲亚大教堂。但是
查士丁尼对东西方的战争使国力耗尽,国库空虚,他死后,帝国征服的成果逐渐丧失。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公布的四部法典的统称。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533年编成?学说汇纂?,
同年又公布?法理概要?,精审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565年汇编成?新法典?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
编,又将所有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大全?。这部法律文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它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希拉克略改革:
7世纪以后,拜占庭长期面临外族入侵,为挽救帝国危亡,皇帝希拉克略和其孙康斯坦斯二世进展改革,
史称“希拉克略改革〞。主要措施有:用军区制代替行省制;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制度〔屯田制〕;
为保证战争需要,大批动用教产。改革使拜占庭的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过渡,也为日后的圣像破坏运动埋
--
--可修编-
下了种子。
希拉克略一世:
拜占庭帝国皇帝。610至641年在位,希拉克略王朝的建立者。他推行军区制,调整中央政府机构,整顿财
政,加强军队建立,628年取得了与波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收复了所有失地。但这场战争也严重削弱了拜占
庭帝国的国力,其统治末年,这些地区几乎全被阿拉伯人占领。
立奥三世:
拜占庭帝国皇帝,伊苏里亚王朝的创始人。718年以其出色的军事和组织才能,击退进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
伯舰队。726年下令推行破坏圣像的政策,没收教会和寺院的土地,分赐给军事贵族,促进了新兴的封建贵
族阶级的开展。
军区制:
7至12世纪在拜占庭推行的军事和行政制度,即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军区制是6世纪
末拜占庭的“总督区〞演变而来的,希拉克略一世时开场逐步建立军区,8世纪中期,帝国大局部国土都置
于军区管理之下。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系统;同时以田代饷,建立军
役地产、进而形成了农兵阶层。12世纪军区制由于自耕农几乎完全消失而取消。
普洛尼亚制〔监领地制〕:
拜占庭王国科穆宁王朝时实行的与法兰克采邑制相似的制度,又称“恩准制〞。主要内容有:将国家土地分
给贵族监领,可终身享用领地租税,不得世袭。领有领地的贵族须按照领地面积为国家提供相应的病源,
监领主同时取得对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后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由此变成了封闭型的封
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是军区制瓦解后的替代制度,一定程度上暂时加强了拜占庭的军事实力;同时迅速
开展了封建大地产所有制,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加剧。
索贡巡行:
古罗斯初期王公们对被征服居民讹诈贡物的一种方式。每年秋末冬初,王公或其亲率领亲兵巡行各地,挨
家挨户地征收贡物,索取皮毛、蜂蜜和蜂蜡等。因王公们索贡贪得无厌而遭到人民的强烈对抗,后被迫限
定征贡数额,以缓和矛盾。
金帐汗国:
即钦察汗国,1243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以萨莱为都建立起的一个地域辽阔的汗国,属蒙古
统治下的四大汗国之一。13世纪后期对罗斯的统治逐步加强,建立“八思哈〞制度。蒙古的统治激起罗斯人
民的强烈对抗,14世纪末,汗国势力衰落,先后两次被莫斯科大公击败,其统治区域也分为诸多小汗国。
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汗国统治完毕。
莫斯科公国:
13世纪末建立的罗斯封建国家。莫斯科公国是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借助蒙古汗的力量开展起来的。14世
纪开场,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强大,成为对抗蒙古统治的中心。伊凡一世获得“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封号。库里科沃战役中,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军队,确立了莫斯科公国的领导地位。瓦
西里二世统治时期兼并东北罗斯大局部地区,进一步稳固大公地位;伊凡三世时,根本上统一了俄罗斯,
并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伊凡三世:
1462至1505年在位的莫斯科公国的大公。在位期间兼并其他公国,在1480年正式摆脱了蒙古人的统
治。对内提高小贵族地位,限制大贵族特权,设置中央管理机构,公布通行全国的法典,建立起统一的中
--
--可修编-
央集权国家。他为莫斯科统一奠定了根底,其子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
伊凡四世:
1533至1584年在位的莫斯科和全罗斯大公。1547年加冕为全俄国第一位沙皇。从1549至1565年,
伊凡四世在司法、行政、军事三方面进展了一系列改革,以限制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司法方面,
统一全国法律,公布新法典,废除总督制,各地设立司法机关,削弱地方长官的司法职权,而由中小地主
和富裕阶层中选出的地方官和法官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军事方面,公布军役法;将全国划分为由“杜马〞
管理的普通区和沙皇直接收理的特辖区两局部;从中小贵族中挑选亲信组成特辖军团,用以镇压大贵族的
对抗。对外先后征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并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从此沙皇俄国
走向了大举对外扩X的道路。
立沃尼亚骑士团:
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分支,形成于1237年,因辖立沃尼亚而得名。1242年4月被诺夫哥罗德军队击败,
此后不再向东方扩X。骑士团首领以里加为驻地,建立国家组织进展统治。1410年7月,条顿骑士团在格
伦瓦尔德战役中被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联军大败,其影响涉及立沃尼亚骑士团。16世纪初,XX改革运动
兴起后,骑士团进一步削弱。立沃尼亚战争战争中,该骑士团于1560年被俄罗斯军队打败,1562年骑士
团解体。
?卢布林合并条约?: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在波兰的卢布林议定合并的条约。规定两国组成一个国家,成立一个国会,共戴
一个由国会选举出的国王;对内各自保持自治,各有自己的行政机关、军队和法庭。合并后波兰立陶宛君
合国成为东欧的一个封建强国。
缙绅会议:
16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大决策机关。它由王公大臣参政的近臣会议演变而来,沙皇伊凡四世
亲征后提倡改革,于1549年召开了第一次缙绅会议,成员有宫廷大贵族、高级教士和一局部中小贵族的代
表,沙皇在会议上宣布编纂新法典,改革由此开场。后来又有政厅长官和城市代表参加。
约翰·胡司:
捷克XX改革家,布拉格大学教授。他反对德意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对捷克的压迫,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
反对教会占有土地,抨击教士奢侈堕落的行为,主X用捷克语举行XX仪式,普通教徒也有资格在圣餐中领
受葡萄酒。1414年被天主教会逮捕,次年别处以火刑。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内最重要的“异端〞
思想之一,影响了日后的XX改革,他的被害也加速了胡司战争的爆发。
胡司战争:
1419年至1434年爆发的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民族战争。开端是布拉格人民起
义。起义者分为圣杯派和塔波尔派,他们先后击败了教皇组织的5次十字军进攻。但圣杯派在满足了自己
的要求后转而与教皇合作。1434年的里旁战役中,塔波尔派失败,战争根本完毕。
圣杯派:
胡司战争中的温和派。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小贵族、富裕农民;他们拟定布拉格四条款,要求摆脱
德国人控制,没收教会财产,传教自由,用捷克语祈祷,俗人也可以用酒杯领圣餐,强调XX平等,要求用
胡司派教会取代正XX会。
塔波尔派:
根本群众是农民、平民、矿工和手工业者等;他们以塔波尔城为中心组织公社;主X财产公有,废除
--
--可修编-
私有制,不要国王,消灭等级特权,取消租税和封建义务,没收封建主的土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XX国。
塔波尔派是胡司战争中的激进派。塔波尔公社实际上是按照原始基督教公社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XX平等和
社会平等的革命团体。
穆斯林公社〔乌马〕:
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后,以麦加“迁士〞和当地“辅士〞为根底建立的XX社团,还是军事和行政
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的雏形。穆罕默德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的
最高统治者、法官和军事长官。公社有严明的规章制度?麦地那宪章?,公社成员是穆斯林,不分部落、氏族,
以兄弟相称,制止仇杀,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平安。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就是在这个根底上建立起来
的。
伊斯兰教: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它的产生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XX现政治统一
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伊斯兰教的根本原理包括XX信仰和XX义务两局部。XX信仰指信仰真主、信
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先知和信仰末日。XX义务包括“五功〞: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穆
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伊斯兰教的产生对中古世界文明的开展产生
了深刻影响。该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教徒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国。
穆罕默德:
阿拉伯民族伟大的社会改革家和XX领袖。他顺应7世纪阿拉伯社会出现的历史趋势,于610年宣布安拉为
唯一真神,他是安拉在人间的使者,创立伊斯兰教教义。622年逃离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
公社;组织穆斯林武装。经过几年战斗,麦加终于归顺伊斯兰教。不久,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632年在麦
地那去世。
徙志〔“希吉拉〞〕:
613年,穆罕默德开场公开传教。麦加贵族迫害穆罕默德,622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麦地那,
并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伊斯兰教将这一事件称为“徙志〞。这是阿拉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徙志〞
之后,伊斯兰教力量得到迅速开展,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斗争,630年,麦加归顺,成认伊斯兰教权威。
哈里发:
穆罕默德死后,继任的阿拉伯领袖称哈里发,意为先知在人间的代理人。最初的四任哈里发时期,哈里发
由选举产生,权势与先知时期相当。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改为世袭,权势增大,但没有专制君主的
权力。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哈里发成为全帝国臣民的绝对的专制君主,是“真主在地上的影子〞。但在阿拔
斯王朝衰落后,哈里发的权力只限于两河流域。在塞尔柱国家兴起后,哈里发只是XX领袖了。1259年,
阿拔斯王朝灭亡,哈里发不复存在。
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
661年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创立的阿拉伯哈里发王朝。主要支持者是叙利亚和埃及的大贵族。定都大马
士革,向西扩X到北非与西班牙,向东占领波斯等地。王朝是专制君主制。由于农民起义以及封建贵族的
内部矛盾,统治力量削弱,750被阿拔斯王朝推翻。
花剌子密:
阿拉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天文学方面,著有?天文表?,被英国人译为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
表的蓝本。数学方面,写出了?积分和方程计算?,把阿拉伯数字介绍到欧洲,直到16世纪还是欧洲各大学
的教科书。
--
--可修编-
“三国时代〞:
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BC57年到AD668年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至668年〕、
新罗〔前57年至935年〕、百济〔前18年至660年〕。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从
此完毕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的新罗时代。
科田法:
朝鲜李朝实行的田制。李成桂掌权后于1391年5月公布“科田法〞,进展田制改革。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
土地,把两班官吏分为18科,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把京畿一带的土地授给官僚;
京畿以外的土地作为“军田〞授予中小封建主,受田者须服兵役。凡得科田、军田者,以田租代替俸禄。此
外,还有赏赐功臣的“功臣田〞,“别赐田〞,世袭使用。没有分配的土地为国家控制的公田科田法的实行,
一方面暂时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开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扩大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有利于中央
集权的加强和生产力的开展。
丁田制:
朝鲜在圣德王〔702至737年〕统治时,为维护财政收入,依照唐朝均田制方法,从722年起,对国
家管理的土地实行丁田制。丁田制即国家农民份地制度。把土地分给16至60岁的人耕种,丁田农民缴纳
租庸调,相当于自耕农。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土地和人民,确立了封建土地国家所有的根本原那么。8世纪
晚期后,新罗开场衰落,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丁田制遭到破坏。
田柴科:
高丽王朝统治时实行的田制。976年颁行田柴科法令,国家对全国的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将局部按等级分
给官员和士兵,称为“田柴科〞。田柴科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罗末期以来大贵族和地方封建主的土
地兼并,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兵源、劳动力,加强了高丽王朝的中央集
权。
“士林派〞:
15世纪以后,李朝社会动乱,党争不绝。王族和两班贵族退官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设书院聚集
同族和异姓贵族子弟施教。他们为官后形成宗派集团,与在朝的官僚贵族争权。他们标榜儒学称为“士林派〞。
壬辰卫国战争:
李朝统治后期,国内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局部化为勋旧派和士林派,削弱了统治力量。1592年,日本丰
臣秀吉派水陆大军侵朝,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入中国,朝鲜军民在中国的支援下,屡次打败日本侵略者,
1598年中朝军民取得了反日本侵略的决定性胜利,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期间忧虑病死。1592年为壬辰年,故
称壬辰卫国战争,或壬辰倭乱。这场战争使朝鲜元气大伤,再无力恢复盛世以前的局面。
部民制:
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产生于4世纪末。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
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部曲往往
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部民制是
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根底。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大化改新:
646年,日本以中大兄为首改革派于6月12日发动政变,摧毁了守旧派苏我氏的势力,夺其政权,14
日,孝德天皇即位,号大化,公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内容就是仿效唐朝建立起中央
集权制国家。701年公布?大宝律令?,大化改新最终完成。大化改新顺应了6、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的开展
趋势,建立了律令制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成为日本由奴隶制社会向
--
--可修编-
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标志。
律令制:
律令制就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制体系。律令制属于中国法制体系。701年〔文武天皇在宝元年〕,
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根底。718年〔元正天皇养老
2年〕,又在?大宝律令?根底上修订成?养老律令?。律令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国
民的权利义务,是改新派新兴封建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和统治工具。
班田制:
646年,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是仿照唐朝的
均田制而制定的,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大法。班田制施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确定全国的户籍。班田的
具体作法是:政府把公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地块,授予6岁以上的公民(国家农民),作为口分田。男子每人
2段,女子为男子的2/3。官户奴隶与公民一样,私户奴隶按公民的1/3授予封地。有位、职、有功者,按
位的上下,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外,还相应给以假设干宅地和园田,为
世业田,假设绝户还公。每6年班田一次,叫作班年。所受田不准买卖,死后归还国家。
摄关政治:
9世纪中期以后,藤原氏一族以外戚身份控制朝政。858年,藤原良房替他9岁的外孙清河天皇摄政。
866年,正式取得“摄政〞的称号。接着,藤原良房的儿子藤原基经又作了阳成天皇的摄政。887年,宇多
天皇把政权交给藤原基经,下诏:“万机巨细,皆先关白〞于藤原基经,于是有了“关白〞这一称号。此后,
藤原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大都选本族女子作天皇后妃,以便在下一代天皇年幼时当摄政,天皇成年后改任关
白,史称“摄关政治〞。藤原氏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他们视天皇为傀儡,随意废立,把持朝政达200多年。
院厅政治:
天皇为了摆脱摄关家的控制,进展了一系列的斗争。1068年,后三条天皇即位,开场亲政,并任用非
藤原氏系贵族担任要职。其子白河天皇在位13年,然后把皇位让给年仅8岁的皇太子崛河天皇,自己出家
为僧,称为法皇〔上皇〕,另立院厅,继续执政40余年,奠定了院政根底。以后,鸟羽天皇和后白河天皇
也如法炮制,以上皇行使院政权。这种政治形式称为院政。院政掌握了实权,并得到关西武士的支持。院
政出现后,摄关政治开场衰落。但院政却不能恢复律令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和天皇的至高权威。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时期武士封建主的军事专制政权。日本封建主阶级中形成的武士阶层,到平安时代形成了关
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两大武士集团的斗争中,1185年,关东源氏首领源赖朝击败了平氏集
团,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机构,称为幕
府。在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成为傀儡。从此确立了日本历史上的幕府政治。幕府政治从
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延续近七百年,至1867年,江户幕府德川庆喜迫于尊王攘夷的形式,才废
除幕府,归政天皇,促成明治维新。
御家人制: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的阶级根底是新兴的军事贵族阶级武士。
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保护武士的土
地和特权,称为“御恩〞。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当服军役等义务,称为“奉公〞。这种主从关系称为“御
家人制度。〞
?贞永式目?:
为稳固幕府的统治,1232年〔贞永元年〕8月,制定了武家法典?御成败式目?〔也称?贞永式目?〕51
--
--可修编-
条,规定御家人的身份、职权及领地的继承、转让等,借以稳固幕府和御家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成为幕府
统治的根本大法。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16世纪继织田信长后统一战争的领导者。他拥戴天皇,先后发动战争于1950
年完毕分裂局面,根本完成国家统一。同时,进展全国土地调查,实行“一地一作人〞制;没收民间武器,
实行连保制;既鼓励工商业,又压制城市自治运动;对海外贸易实行特许制度。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
兵侵略朝鲜,在中朝军队的打击下失败。
锁国令:
日本江户幕府关于制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法令。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欧列强先
后来日本传教、贸易。为制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商人豪富与幕府对立,稳固幕藩体制,幕府开场实行锁国
政策。17世纪起,连续公布7道锁国令,规定:除中国与荷兰外,制止日本人与外国通商;贸易只能在长
崎进展;驱使西方传教士、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XX信仰;制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死。锁国令对日本产
生了重要影响,它使日本闭关自守,逐渐落后于世界开展潮流。锁国政策维持达200多年,直到1853年受
美国冲击才重新开放。
笈多王朝:
古印度摩揭陀的王朝。4世纪取代贵霜帝国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的广阔地区,首都华氏城。超
日王时期,国势极盛,注意开展生产,农业有很大进步,奴隶制度趋于解体,封建关系有相当开展。5至6
世纪,王朝解体。
戒日帝国:
7世纪戒日王所建,重新统一了北印度。以曲女城为首都,东起孟加拉,西至旁遮普,领土极大。戒日
帝国是印度封建制形成的重要时期。7世纪中叶后,帝国走向分裂。
锡克教:
16世纪由纳那克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因素创立的XX。在印度教虔诚派的根底上,吸收了伊斯兰
教的一神论和无种姓差异的社会观,主X信徒一律平等,提倡修行;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
的态度。有教团组织和XX首领,信徒多为低种姓的人民。17世纪后逐渐成为独立的XX政治组织。
种姓制度:
印度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他们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随着奴隶制解体,
封建关系的形成,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依旧为统治阶级,吠舍那么专指从事商业的
居民,首陀罗那么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农民。此外,种姓制度中还存在许多“杂姓〞和阇提。种姓
制度与生产提高和分工加强有关,但种姓间的分割和隔绝成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根本障碍,直到今时
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开展。
印度教:
印度教又叫新婆罗门教,是以婆罗门教为根底,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及各种民间信仰形成的。印度教没
有完整的教义体系,没有公认的教祖,也没有统一的经典。印度教教义有几大要素:信仰吠陀;信仰多神
教的泛神论;相信业报轮回与灵魂解脱之说。信奉多神论,根本上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在
印度教众多教派中主要有4派:摩多派或称传统主义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印度教是真正代表
印度的XX,对今天印度社会仍有很深的影响。
德里苏丹国:
--
--可修编-
1206至1526年统治印度北部的伊斯兰教政权。先后经历5个王朝,即: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
格拉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五个王朝都以德里为中心统治北印度,史称德里苏丹国家。建立者为
库特布·乌丁·艾巴克,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体制。德里苏丹国家的上层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突
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图拉格王朝的穆罕默德·图拉格统治时期国家由盛转衰。1398年帖木儿入侵摧毁
了其军事力量,加速了国家衰落。1526年,帕尼帕特战役后被巴布尔的莫卧尔帝国取代。
伊克达: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军事采邑。苏丹将没收印度教封建主的土地以军事采邑的形式赐给军事贵族、官吏,其
数量多少不等。采邑领有者须按规定为苏丹提供相应的雇佣军。最初,采邑只限终身占有,不准世袭,14
世纪以后逐渐变为私人领地。
莫卧尔帝国:
1526年,巴布尔灭德里苏丹国,建立起莫卧尔帝国的统治。阿克巴统治时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对内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XX宽容政策,开展农业、工商业;对外扩X领土,帝国东起阿萨姆,西至阿富汗东部。
沙加汗统治时期是帝国的“黄金时代〞。后由于锡克教起义国力走向衰落。1857年末代统治者被英国放逐,
帝国灭亡。
成吉思汗:
原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族。幼年生活坎坷,长大后致力于蒙古的统一。1204年,统一蒙古各
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家由此独立。随后,成吉思汗开场四处征战,初
步开创了蒙古帝国的基业。
四大汗国:
13世纪中叶,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分裂,除中国元朝外,形成了四大汗国: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察
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臣服于元朝,但实际彼此独立,各自为政。
蒙古帝国:
1206年至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率领蒙古铁骑东征西讨,建立了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
国。它东起中国,西至波兰、匈牙利,北达北冰洋,南抵印度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忽必烈即位
后,帝国分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各国走上了独立开展的道路。蒙古国的建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最后
一次冲击,加速了各族之间的融合,也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3世纪,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塞尔柱国家受到抑制,这时,土耳其人活泼起来。1229年,土耳其人
领袖奥斯曼开场摆脱塞尔柱人的统治并建立奥斯曼国家向外扩X。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拜占庭帝国,改
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作为首都。随后,继续扩X,征服了亚、非、欧的广阔地区,成为了一个地跨亚非
欧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后,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
科索沃战役:
1389年穆拉德一世统帅的奥斯曼军队与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率领的巴尔干国家联军在科索沃平原进展
的战役。战役初期,拉扎尔用计刺杀穆拉德一世,但穆拉德之子巴叶德稳定军心后一举击溃巴尔干联军,
杀死拉扎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后,塞尔维亚被迫向奥斯曼土耳其纳贡,成为其附庸。该战役决定了
巴尔干诸国丧失独立的命运,为奥斯曼统治东南欧地区奠定了根底。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3:0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473798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秃头查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秃头查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